标签:
杂谈 |
分类: 潮州历史文化名迹 |
走入潮州市饶平县拓林镇风吹岭看风光看石刻,风吹岭石刻群在柘林镇东l.5千米的风吹岭。因岭高面海,一年四季风声飒飒,往东眺望,沧海万顷,水天浩渺,甚为壮观,历代显官名士纷迭至此观览,吟诗作赋于此,于今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

到柘林镇去白雀寺,首先看到的是路边一石亭,虽然没有资料,不过感觉这石亭应该是有些年头的。

石亭旁的路口上,白雀寺的山门牌坊。


白雀寺前的石碑亭,是不是取雀鸟藏于林?要不是有看资料,这古老的石亭就错过了,不仔细看,在外面跟本不知道竹丛里藏一石亭。

白雀寺,寺庙不大,全部都是新建的。
据《东里志》记载:“宋一时原有茅山庵,毁,遂于北面再建拓林寺”。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修大殿。上梁吉日恭请蒋厚传(明代人,官至刑部侍郎,后被摘至大城所为盐官)书定山门匾额,恰好有只纤丽的白雀在梁上啾啾欢唱,蒋即兴,用鸡毛大笔疾书:“白雀寺”,书法潇洒流利,今尚存,故寺自此易名为白雀寺。寺历经兴废,1988年列为饶平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离开白雀寺沿山边小路走几百米,就是镇风塔。

塔旁边有一大石头上刻有“岁次癸巳至正十三年二月造”。


镇风塔,七层八角形,纯石构塔,塔廊装有石栏杆。塔基围16米,塔高22米,底层塔身厚160厘米,二层厚150厘米。塔身各层用石板铺盖,每层开设圆窗和拱门,塔底层留一空洞,进入塔身内面沿着螺旋形石阶登上各层,此塔保存非常完好是潮汕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塔,好像没重修过。

沿塔前山路走,这古老的山路就是风吹岭古道,在这里,风比外面大多了,炎热的天,这里却很是凉爽。

几百米后蝴蝶石到了,这风吹岭,左右为高山,就中间一古道通行,两头比较窄,中间又有一面积很大的平地。

这蝴蝶石找了好久才找到,周边都是树,给挡到了。
树丛中石刻,修路记事。



“崇祯戊辰岁管柘林寨事都司熊捐赀修路;崇祯七年仲秋守府梁爷重修大路”。

挨着的就是蝴蝶石

两块巨石像蝴蝶的翅膀。
一翅膀上刻着“玉柱天关”

蝴蝶石石刻“玉柱天关

王一乾,江西泰和进士,以按察司副使任,修外城马路,增置饶邑学舍。”石刻应为万历年间王一乾任职广东期间所留。

蝴蝶石旁一石亭是梁爷之女抗敌殉国碑记



石亭基本完好。

石碑风化严重,基本上看不了。

只有下方这几个字还完好。




中间这相对低平,还有人在这放牛。


古道

这里就到雷震关了。

神庙,神庙再往前十多米就是雷震关遗址了。

好多石刻都是在这巨石上。
雷震关
这里为重要关隘,由海路登陆必经之路,风吹岭为出入柘林的要道,所以旧时有驻军在此设防巡查。
雷震关前非常平阔,但到关口,除了关隘,其它都是高山。

明万历五年丁丑季夏(公元1577年)闽粤副总兵晏继芳题刻的"闽广达观"大字正楷,阴刻、每个字大一米见方。
晏继芳,福建福宁卫人,由漳州卫千户历阳电琼崖两路参将。万历四年升南澳副总兵官,时前任白翰纪建城,甫兴,工民大疫,翰纪亦积劳成病去。继芳至,祷于神曰:且筑并建庙以迓神庥。于是城与庙两役齐举。辟草莱,招流亡,四民安堵,七年迁去,居民醵资建祠以祀。

长白张昌祚的"闽粤一览"石刻;正楷阴刻,字大48*32厘米。
石刻上款“庚午季春”,下款“长白张昌祚题”,《广东通志》载:“张昌祚,北直人,世袭,康熙二十二年任(黄冈协标)。”另《饶平县志补订》载:“康熙二十三年,潮镇黄冈协都司,张昌祚,南直人。”综合看,有一点是确定,就是张昌祚为清康熙时候任职,所以石刻应当是康熙庚午年所刻,另落款“长白”,范围则为东北,可能张原为清军入关之前的军人之后,署“长白”是标明其祖籍。

巨石下方有一记颂功绩的清代石刻,正文为:“协镇广东黄冈等处地方副总兵官吴讳启镇,招抚各岛伪镇官兵人民数万在此登陆”;
上款为“潮之边疆素苦海孽,予自庚亥之岁莅任斯土,觉夫海波不扬,兵民安乐,询之里老,咸称康熙庚申之岁,协镇吴招抚之功所致也,是共功之上位”;
落款为“朝廷下庇军民者大矣,但功大宜传,年久恐湮,爰敬勒石以垂不朽云,(黄冈协)……立”。
石刻是清康熙十九年为黄冈协副将吴启镇所立,碑文称“潮之边疆素苦海孽”,所言不虚,明代潮州沿海饱受海盗和倭寇侵扰,清初则因为海疆未定,南澳一岛尚在郑成功的控制范围,潮州沿海居民饱受战乱之苦,康熙元年为阻断郑成功的势力范围,实行迁界政策。石刻中提到的“康熙庚申”为康熙十九年,是年邱辉退出达濠岛,郑氏势力退出潮汕,清政府也逐渐实现对海疆的控制,同时对于地方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
吴启镇为清代饶平总兵吴六奇第三子,邑庠生,娶丰顺进士罗万杰次女。饶宗颐先生在《柘林与海上交通》一文在指出“招抚各岛伪镇官兵人民数万在此登陆”可能包括降清的南澳前明总兵陈豹、吴升、杜辉等人,而石刻也是柘林在海防史地位上的重要见证。落款有一行小字被刮去,所以暂时难考立石者为何人,《柘林与海上交通》推测如果是饶平知县所立,“癸亥莅任斯土(康熙二十二年)”,那应为颍州刘抃,但尚待核实。

“水天一色”,楷书阴刻,字大40*27厘米,题款“甲戌季冬之吉,黔南梁东旭拓刻”;
《饶平县志补订》载:“明南澳副总兵,崇祯二年,梁东旭,南直人”。梁东旭为崇祯年间上任,石刻应当为崇祯七年甲戌,另梁曾任贵州副使,《贵州通志》有载:“梁东旭,安南人,以诸生袭祖职,为卫指挥,历官副总兵,敦诗説礼,雅有儒将风,抚士卒以恩,人乐为用,故能成战功。”
关于梁东旭的籍贯,《饶平县志补订》载其为南直人,《潮州府志》称其为江宁,二者一致。而《贵州通志》记为安南,石刻落款则为“黔南”,究竟何处为正?暂时难以辨别,暂录于此。

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岁(公元1596年)楚雍吴世重、成都庄诚镌的"海阔天空"大字,正楷,阴刻,字大40*27厘米。
《明实录》中有(万历)丙申,升原任广东都司佥书吴世重四川巡抚”,当时吴应任广东都司签书,石刻或为吴世重在就任四川巡抚之前所留。
书写者庄诚于万历十九年任潮州海防同知,《饶平县志补订》载:“庄诚,字致安,四川成都进士,祀南澳专祠。”另外《广东文化遗产》一书中有收录有“金钟山石刻”,在上湾村后果林内巨石,刻有“出海金门”四字,字大40*30厘米,款识“明万历丙申岁年,成都庄诚书”,为庄诚在柘林所留题另一处摩崖。

三百门港拓林湾屏障天成群岛环拱


雷震关前古道左右两方巨石上刻着
“盤詰奸細”

“緝獲盜賊
一方石刻虽然没落款,保感觉两方石刻应为同时立的。
当时只看到这些,还有一些暂时没有找到,等以后有空再来看看,这个地方游玩是很不错的。

这博文里有些资料取自公众号~~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