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梅州历史文化名迹 |

中宪第,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为明朝福建按察副使黄扆的府邸。

中宪第因门旁有牌坊和钟鼓楼式的门楼而成为大埔一座有特色的古建筑;七月,终于有几天时间有空,就再来大埔这游玩一下,去年也来过一次,因没准备好,就白跑了一趟,这一次终于做好了准备功夫,很容易就找到了黄扆的府邸——中宪第。
最先看到的就是门旁的牌坊。

牌坊旁放着黄扆的墓碑,好大。

中宪第坊,牌坊为四柱三门式石牌坊

牌坊正面匾额刻“中宪第”,左右各有一行小字“崇祯八年”、“孟春重修”。


牌坊的背面,匾额刻“进士坊”,左右各有一行小字“万历八年”、“孟春吉立”,一块匾额,正反两面石刻相差几十年。
这牌坊,最初是建在中宪第内的,后来因一些原因才改立在府外。

钟鼓楼式的门楼,历今四百几年了,也是很稀有的样式;中宪第的墙身底层用石条砌成,往上就用砖条,大门为纯石条砌成。。

中宪第的简介。

回看。

大门

门闩的地方。

从这可到上面去,那天没有登上去看看,只在下面看,上面为木结构。

黄扆,字文断,大埔县清远都湖寮龙岗人。世业农,年十八始知读书,为邑诸生。慷慨有大志。时学宫门浚井二丈而不及水,扆曰:“岂有是耶?”与工徒亟往省之。泉湧达腹。扆心喜之,颇自负,自是改号及泉。然性嗜酒,家贫不能得。夜读书山中,朝归,直乡邻事,不受谢,索酒饮而已。然蹭蹬文场,四十不第,发愤将掷去儒冠。故人邬如领诣督学使力争之而寝。明年领乡荐,又明年成进士,时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也。授浙长兴县知县。长兴古城堙(《西山日记》则云“故无甕城”),址几不可认,扆涖任三日,急兴徒役操畚锸刻时日以修复之。城完而倭夷至以免,其乌程濒湖诸境荼毒不可言。复发伏出间要之,俘斩无余孽。邑有挟邪术倡乱者曰马道。包松奉为师,一时愚氓翕然从之。卖官鬻爵,价各有差,数日间聚至数千人。扆夜引数卒扁舟造其地,立擒松以归。马道遁去,诸党鸟鼠散。明日扆引松至通衢杖杀之。当道初惊骇,议遣兵剿其地。扆曰:“罪首毙矣,余可不问。”一方赖以生活。以计例行取,擢南京户部主事,出守赣州。赣水通闽粤吴楚,关征历任多陋规,扆痛加裁革,或移佐军储。赣寇谢任、叶恺者恃险阻,塞山谷,聚众且数万,界三百里,耕牧其中,累朝莫问。时稍稍出杀商旅,焚负郭庐舍。赣抚怒以委扆。扆且捕且怀,抚而不杀。尝单骑入贼垒,立马恺门,厉声曰:“为报汝主,黄知府来纳降,急出相见。”恺闻而愕然,曰:“若是则知府购吾头易耳。”令识扆者再往视之。复曰信。恺益仓卒罔措,迁延出见扆。扆曰:“朝廷以汝遐荒穷谷,不之介蒂。乃汝雄才,何甘自托鼠穴中遗弃天日也?”恺曰:“亦尝抱斯耻,顾无由得悔耳。”扆曰:“未晚也。”于是导以君臣父子天地所以生人之心与人所以答天地之理。不报于今,必报于后;不报于其身,必报于子孙。语出金石,义动山谷。贼尽凄怆,扆亦叹惋。贼进巨觞,扆曰“小。”笑指所鸣锣代之。扆己修八尺余,加之酒酣,峨峨列炬下。贼环集观听。素闻清风,至此复奇其酒肠,而畏其胆气。遂稽首流涕,约日受降而别。赣抚忌扆之将成功也,一日忽发兵围下历。时扆已先驱往,捉其魁臂笑谕之曰:“酒来。余今日者蹈汉郦生故事,就若辈烹耳。”魁骇哭稽颡,帐下万余人莫不哭,稽颡流血,保无使人害公恩信。无何围迫,扆以先见免,而贼奋怒溃决,杀官兵且尽。祸流三省,乃始就扆画而平。贼平,扆复请建城其地,设定南县焉。赣抚叙绩,欲以是日困扆。力醉之,尽一石,明日黎明诣军门谢。赣抚惊曰:“此酒中仙也。何为久与较。”然卒以肮脏不获用。军功超秩,仅赐金、进阶中宪大夫,擢福建按察副使而已。
时西粤猺獞屡叛,攻破大田诸邑。朝廷以扆雄略,改广西参议,移镇永宁。至则帖然悦服。以母忧去,猺獞复叛。及服阕起补,而守赣者失库金数千,诖扆,降衢州知府。扆曰:“天子命,敢不往?往三月,思故乡。”枫阴田径边饮不可遏,遂病,挂冠归家,居六年,时愦愦,尝慨然曰:“长兴与赣之人们祝我勤。(长兴县志:“士民肖像松阴庵、思贤楼,与晋江黄光升并祠,称‘二黄’”)我精神在焉。”一夕饮醉而逝,年六十八。

从里面看钟鼓楼。

这个应该是进士坊最先竖起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遗迹,这里有住人,不过没看到,本来想再往里走,但觉得主人没在,就没有进去,只到这,这中宪第地上长了不少杂草,其它的都比较完好。

黄扆(1514-1582),字文断,广东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人;嘉靖35年(1556)进士,初授浙江长兴县知县,后官至福建按察副使、中宪大夫等职。中宪第由黄扆晚年归乡后建造,占地3810平方米,石牌坊高4.6米,宽6.7米,由13条花岗岩石条砌成,中间石柱顶饰以石狮,外面梁匾上有“中宪第”三个大字,进士坊联为:“龙岗表树辉潜德;豸府坊开纪宪风”。整座牌坊雅观、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中宪第是大埔县著名的围龙特色民居,而其中流传的不少有关黄扆的传奇故事,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奇怪墙头“诗”
黄扆是龙岗村科里村人,出身寒门,少读私塾,聪敏过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年少时走村串户卖牛血。据说一次到对面河头卖牛血,回到旧田渡口时,牛血桶不慎弄脏了当地罗秀才的衣服,黄慌忙用手去擦拭,衣服越擦越脏,罗不悦用白扇敲其头曰:“你小子就是卖牛血的命!”黄扆又羞又怒,对河神庙暗自发誓:“我如不是卖牛血的命,就让牛血桶不漂走!”说完把牛血桶抛到桥下,真是怪事——桶在河中打转,就是不会顺流而下。他跳入河中捡回木桶,从此刻苦攻读,师从名儒张先生(张先生是湖寮两位按察使黄扆和吴与言的老师),终于中举,又在明嘉靖35年(1556)高中进士。
嘉靖年间,奸臣严嵩当道,朝纲不振,怨声载道,终于引发刚直正义的海瑞、邹应龙弹劾,嘉靖迫于众怒,亦感尾大不掉不如及时除去,遂下令对严嵩撤职抄家。黄扆因在江西平贼有功而名扬京华,故皇帝派黄扆与邹应龙共去抄严嵩之家。严府有价值连城之宝,嘉靖帝除去大患很是高兴,便把摆放在严家正堂的金香炉赏赐给黄扆。
民间有俗语:“意外之财,安知祸福”。自从金香炉进入黄府,便引发了不少麻烦。后人观黄扆写于中宪第大门右侧下层石墙上的“诗”,无平仄,无韵律,根本不像诗,其实只是四句暗语,藏无限玄机,便是佐证。黄扆为了保住御赐金香炉,不犯欺君之罪,晚年归乡后,便把它埋于地下,但又怕突遭不测,便作“诗”于墙暗示子孙曰:户下衣厶上八,禾出日哭二口,立人七台左月,半大工用顶刀。这四句暗语历经数百年,外人如读天书。笔者日前在黄扆公二十二世裔孙仁报叔指点下,渐悟其意,藏头“诗”庐山真面目逐渐清晰起来,其大意是扆公、香器、化胎、左角。
伤悲寡妇泪
金香炉真的给黄家带来麻烦,也带来血光之灾,从此家中不得安宁,从明嘉靖年间至民国时期金香炉的失踪,这种日子延绵数百年,令人扼腕叹息。
神奇的宝贝,原是严嵩家祭祖、喜庆大典之物,周围雕空为八卦八个方位标识,中为肚,直径约40公分,下为三足。烧香时肚子中有隔盘,盘香放在上面,燃烧时盖边有八卦标式孔可通风助燃,烟从旁边四周飘出,传说袅袅香烟在炉上方集中形成似“寿”字连绵不断。其实它非黄金所制,只是表面镀金罢了,但因造型奇特,且香烟形成似寿字,故价值连城。
话说严府查抄后,严家大部分人被赐死或流放,数年后嘉靖帝崩,严家后人又嚣张起来,终于探听到祖传之宝——金香炉在黄扆府中。因当时黄在南京、北京等地任职,他们不敢贸然行动杀人夺炉。若干年后黄扆年老体弱辞官归乡,在龙岗科里村建了中宪第,黄扆知严嵩后代不会善罢甘休,另当时中宪第周围为大树密林,曾发生过老虎吃人之事,故建中宪第时为安全计,只开一个大门,俗谓“黄蜂建巢”,后楼二层并设瞭望射击孔。
严嵩后代已铁了心,非要弄回金香炉不可,他们不辞山高路遥,也不忌石坚墙厚,数百年间劫扰不断,时有“黄府寡妇多”之说。黄扆公不但在房屋结构上增强防卫能力,还力促后人习武健身,保家护宝。如训臣公轻功了得,能用两指夹住房上滴水板在半空中行走,轻拢双腿能跳5米多高。有一次同严家后人交手中伤毙多人,怕报复遂走南洋。最后每次以黄家死男人、保炉未失而告终。
男人保家护宝的悲壮,带给女人终生伤痛。这些寡妇持家教子,终老一生,在宏伟壮丽的中宪第中流了多少伤心泪鲜为人知,她们的伤痛延绵一代又一代,最后以金香炉的失踪才得安宁。
两件惊天事
在大埔以外,一般人只知茶阳饶相及饶舆龄、湖寮双坑何如璋及何士果父子进士,鲜为人知的是中宪第黄扆及黄几及父子进士。黄扆之妻为了儿子中进士,做了两件“动风水”的惊天大事。
黄副使参与查抄严嵩前,在京城结识了一位有名的国师,黄扆有七个儿子,其中几及最为聪明,可是22岁后连考进士皆不中,这一直是黄扆的心病,临终时嘱咐妻子要弄清楚到底存在什么风水问题。
他去世后,黄家做了显赫的墓,墓碑连底座超过两米高,墓的坟塘约20平方米,墓旁有池塘叫养龙池,池旁边有一块比墓碑大的墓志铭石碑,池前面有进士牌坊,牌坊前有石马、石豹左右对立,整个坟墓范围占地约三亩,气势雄伟,墓园中有石马,故此地叫石马坪。1936年创办虎山公学时已把养龙池填废,1961年县城从茶阳迁回后出于城建需要,挖掘了黄扆公墓,在棺中只存金箔扇一把,展开弧长约40公分,扇中之字已模糊不清。据说此扇后来交送省博物馆。
黄扆公之墓竣工后,几及公第三次去考进士,还是名落孙山。他的母亲相信“风水”有问题,为完成丈夫遗愿,特地请来风水师。先看中宪第,又到黄扆公墓察看多时,风水师已胸有成竹,他神秘而严肃地对主人说:“一不中移牌坊,二不中填坟塘。”原来建造中宪第时,黄扆公把牌坊门建在大门后作中门,中门没有超过大门,比大门低0.1公尺,比大门低不符“步步高升”之兆,另外墓坟塘深约二米,坟塘深利藏财,但阴气太重,地势低洼难出人头地,这就是后代子孙考功名之大忌。黄妻按风水师指点,中宪第牌坊门从大门后移到门坪左侧(现内牌坊基石仍在),儿子还是考不中进士,最后又把近2米深的坟塘填浅,几及公才终于考中进士。(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