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汕尾历史文化名迹 |

海丰红宫,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人民南路,原为建于明代的海丰学宫,因供奉着孔子,也叫文庙,彭湃在此建立海丰苏维埃政权时将这里改为红宫,红宫的旁边是红场,因时间的关系,今天只去看了红宫,没去看红场。

时不时的下雨,感觉空气清爽。
这红宫也没有了原来学宫的规模,小了不少,而且也有些给改变了模样。

红宫原为明代学宫。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29年)海丰知县郑源所建,其面积为1850mk。现存建筑棂星门、拱桥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又称“文庙”)和两厢配殿。两厢配殿现保存许多革命文物。大成殿是红宫主体结构。
县学是中国古代官方为培养人才而兴办的学校;文庙是古人祭祀孔子的庙宇。自唐以后,文庙与县学合而为一。汕尾市海丰学宫建筑,有史可查的,始自北宋,在县城西,建筑极其简陋,以竹为墙,编草为盖。
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县令谭防将学宫徙至县城东南隅,并易为土木建筑。
至南宋淳祐辛亥年(1251年),主簿郑梦重修学宫,宋末元初,该学宫毁于兵祸战火。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知县郑源重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知县李严、正统六年(1441年)知县林谓、正统十二年教谕郑埕、典史陈寿先后修葺。
明天顺六年知县胡广易棂星门柱以石。成化十五年县丞陈日光重修。
嘉靖元年(1522年)教谕周鼎、训导徐淹、宋秩协商改卜巽向,并绘制界址,自南至北约94米,自东至西约65米,占地面积约6110平方米。

棂星门,为六柱三门式牌坊,上面棂星门的牌匾没有,只留下一个空缺,看起来感觉少了什么?
棂星门,学宫(文庙)的特有标志的牌坊建筑。

文物牌子

泮桥、泮池。

“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
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有的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这个典故。
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


回看

大成门都给改了样子。
大成门左右是乡贤祠、名宦祠;现在是红宫的管理办公室。
大成门这地方,现在也叫前殿了。

往里,大成殿;原来的外貌依然保存着。


两边配厢,古时是学子读书学习的地方,现为介绍革命史的地方。
现在两边都是红色文化宣传,这里每天都有不少人来这参观。

大成殿。


有保护跟维护就是好,不像有些同类建筑因缺少保存而显出破败。



看大成门。

五代祠

平民医院
红宫后面的五代祠与平民医院因维修而看不了。
如果以学宫与学宫来比较的话,海丰红宫的改动还是很多的,几乎没有了原来学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