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汕头历史文化名迹 |
莲花峰位于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临海门港,山峰不高,却是很多名人名士都想到此一览大海的风光。
以前来时一个人是十五元,现在要二十元了,为了看美景,也是值的。

莲花峰的旅游图。
这图片是半年前来的了,就是一直没整理,拖到现在。

莲花峰的景点主要分三个集中在一起,一个就是莲花峰,一个就是望夫石与海门旧炮台,还有一个只有一处,那就是得胜门。

从旁门那边进入,看到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海门的万人塚。

海门万人塚
万人冢是一座埋葬着埋葬着一万多具死于抗日期间的海门同胞尸骨的公墓,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
抗日时期,1939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初七早晨,日军战舰停泊在海门湾,向海门城区炮轰一轮,炸毁一仟四佰多座民屋,然后用橡皮艇登陆,抢夺一轮,扬长而去,在海门留下了累累的伤痕;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继汕头、潮阳沦陷后,日军占据海门,开始实行“三光”统治,陆路设卡,海路海禁,海门同胞经过哨卡稍有不顺,惨遭杀害。日本军队侵占海门后即封锁港口、破坏渔船,肆意进行屠杀,使海门人民陷入饥谨与受杀害的深渊。尤其是1943年夏季,遭遇灾荒,瘟疫流行,更是成批死亡。海门沦陷期间,死亡计3万多人、遍地尸骨惨不忍睹。
抗战胜利后由慈善机构和海内外华侨发起将埋于海边沙滩“红沙窟”中的骨骸一万一千多具收殓殡葬并建起冢体、墓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进行修葺,形成现在的“万人冢”。该冢墓埋葬的只是海门死难人民一部分。



有墓亭一座,长6.5米,宽3.2米,高3.1米。石刻碑文为:“海门陷倭癸未夏死难同胞之墓”。左右挽联为“创痕留史乘,怨气拥风涛”。名人题书有:“抚今思昔此恨绵绵,气吞胡羯志切复仇”“警醒薨梦誓雪国耻,唤起国裙发奋图强”。石雕数十幅再现了日军侵华的罪恶历。




看过了万人塚,这里的景点相对集中。

猴子探井,




往莲峰书院去。


莲峰书院又称忠贤祠,位于潮汕名胜迹地莲花峰西北侧钟南山麓,坐北向南,座拥主峰莲花峰,背靠粤东名刹莲峰古寺,主体结构二厅二天井,纵30.2米、横12.9米,自明代创建该址以来,闻名远近,功能合二为一,既是纪念性祠堂,又是兴学育才的书院,为清代潮阳县四大书院之一(四大书院为东山书院、莲峰书院、六都书院、贵山书院),人们出于对文天祥丞相的敬仰和怀念,四百多年来多次对其维护修缮,是一处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遗址。
清光绪甲申《潮阳县志》记载:“莲峰书院,在海门所城南,旧为‘忠贤祠’,道光四年海门参将何岳钟拓建,光绪四年署潮阳县令张璇,参将冯耀祖捐修,始延山长主讲官课焉(按:山长由官员聘,每年就向海门局修脯银200圆,按季缴署,其生童膏火赀计钱一百二十千,则以鸟网船秤佣金供之)”。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文天祥从江西举兵勤王,匡宋抗元。转战东南沿海,为追寻漂泊于海上“南逃”帝舟,屯兵潮阳,于公元一二七八年冬登临莲花峰眺望帝舟,为莲花峰留下了忠踪故迹;后有元朝隐士张鲁庵慕名前来,效法“首阳高风”,莲花峰因此成了后人们瞻忠仰烈的名胜迹地,成为儒道释高士隐栖“尘外”,“梅隐”之所。为纪念忠贤的爱国精神,明朝万历甲午年(1594年)由驻海门金吾将军江应龙和隐士吴从周(明朝万历礼部尚书博罗人韩日鑽为之作《吴隐君入祀忠贤祠》碑记,文革被毁)倡建,在莲花峰钟南山“云水结庐”处(原为元张鲁庵隐居住所及明吴从周隐居讲学之“海镜堂”)创建祠堂,因纪念文天祥及张鲁庵“一忠一贤”,故取名“忠贤祠”,之后几经修缮。随着莲花峰声誉日盛,至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南澳总兵蒲立勋、潮阳县令王履祥、海门营参将何岳钟拓建成“莲峰书院”,门联曰:“座拥莲峰五岭风云横笔阵,门迎练海千层波浪涌词源”。柱联:“立学因胜迹,想歌铭气壮,乃知为忠为孝即从此日焕文章。(冈州何岳钟撰并书,上联佚)”,每年逢文天祥生日(农历五月初二)及就义日(农历十二月初九),人们都举办纪念活动,隆重纪念宋文天祥丞相、元张鲁庵先生、明江应龙将军、吴从周先生及清因抗击海贼阵亡的参将陈名魁、守备李象斌六位忠臣贤士。“见贤思齐”是官府在此设立书院的根本原因,也是此处办学最大特色,为地方培育人才作出过很大贡献,“书院春雨”因此位列莲峰八景之一。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县令张璇、参将冯耀祖募资再次大修,并聘本县知名学者郑安淮主讲。莲峰有其摩崖石刻诗及《莲峰书院记》碑刻(文革被毁)。

莲峰书院,这个属于牌坊来的。道光年间建的。

门联曰:“座拥莲峰五岭风云横笔阵,门迎练海千层波浪涌词源”。


莲峰书院门匾

里面,地方不算大。

云水结庐


云蒸霞蔚




里面现在供着文天祥、张鲁等。




莲峰书院旁边。

莲峰书院春雨诗
清朝拔贡郑安淮


这里到处都是明清石刻,太多了。

元朝的游记石刻

海门
元至正年间的石刻



莲峰书院后的莲峰古寺。

三将军石
给下面搞个摆摊的,影响了观看。

宁海将军石
至正三年季春

督捕官曾山书

观澜


终南石刻在莲峰书院的左边。

终南
据说是文天祥刻的。


文天祥雕像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1])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老舍的诗刻



龙虎石刻一左一右
文天祥雕像前方就是莲花峰。

刘永福的“虎”字石刻。

回看

练江使者陈尚发的“龙”字石刻。


石头上的一个花瓶,不知道做什么用的。

河山重秀


那是万人塚。

双壁擎天
天风海涛
鲁菴书舍



大清乾隆三十七年岁次壬辰三月上浣
心朗海天
钦命闽粤都督府参将朔方吴夲汉题
莲花峰最大的石刻

望帝
南国风光



大清最后一年的石刻
清宣统辛亥年棉北蔡国珍撰



“古莲花峰”石刻


张鲁庵墓

莲花峰上看海
这里还有好多好多现代石刻,太太多了。

去看德胜关

就这面墙和一个堵住的门,门上有匾,给树木挡到,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很有可能这里以前是写营之类吧!
到望夫石那边去看看。




这里上去是古炮台。


这些都是以前的

古炮台

古炮六十年代给拿去练钢了,这几尊大炮是后来重造的,当然,这是不能用的。




从炮台上看大海。


现代石刻太多了,有石的地方就有,看都看不过来。






望夫石

一望无际的大海。
莲花峰太大了,好看的也多,个人能力有限,就拍了这一些,就这些还是缺少不少,有时间去现场看看风景会更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