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汕头历史文化名迹 |
南山辉映坊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城南街道凤岗乡凤岗直街上。
从棉城沿着潮海路一直向海门那去,不用多久就看到左边竖一石碑,写着凤岗乡,到了,左转进入凤岗。

高楼与平房共邻;左边有一神道碑,那是明初明成祖赐给名宦曾牧的父亲的。
前面那桥是七洲桥。

皇明
浩赠奉直大夫户部江西清吏司员外郎东埜曾公
墓道
看起来这墓道碑是原来的,

七洲桥,重修过的,不过好像有不少石构件看起来是很老的。
过七洲桥向前走。


从这进,这条街就是凤岗直街了,街不宽,就是很长。

凤岗直街。

旁边一巷子。


曾氏祖祠~~介福堂到了。

介福堂,是潮阳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朝曾牧的书屋,现为凤岗曾氏祖祠。在元代曾永康于元代(1279至1368)由江西庐陵渡岭(今吉水县)移入,定居潮阳县新兴乡凤岗(今城南街道)。子仲华为二世祖,孙曾牧为三世祖。
曾氏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因春秋时出了一个曾参而显赫。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传孔子学说,述《大学》、著《孝经》,尊称为曾子,后世称“圣宗”。历代王朝对孔孟颜曾等儒家诸圣封赠有加,姓的名派亦统一御赐。
曾氏入潮800多年,历代人才济济,英才辈出。明代有一位轰动朝野的人物,他叫做曾牧,字守民(1369至1448),潮阳县凤岗(今城南街道)人。祖籍江西庐陵,自幼好学聪慧,以贡士入国子监深造,洪武二十九年(1396)领应天府亚元(即国都南京举人第二名)。官至户部员外郎,派往江西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要务。因在江西征赋解送国都途中失于盗,他将潮阳自家的农田山地变卖填补,尚欠尾数,再变卖江西祖籍族产300多亩,凑足全数按期解京入库。此事曾轰动京师,受明成祖褒扬。诰赠其父仲华为奉直大夫和墓道碑、诰赠其母张氏为正二品夫人、诰封其妻高氏为正二品夫人;赐建介福堂,设圣旨亭;钦赐“走马标”,让曾牧圈定田地为界作私人产业,且永免纳税。但曾牧不贪,只是象征性圈下0.7亩荒地,以谢皇恩,把“走马标”弃于新垦地。曾牧晚年辞官回乡,只有简单随身之物,休居介福堂,潜心钻研学问和翰墨,设馆教徒,远近士子求教求书者络绎不绝。曾牧于1488年逝世,享寿80岁,入祀邑乡贤祠。他一生为人正直守信,为官清廉,是明代克己奉公的典范,他的事迹载入《广东黄志》,数百年来盛传不衰。
曾牧去世后葬于凤岗乡名为“倒吊靴”的山麓,今墓尚完好。位于七洲桥旁的曾氏古墓,即是曾牧的父亲之墓。

门顶上这圣旨匾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还是后来复制的。




大堂梁上这个好像是放圣旨的,少见。


直街半路边上有一石门“大南门”,门外就是那凤岗直街。。

“大南门”石匾是清嘉庆四年正月所立。

在大南门处看,虽然给挡到,依然能看到南山辉映坊的一点点。

南门辉映坊,这旁边是凤岗南园,给遮阳网挡住了,无法看清背面。

从缝隙看到牌坊背面匾额上阴刻着“地灵人和”四个字。
牌坊完整,很可能保护没那么好吧!柱子显得粗糙。

南山辉映坊 ,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花岗岩石构筑,三门四柱,高3.84米、总宽4.3米,中门高2.5米、宽2米,两侧门各高2.15米、宽0.52米。
为潮阳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来的。

牌坊正面就好,没有挡到,可以完整的看到整座牌坊的样子。

匾额下面那两个应该是狮子吧!不过缺了一大半。
中门顶置八卦石,在八卦石内藏“南方之晖”四字,正面匾额为阴刻“南山辉映”四个大字,左右落款为“道光乙丑年”,“祠月吉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