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节孝祠节孝垂芳坊历史文化潮汕文化揭阳 |
分类: 揭阳历史文化名迹 |

揭阳节孝垂芳坊也称曾母陈氏节孝祠坊(俗称“曾厝祠”)位于榕城中山路南段西侧一小巷内,之前为南门老人活动中心,现为揭阳青狮文化中心,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两进夹一庭格局,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是一座形制独特的私立节孝祠(坊),祠堂前厅门与旌建节孝坊第一层合为一体,为监生曾孔温妻陈氏立。”节孝坊为四柱三门三层庑殿式(四柱同高3.7米,明间为大门,左右次间由石刻封砌),通高约6米。

门前这红木都是最近才搞的,之前是围墙围着门楼,而且小巷以前也给坊祠对面占了不少,看不到屋顶上的牌坊。屋顶上的第二层额枋正面阳刻行书坊匾“节孝垂芳”,坊匾面有上下款,正面下款内容为:“潮州府揭阳县知县杜兆观,潮州府揭阳县知县加一级纪录三次张薰,潮州府揭阳县儒学教谕黎伟光,潮州府揭阳县儒学训导尹文润,奉旨为节孝曾门陈氏立”。据清乾隆《揭阳县志》得知杜兆观为直隶正定人,雍正十二年至十三年(1734—1735)任揭阳县令;张薰为河南祥符人,乾隆元年至八年(1736—1743)任揭阳县令;黎伟光为顺德人,雍正六年至乾隆五年(1728—1740)任揭阳县教谕;训导尹文润,第三层为坊表顶层,正中原立通例“圣旨”(正面)和“恩荣”(背面)石匾,惜乎“抗战”时祠堂附近遭敌机轰炸而致石匾倒塌。石刻现为该祠堂族人所收藏,尚未修复。

这青狮的匾额挡住了大门的观感,很不协调;节孝坊与青狮文化都没有共通处;让这潮汕好像唯一的节孝坊祠埋没应有的价值。



纯石大门楼。

牌坊与门楼门连成一体,为纯石建筑结构。坊分四柱三门,中间坊门自然成为祠堂门,坊门旌表石巧妙设计成门匾,牌坊左右两偏门则用石雕构件垒砌,形成常见的“门楼肚”建筑,浮雕图案工艺精细;坊柱内外两面均刻有对联。


大门楼顶,祠堂正门即为节孝坊的第一层,大门高2.01米,宽1.44米。门梁至屋脊之间立两额枋,下额枋正面横刻篆书祠匾 “曾母陈氏节孝祠坊”,上额枋为青石板,宽1.16米,高0.43米,左右立短柱夹抱,前后阴刻同一内容的楷书“旌记”:“时乾隆二年菊月吉日,奉旨旌表,节孝乃姻母陈氏也,蓝都东里处士陈升闻女、五经国学曾宗柱媳、曾孔温妻、曾学思母。年十七咏桃夭之子,逮二十歌别鹄所天,破镜一朝,心同金石,鞠雏十月,操比松筠,奉亲无违,全夫职,教子有方,秉师权。居孀五九载,历齿八八年,洵堪树范闺闱,无愧邀荣,纶蜁振也,覩斯高风,特为微阐幽芳。刘起振赠”( “桃夭之子”,典出《诗经。周南。桃夭》,这里喻代婚嫁。“别鹄所天”,“别鹄”即《别鹤操》,“所天”指丈夫,此句婉称丈夫去世。刘起振乃海阳人,清乾隆元年进士、翰林检讨,寿一百一十四岁。)。夹柱正面阴刻对联:“坊卓尧恩重,祠成坤德享。”

背面,上面的文字与前面的相同。


左右两块大石也刻有文字。

大厅


天井左右

回看,背面阳刻行书“贞顺扬休”。

这么一座完好又有文化价值的节孝坊祠套上青狮文化,真有点格格不入。

青狮


中厅的狮子头给人为破坏掉了,有可以是破四旧那时的产物。


中厅和后厅前后合抱为一。曾厝祠不设拜亭,因空间限制而省去后天井,将中厅和后厅合抱,又主次分明:中厅小(进深3.5米),面积约为42.7平方米,后厅大(进深4.8米),面积约58.6平方米;中厅主柱为方柱(高3.3米),后厅主柱为八角形柱(高3.3米);中厅梁架为简朴形制,后厅则为常制的“三载五木瓜”格局。

后厅的神龛给这块布挡住了,真可惜,这么特别的石神龛看不到真面目,不知道中间是什么?旁边还可以看到一点。


这个节孝坊祠里面要是能布置为介绍古代的节孝制度等与节孝有关的应该更有文化价值与观感。

神龛的背面。


据网上所说后厅神龛由三块并立的巨型石板构筑而成。这三块独特的石板,正面齐平,同高约2.8米,总宽2.9米,中间石板厚0.44米,两侧石板厚均为0.3米;中间石板为神椟石,其上半部为高约1米的凹肚神椟,竖刻楷书“皇清钦赐建坊祠祀旌表节孝曾母陈太孺人禄寿位”,下半部为雕狮脚底座,神椟石板四周饰以人物花鸟石雕图案;两侧石板正面为巨幅福寿人物浮雕图案。或许因为这一特殊巨制,“破四旧”时龛石才没有被人们轻易搬动而得以保存,今龛石正面被木板封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