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阳学宫历史文化旅游方益森潮州 |
分类: 潮州历史文化名迹 |
海阳学宫在湘桥区昌黎路西侧。俗称红学。据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海阳县学宫“旧在府治西偏附郡学右”。宋绍兴年间,县令陈坦迁制锦坊(即今址)。景炎三年(1278)毁于火。明洪武二年(1369),通判张杰依旧址重建。永乐年间,参政郑阜义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正统元年(1436),知府王源以官地易民居而扩大学宫范围,并将棂星门外徙临街,同时凿泮池甍砌以石。此后历代屡有增修,使海阳县学宫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学宫现有面积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大成殿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金箱斗底槽柱网布置,殿身副阶周围;南槽连同副阶一起辟为宽阔开朗的前廊。上部梁架除殿身明间、次间之中槽为平棊外,余概为彻上露明造;梁架转角构造未使用角乳栿做法,而南槽梁架仍运用斜昂做法。为封建时代的县级学府,去海阳学宫,首先会看到一巨大牌坊,昌黎旧治坊,此牌坊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建,原立于昌黎路东端。两面匾额分别书“昌 黎旧治”及“岭海名邦”。1988年 重建于昌黎路西端学宫前,高10米, 宽10.9米, 四柱三门三层结构。
昌黎路原为府治所在,唐代韩愈曾为 潮州刺史,因其号昌黎,故以“昌 黎旧治”名坊,以示怀念。
学宫左边的金声门
石边的玉振门。这两个门现在都封了,只剩下个外部告诉你以前的样子。
棂星门,
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以“棂星”命名学宫的大门,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
这尊庄严慈祥的汉白玉石雕像来自孔圣人的故乡山东曲阜,由国家级工艺大师刘成林先生历时半年创作而成,雕像包括孔子像和基座两部分,孔子像高2.28米,基座高1.26米,整座雕像的雕工细腻,线条流畅精美。
七块各个时期与学宫有关的碑刻,有些已经看不清了。
在学宫的棂星门和大成门中间,是半圆形的泮池。“泮”通半,依照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泮池即“泮宫之池”的意思。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从泮池走向大成门。
大成门,因历史原因,这大成门给搞成一个平房式的门,与以前是不一样的。
在大成门回看。
过大成门,前面就是大成殿了。
旁边东西庉。
一些潮州先贤的介绍
大成殿
这大成殿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式。
在大成殿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