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潮州牌坊街旅游历史文化忠节坊杂谈 |
分类: 潮州历史文化名迹 |
昌黎旧治坊
来到潮州,牌坊是府城的一大特色,而且每个牌坊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昌黎旧治坊位于海阳县儒学宫前, 明嘉靖十七年(1538)建,原立于 昌黎路东端。两面匾额分别书“昌 黎旧治”及“岭海名邦”。1988年 重建于昌黎路西端学宫前,高10米, 宽10.9米, 四柱三门三层结构。昌 黎路原为府治所在,唐代韩愈曾为 潮州刺史,因其号昌黎,故以“昌 黎旧治”名坊,以示怀念。这个牌坊就还保存着比较多的旧构件。
这个牌坊是潮州府城内唯一保存下来的原物。忠节坊。忠节坊在潮州市区忠节路金山巷口,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潮州知府郑宗古为纪念宋末潮州摧锋寨正将、摄潮州军州事、民族英雄马发而立。坊高5米,宽4米,为门洞式结构,该坊的牌楼现被水泥覆盖,未作剔除。坊额“忠节坊”三字为明代曾任兴化知府的揭阳进士黄一道所书,字迹刚正厚重,遒劲有力。1987年忠节坊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发是南宋抗元英雄莆田人,唐末迁居潮州府,传至马发为第16代。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围攻潮州城,全家9口殉难。在城陷之前,其妻汪氏密令三仆携5子突围,3个投奔饶平樟林(今澄海)外祖汪员外,2个投靠潮阳和平亲友家,至今成为两地马氏盛族。
太平路上的牌坊,这些牌坊的构件绝大部分都是新的,老构件没几块,而且很可能跟原来的有差别,看起来文字方面太简单的,与看过的一些旧坊差别很大。
有总比没有好,至少还没忘本。
十相留聲坊:位于太平路南端的第二座牌坊“十相留聲坊”,是记念唐朝时期任潮州刺史的(韩愈)韩文公,唐代的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来到潮州,并将中原文化带进潮州,潮人为此而立坊纪念。
大理司平坊:原在太平路头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司平坊,在大街。为大理寺评事郑崇重建。” 郑崇(1389-1453),字秉义,号古城,明海阳(今潮州市区)人。
路边一门楼牌匾“司徒世家”黄道周
玉署仙班坊:重建于石牌巷口,光绪《海阳县志?坊表》:“木天人瑞坊,在大街石牌巷口。为一百有三岁、钦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刘起振(1648-1751),字颖之,海阳田头(今属潮州枫溪)人。
秋台坊:原在太平路砖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秋台坊,为尚书王大宝建。”王大宝(1091-1165),字元龟,宋海阳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进士第二,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历官至礼部尚书。
赐锦重光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赐锦重光坊,在大街。为国朝甲辰进士,巩县知县邱轩昂。邱轩昂(1690-1763),字元澍,号名亭,清海阳县大和都麟坪乡(今潮安凤塘镇麟坪村)人。
吴楚重镇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光绪《海阳县志□坊表》:“吴楚重镇坊,在大街甲第巷口。为侍卫、湖北总兵林炳星建。”林炳星,清海阳县城(今潮州市区)人。清乾隆三年(1738)武举人,七年二甲武进士,授御前三等侍卫,官至湖北宜昌镇总兵。
大理少卿坊:原在太平路灶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少卿坊,在大街。为大理少卿吴一贯建。”吴一贯,字道夫,海阳县上莆都(今属潮安彩塘镇水美村)人。
义井坐落于太平路东畔,井对面的巷道,也因此称为”义井巷”。《海阳县志•卷六•舆地略五》载:“义井,在城仁贤坊大街,其阑上镌义井第一泉,永乐元年建。”井旁还有方形古碑,上面刻字:“海阳县正堂禁止军民人等在义井之旁污洗•严示。”碑为嘉庆廿三年十月廿九日。
井内圆外八角形,水清可用。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宋室南走,宋帝昺于景炎三年得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于磵州(广东雷州湾地方),改国号祥兴,驻厓山。次年,元兵进犯,宋帝昺出走,逃进潮州城,跑到大街时,大家喉咙干渴,都想喝水,忽见路旁一口井,宋帝昺走上前探头一看,井水清澈透底,一股凉气扑面而来,馋得他直咂舌头。可惜水面低,伸手够不到,他忙命侍从赶快去找水桶。时兵荒马乱,店铺关门,行人绝迹,到哪里去找水桶呢?无法喝到水,君臣只好望井兴叹。宋帝更是舍不得走开,有把头伸到井口说:“井呀井,朕命你把水涨起来。”话音刚落,骤然间井水滚滚向上猛涨,直冒上井台。群臣见状也挤过来,纷纷伸手捧水喝。大家都觉得这水格外清凉,格外甘美。喝得连声叫好。宋帝昺喝够之后,说:“井亦知君臣之义。朕就封你为‘义井’吧!”。“义井”这名字就一直沿用到现在。义井很早就受到保护。在我们走访的古井之中,义井也是保护的较好的一处。井旁围以深褐色栏杆,古朴可爱,井上“义井 第一泉”的镌刻和井旁方形石碑上的碑文,仍清晰可见 。
台省褒封坊:在今潮州市区太平路猷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台省褒封坊,在大街。为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举人封郎中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赠御史李大受建。”李大受、李春芳、李一庄、李思悦均是明海阳鹳巢(今属潮安龙湖)人,李春芳系李一庄的大伯父。李春芳,字资元,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官江西新建知县,南京四川道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广东顺德知府。
两京科道坊:原在太平路下水门街口北。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两京科道坊,在大街。为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建。”郑安,字康民,明海阳(今潮州市区)人。
侍御坊:原在太平路三家巷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侍御坊,在大街。为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建。”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一号惟道,明海阳(今潮安龙湖)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
诰敕重封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诰敕重封坊,在大街。为封知县赠知府陈以贲、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建。”
少司马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少司马坊,在大街。为兵部侍郎总督宣大等处翁万达。翁万达,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金平区鮀浦镇)人,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字仁夫,号东涯。卒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七俊坊:在太平路东门街。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七俊坊,在东门内。为嘉靖甲辰科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建。”嘉靖甲辰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
东门大井
井南面墙壁上又有三通碑记,分别为“乾隆癸卯(1783年)腊月街众重修古井”;“同治丁卯六年(1867年),阳月街众重修”和“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1885年)冬月重修,潮州府正堂朱捐银壹百两正,海阳县正堂温捐银贰拾两,街众捐银叁百叁拾叁两,合共用银肆百伍拾叁两。”从以上石刻记载可得知北宋熙宁之前东门大井已存在,而宋、元、明、清各代都予以重修。
北宋潮州东门大井位于潮州古城区东门街中段。八角形,石砌,边宽0.44米,井栏高0.5米,内径0.82米。
石井及南面墙壁上有多处石刻,均为历代修井的记录。最早的记载在井栏的东北面,铭文是:“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重修”,接着是北面元代修井的记载:“至正(以下缺字)陈梁金□蔡砌石同立,□□修”。东面是明代修井的记载:“万历辛亥(1611年)吴锦题重修”。
该井因泉源充沛,长年不涸,且清冽可口,故虽有自来水之方便,仍为人们所饮用。
恩光洊锡坊:太平路东门街口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恩光洊锡坊,在大街。为封尚书翁玉建。”翁玉(1474-1549),字文璜,号梅斋,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鮀浦镇)人,明兵部尚书翁万达之父。翁万达于嘉靖五年(1526)登进士第,随着仕途的青云直上,翁玉因之而四次受到朝廷封赠。
盛世元凯坊:原在太平路光源街口。雍正《海阳县志?坊表》:“盛世元凯坊,在大街。为崇祯戊辰进士同榜八人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建。”崇祯戊辰为明崇祯元年(1628)。
宗伯学士坊:原在太平路载阳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宗伯学士坊,在大街。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黄锦(1576-1658),字孚元,一作絅存,号絅庵,饶平县宣化都(今大埕镇上黄村)人。
三世尚书坊: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三世尚书坊,在大街。为赠太常卿林瓒、子林乔樌及孙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建。”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
柱史坊:原在太平路柳衙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柱史坊,在大街。为御史许洪宥建。”许洪宥,字舜仁,海阳(今属潮安龙湖)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著有《龙江集》、《南台日录》、《易经管见》等。
理学儒宗坊:太平路羊玉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理学儒宗坊,在大街。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唐伯元(1541-1598),字仁卿,号曙台,澄海苏湾都人。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节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学上都很出色的一生。
圣朝使相坊:太平路英聚巷口北侧。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载:“圣朝使相坊,在铺巷口,状元坊次。为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建。”坊字北镌“覃恩三锡”。
状元坊:在太平路状元亭巷口北侧。下枋镌“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状元”二字由饶宗颐先生重书,朝北为篆书,朝南为榜书。
二目井
文宗方伯坊:在太平路军厅巷口南侧。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文宗方伯坊,在大街。为福建左布政黄琮建。”黄琮(1552-1640),号玉田,又号韩江侣石山人,明饶平宣化都大埕(今饶平大埕镇上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
四进士坊:在太平路四进士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四进士坊,在大街。为明正德丁丑科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建。”明正德丁丑为正德十二年(1517);现在只有这几座了,等将来有发现再更新了,潮州确实不错,在府城里保留了很多以前的东西,走在大街上,感受不到太多的现在化,漫步于老城之中,也是一种享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