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方唐仁旅游朝阳石手机博客 |
分类: 普宁历史文化名迹 |
朝阳石刻乃元朝至正年间的内阁大学士刘南海所书刻,在今天的普宁市南径镇青洋山村的一个小山上,为普宁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来的。
骑车到青洋山,远远的就可见在一小山上竖着一个通讯发射塔(周围没有第二个),那里就是青洋山村了,而朝阳石也在这山上。

这座小山四周几乎为房子包围着,而青洋山华侨学校也在这山边,沿着青洋山华侨学校旁的大路往山上走。这朝阳石是在山的那一边半山处。


山上很平,这里应该是青洋山以前的老学校来的,现在被改成一个小工厂了,如果走路,可从发射塔旁的路往下走,最下面是山边的住家,不用到那,在半山坡处有一路横穿而过,就是到这条路就左转然后沿着路走几十米就到朝阳石了。如果开车,可沿着老学校前的水泥路向前左转,那条路比较缓。

往上发射塔,往下住家,向前朝阳石刻。


前面有一个由两块大石构成的岩洞,给改成了小庙,不过这里面却供着人家祖先的牌位。这里面还有一个意外就是在一块大石上刻着林大春的诗。
林大春(1523年-1588年),字井丹、邦阳,号石洲。广东潮阳县县廓都(今潮阳区棉城)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两奉敕谕总理两浙学政,参与预修《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著浙江人物列传,后升户部主事。四十二年回家为母服丧,后出任河南睢陈道佥事。至高拱复相,弹劾林大春命题断裂经义,遂被罢官。此后在家著述,时值倭寇扰乱中国沿海地区的高峰期,他组织过义勇500余人抗击倭寇,曾应知县令黄一龙之请,篡修隆庆《潮阳县志》。著有《井丹诗文集》18卷。

碑文高约1.79米,宽0.92米;四周还刻有花边。碑文用红漆描绘,据说是村里一老师所为,值得赞赏,这样来看的人就可轻轻松松就看懂了。因石质不很坚,加上年久风化,有些字已模糊,经仔细辩认,还是可以认出来。全文如下:
访苏隐君 遇于青阳归寄此
江上维舟拟造庐
竹间遥望引轻裾
谁传信息千山外
应为神交十载余
云影渐移归涧谷
峰阴乍转见樵渔
别来却忆双庭桂
不信朝阳迹已墟
万历六年戊寅仲夏邑人林大春书
这是一首访友归来寄赠的七律诗。造访的苏青洋是他的好友。全诗工整对仗,描绘了青洋山秀丽的景色,也抒发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是一首十分优美的诗章。诗用行草字体写成,秀逸隽美,虽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神韵犹存。
而据说林大春的传世石刻只有在广西一处,其它的不见记载,潮汕地区也没有,而这里有这一首林大春的诗刻,很可能在潮汕是唯一的林大春石刻了,也是全国第二处,非常珍稀。

继续向前一小段,那块立于巨石之上的大石就是那朝阳石了。

回看。

从旁边走上去。
这石因刻有朝阳二字,人们都习惯叫它为朝阳石。

朝阳
元至正戊子刘南海书
明天启丁卯杨紫台修

石上刻“朝阳”二个大字,气势磅礴。
刘南海是元代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他于元至正八年(1348)在青洋山巨石上刻下“朝阳”二字,其时是刘族的辉煌时期。
据乡人传说,当时溪上有座石桥,因刘氏家族在朝为官,权势显赫,故过此桥入乡里者,文官需下轿,武官要下马。
在刻朝阳石20年后,时有朝廷一官员奉旨到桂花篮(即现在的青洋山、碧屿二村),因不知此例,骑马过桥。适逢一群孩童在桥下洗澡嬉戏,便大声起哄,致马惊人翻,跌死桥下。其子在朝为官,为报父仇,奏请朝廷围剿。官府出兵剿寨,刘氏子孙四方逃难,据说现在普宁市南溪镇扬尾刘村就是刘南海家族的后人。


登上巨石,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如果早晨约上几个好友,在朝阳石前看日出,会是多么应景啊!那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哦。

一棵小树长在大石之上,几条根就想把大石吞掉,人心不足蛇吞象,不过如果再过些年来看,这棵小树就变成参天大树了,而那时,也许这石头早就给它的根包得严严实实了。

这里看来有进行一些维护,有路可在周围到处看看。古树、奇石、石刻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骑车到青洋山,远远的就可见在一小山上竖着一个通讯发射塔(周围没有第二个),那里就是青洋山村了,而朝阳石也在这山上。

这座小山四周几乎为房子包围着,而青洋山华侨学校也在这山边,沿着青洋山华侨学校旁的大路往山上走。这朝阳石是在山的那一边半山处。


山上很平,这里应该是青洋山以前的老学校来的,现在被改成一个小工厂了,如果走路,可从发射塔旁的路往下走,最下面是山边的住家,不用到那,在半山坡处有一路横穿而过,就是到这条路就左转然后沿着路走几十米就到朝阳石了。如果开车,可沿着老学校前的水泥路向前左转,那条路比较缓。

往上发射塔,往下住家,向前朝阳石刻。


前面有一个由两块大石构成的岩洞,给改成了小庙,不过这里面却供着人家祖先的牌位。这里面还有一个意外就是在一块大石上刻着林大春的诗。
林大春(1523年-1588年),字井丹、邦阳,号石洲。广东潮阳县县廓都(今潮阳区棉城)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两奉敕谕总理两浙学政,参与预修《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著浙江人物列传,后升户部主事。四十二年回家为母服丧,后出任河南睢陈道佥事。至高拱复相,弹劾林大春命题断裂经义,遂被罢官。此后在家著述,时值倭寇扰乱中国沿海地区的高峰期,他组织过义勇500余人抗击倭寇,曾应知县令黄一龙之请,篡修隆庆《潮阳县志》。著有《井丹诗文集》18卷。

碑文高约1.79米,宽0.92米;四周还刻有花边。碑文用红漆描绘,据说是村里一老师所为,值得赞赏,这样来看的人就可轻轻松松就看懂了。因石质不很坚,加上年久风化,有些字已模糊,经仔细辩认,还是可以认出来。全文如下:
访苏隐君 遇于青阳归寄此
江上维舟拟造庐
竹间遥望引轻裾
谁传信息千山外
应为神交十载余
云影渐移归涧谷
峰阴乍转见樵渔
别来却忆双庭桂
不信朝阳迹已墟
万历六年戊寅仲夏邑人林大春书
这是一首访友归来寄赠的七律诗。造访的苏青洋是他的好友。全诗工整对仗,描绘了青洋山秀丽的景色,也抒发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是一首十分优美的诗章。诗用行草字体写成,秀逸隽美,虽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神韵犹存。
而据说林大春的传世石刻只有在广西一处,其它的不见记载,潮汕地区也没有,而这里有这一首林大春的诗刻,很可能在潮汕是唯一的林大春石刻了,也是全国第二处,非常珍稀。

继续向前一小段,那块立于巨石之上的大石就是那朝阳石了。

回看。

从旁边走上去。
这石因刻有朝阳二字,人们都习惯叫它为朝阳石。

朝阳
元至正戊子刘南海书
明天启丁卯杨紫台修

石上刻“朝阳”二个大字,气势磅礴。
刘南海是元代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他于元至正八年(1348)在青洋山巨石上刻下“朝阳”二字,其时是刘族的辉煌时期。
据乡人传说,当时溪上有座石桥,因刘氏家族在朝为官,权势显赫,故过此桥入乡里者,文官需下轿,武官要下马。
在刻朝阳石20年后,时有朝廷一官员奉旨到桂花篮(即现在的青洋山、碧屿二村),因不知此例,骑马过桥。适逢一群孩童在桥下洗澡嬉戏,便大声起哄,致马惊人翻,跌死桥下。其子在朝为官,为报父仇,奏请朝廷围剿。官府出兵剿寨,刘氏子孙四方逃难,据说现在普宁市南溪镇扬尾刘村就是刘南海家族的后人。


登上巨石,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如果早晨约上几个好友,在朝阳石前看日出,会是多么应景啊!那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哦。

一棵小树长在大石之上,几条根就想把大石吞掉,人心不足蛇吞象,不过如果再过些年来看,这棵小树就变成参天大树了,而那时,也许这石头早就给它的根包得严严实实了。

这里看来有进行一些维护,有路可在周围到处看看。古树、奇石、石刻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前一篇:普宁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
后一篇:爸爸,你为什么不带我去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