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宁学宫

(2013-12-20 22:57:10)
标签:

方唐仁

历史文化

普宁学宫

旅游

手机博客

分类: 普宁历史文化名迹
普宁故邑洪阳城,作为曾经有过几百年县城历史的城镇,在城内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就有普宁学宫,普宁学宫现在也有些人叫做洪阳学宫了,这是错误的叫法,真正的名字应该是普宁学宫,因为在旧时,一个县就建一座学宫,不是县的是不可能有的,学宫前面自然是冠上所在县的名字,比如普宁县的这座学宫就叫普宁学宫;也许随着普宁县治移到流沙,慢慢的人们就把这学宫叫成学宫的所在地洪阳而成洪阳学宫了。
旧时建城必先建学宫再建城隍庙而后才是县衙,据说是因为建学宫祭孔子以教化万民,建城隍以保民,最后是建县衙来管民,所以普宁学宫的历史更悠久。而且普宁学宫虽说也受到一些破坏,但格局依然完好,是一处依然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
普宁学宫位于普宁市洪阳镇故城内西门,位置在南门与西门之间的城内河边。在洪阳城内南大街的第二条巷子转往西门,走到一处有分忿的路口转往城内再走一点点就可看见一座小桥了,这桥叫进贤桥,过去就是普宁学宫了。
pic
在桥边已经可以一睹普宁学宫的风采了。
pic
在进贤桥上回看刚才来的路。
pic
在进贤桥上看普宁学宫。
pic
pic
学宫外围那古老的石栏杆。
pic
普宁学宫的大门,不知道是不是与旁边的棂星门建于同一时期。
pic
pic
大门上的牌子。
pic
pic
普宁学宫门锁着,进不了。只好透过残破的门板看一看里面,杂草丛中可见到一石亭与石像,这石亭不知道以前是用来做什么的?旁边那石像据说为明朝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的石像,
pic
pic
学宫另一边内景,真想进去看一看啊!
pic
pic
挺立着的棂星门,现在这三个门给堵住了,只有那几根特别的石柱。
pic
学宫另一边的门坊,现在的学宫外围,留存下来的就只有这些石栏杆了。
pic 
与学宫一巷之隔的方方故居,真想不到方方故居就在学宫旁。
pic
方方同志是洪阳镇西村人,
 洪阳学宫
  洪阳学宫位于洪阳城区西侧,是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原称普宁学宫,是明、清两朝儒学、童试及生员肄业的场所。
背依小丘,前临内城河,坐北朝南,横宽29米,纵深78米。照壁临溪,环以石栏,壁上拓有民族英雄岳飞手书"太和元气"四字。正面建棂星门三座。棂星门外为灰埕,左侧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刻。两边二座牌坊,左为腾蛟坊,右为起凤坊(已拆毁)。棂星门门内两边为泮池(现也填作操场),中间大道直通大成门,门内依次为前厅,东厅,西厅。大成殿高出庭院0.7米,四周石雕围栏,梭形巨石柱耸立,屋顶为抬梁式木结构,保留明清宫殿建筑特色,雄伟壮观。大成殿之后为崇圣祠,原祀孔子及诸贤之父。圣殿左边有长巷通后山,巷之左,后座为儒学堂,后改名"会文精舍";前座为明伦堂,为文士雅集之场所,1946年改建成暹华楼。后山花园,树木阴郁,花草芳香,园中有惠风亭。1961年洪阳学宫被列为普宁文物保护单位。传说置县之初,未建县衙,必先建学宫。学宫是供奉文圣孔子像的地方。建有学宫,是该地教育发达、人文昌盛的象征。
  学宫前临小溪(城内河),后依山丘(后山)。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建,历经已430多年。主体建筑依纵轴线排列有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崇正祠等。建筑面积2262 平方米,大成殿高出庭院0.7 米,歇山顶,石雕围栏,梭形石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建筑风格呈庄重、古朴、大方。主殿大成殿供奉孔子塑像,四周石栏杆石壁刻有“八仙过海”图像,画面栩栩如生。主殿壁面有岳飞题匾“太和元气”。进门西侧有历数百载之“梧桐树”,右侧有一“魏忠贤生祠”,刻一魏忠贤石像,明权阉魏忠贤死后,人神共愤,生祠里石像被搬走,而生祠还在,为当今所罕见;还有古井“龙珠甘泉”。学宫后山有——“惠风亭”。
学宫为何人所建呢?据载明万历三年(1575),普宁县治迁至厚屿(今洪阳)时,方弘朔、方珠、方明作、方明健等邑贤积极行动,割己地无私捐建学宫。乾隆七年《普宁县志》载:“普宁县学肇自明世宗时割方氏卜址,规制略具。”至康熙末年,学宫渐废,方氏先贤方瀚、方开达以及邑贤陈有章、赵君壁等共同筹备资材,把学宫全修、扩建,始成今天所见规模。为县立第一中学使用。
方唐仁
2013.12.20
pi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寒夜饮酒随赋
后一篇:寒冬晨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