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方唐仁察院衙普宁洪阳 |
分类: 普宁历史文化名迹 |
察院衙,位于普宁市洪阳镇城内的东门边,是一座明朝的大型府第式建筑,为林铭球故居,因林铭球在都察院为官,当地人就称这为察院衙,至今快四百年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洪阳名胜百里桥向中山路(街路)一直走,中山路现为普宁唯一的骑楼街,古典多样,非常有可观赏性为普宁的保护文物来的。

一直走到老城区,再往前就可到中山桥与旧县衙了。不用再走了。

回看走过的,那十字路口就是原东城门,左右为城顶路。

东门街也叫中山路,一样的没分别,只是改中山路前是叫东门街。

察院衙就从东门进来第一个往南边路口进。

从这进

察院衙的后面,这就是明代建筑林铭球的故居,站的地方为方氏祠堂友恭堂。

察院衙大门




因林铭球的后人把察院衙卖给方氏纯朴祖派下十四世祖林捷公(号英肃),所以现在里面居住的人都不是林铭球的后人了。而这察院衙更因与方氏老祠的事而在当地远近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这小门过去就属南门地界了

回看

前面外围墙,察院衙中间为一座大房子,前有大埕,左右各有从厝,后面有厝包,在洪阳是历史非常久的大型府第式建筑,里面依然是明代风格。
据传,明代嘉靖年间,方氏先人已为一世祖濂溪公建家庙于厚屿前山之南坡,十世祖顺斋公置祖祠祭田,十世祖肃斋公也置祭田数百石,发供祀事。传至十一世,濂溪公派下枝繁叶茂,英才层出,先后兴建潮阳仙港方氏祖祠、方氏房祖祠。六世祖清隐公家庙二房祠思孝堂,六世祖刚直公家庙三房祠怡怡堂,皆为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祠宇。各房裔孙,克绳祖武,秉承祖风,多番商议,欲另卜吉地兴建方氏宗祠,奉祀创洪阳之列位祖考妣,追远报本,延传后代。
大约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年),诸房老磋商,推举顺斋公之长子怀清公为兴建宗祠的主脑,肃斋公之长子贡士公(绍伯公)为副主脑。两公身负重任,不辞辛劳,多次召集房亲,谋划建词事宜,筹集资金。
怀清公通晓风水地理,走遍了洪阳城内外,察看每个地方的龙脉走向,最后选定南门街中段“文林第”西侧的一片地基和一座旧宅,户主姓黄,是吸食鸦片的鳏夫。怀清公进屋探询,言及欲购地建祠。户主说:“不凑巧,旧屋与地基均卖与蓝察院(姓蓝的都察院,在洪阳建察院衙),约定明日交款立契。”第二天上午,黄老汉往察院衙取款办手续,走了三次。那管家欲理不理,都说老爷尚未起床。黄老汉怨恨交加,回家路上,不断唠叨。怀清公因买不到地,甚感惋惜,这时正在黄老汉门口徘徊,见他形容沮丧,便上前询问。黄老汉又急又怒地说明原委。怀清公说:“你急需用钱,将地转卖与我,现款交易,如何?”黄老汉欣然应诺。怀清公连忙回家持款,并聘请证人一同立契交款。时近中午,蓝察院未见黄老汉上衙取款,便问管家。管家回答:“姓黄的来过三次,大人尚未起床,小人不敢惊动大人。”蓝察院厉声说:“蠢货,快叫他来!”管家到黄老汉家里。黄老汉说地已转卖了。管家气急败坏地说道:“此地是蓝察院买定的,快去退款,同到察院衙取款办契。”黄老汉理直气壮地说:“察院无交定金,早间上你衙三次,分文没交,老朽有权转卖。”即出示地契。管家无可奈何,急回衙禀告,遭到一顿痛骂,后悔莫及。而蓝察院对方氏也不便干预,只是摇头叹气。
怀清公买下旧屋和宅基,心满意足,诚感先祖有灵。吉日,带各房执事诸公到那里,还特意聘请来著名堪舆家,测定分金,规划基础。地师摆下罗庚细看,对众执事说:“此地建祠,面迎铁峰,背倚洪峦,灵气甚旺,宜建宏大庙堂,方能纳灵气聚祯祥,后代桂子兰孙,簪缨辈出,但眼下宅基狭小,难定基础。”贡士公毫不犹豫地说:“宅基狭小,无大碍,吾房‘文林第’左边之巷包屋及屋外空地,皆无偿献给宗祠,以成大业。”在场诸公都赞许贡士公崇尚先祖之美德。地师立即测分金,奠基础。昔年,安宅祖之中房兴旺发达,建成三厅四巷之庞大府第‘文林第’。如今,为了宗祠的昌盛,贡士公毅然命工匠将西侧外巷的巷包屋拆除,辟为宗祠用地,按地师的安排,诹吉兴工,兴建宗祠。而文林第规模,竟成三厅三巷之格局。怀清祖妈、贡士祖妈,都是贤淑主妇,操持后勤工作,关心各类劳工,对木匠、石匠、泥瓦匠,尤其殷勤,晚餐均厚赐醇醴佳肴。工程速而精,历二年余,三厅二天井的庞然宗祠终于告成。
晋祠之日,华堂奉祀一世祖濂溪公考妣、二世祖琼峰公(景实公)考妣、三世祖玉川公考妣、四世祖洪渊公考妣、五世祖磐石公考妣、六世祖清隐公(循聚公)考妣、六世祖刚直公(循光公)考妣。端期奕祀,济济裔孙,衣冠整齐,虔诚祭拜。
宗祠建成,蓝察院暗命仆人前往窥探:照壁筑于水沟内或水沟外。仆人回禀:照壁筑于水沟之内。蓝察院叹息说:“今后,洪阳将成为方氏之天下,其他姓氏难以发展。”不久,便选择离洪阳四十里之里湖,另创村落,名叫新埔,开始是去棉湖,在那因有几户人家不愿卖地,蓝察院说不成湖便成沟,因买地不成,建不了湖才再到里湖创居。
关于照壁的位置,宗人都传说,宗祠的地龙为“布袋地”,照壁筑于水沟内,格局完整,布袋容纳万物,兴旺无穷;若照壁筑于水沟外,被水沟隔绝,祠宇不全,则龙脉被破。
明万历三年,洪阳始为县治,邦桂公从贵屿偕顺斋公、肃斋公并黄侯马李蔡邹方七姓,聚居洪阳。方氏宗祠建成后,瓜瓞绵延,簪缨相继。年复一年,东西南三门,皆为方氏后代聚居,北门为李姓后代聚居,其他姓氏,如晨星晓露,逐渐飘零。事实,应证了蓝氏之言,岂非传奇!方氏宗祠建成数十年后,蓝察院之后代,竟将察院衙贱价卖给吾纯朴祖派下十四世祖林捷公(号英肃)。
明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会考,海丰县出现了叶高标、林铭球、郑洪猷一科三进士的盛况。其中林铭球官至湖广巡按,位属都察院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之列。
醉酒题斋联
林铭球,字彤石,原籍福建漳州漳浦县人。明万历年间,其父林懋到粤东一带做生意,他随父在粤东一带游学。明万历末年,林懋到海丰经商,林铭球入籍海丰县兴贤都,与从吉康都大陂迁居海丰县城的叶逢春(字燮炫)等结为好友,经常游玩大云岭长春峒等名胜。并与文友常到龙津溪西岸叶府家中的水阁聚会,一边饮酒吟诗,一边切磋科举功课。有一次聚会,他饮得酩酊大醉,文思忽如泉涌;竟叫叶府僮仆拿来文房四宝,架起木梯,挥笔在阁中的石柱上题下书斋联曰:“水绕山环天设眼前图画;鸢飞鱼跃物饶性里乾坤。”其捷才当场受到主人叶逢春和众文友的称赏。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林铭球入籍海丰不久,刚好举行广东乡试。他与好友叶逢春等报了名到广州参加乡试。当时他虽然年龄不大,但自幼熟读经书,功底十分扎实;故考试时八股文章做得十分出色,与叶逢春一齐高中文魁举人。叶逢春得授云南腾越州知州,而他却被除去举人的功名。因为有一位同去赴考的考生知道他的底细,怕他才高于己,便去衙门揭发了他冒认籍贯的事(即类似现所谓高考移民者),因此被除名。
省亲游南岩
明崇祯元年(1628),思宗即位后,林铭球伏阙上书,才得以恢复举人籍。即与本县举子叶高标、郑洪猷等一起上京参加会试和殿试,获戊辰科三甲第一百八十二名进士。叶高标、郑洪猷也一同金榜题名,一科三进士,这是海丰县历届科举考试中成绩最好的一届,轰动了整个惠州府。林铭球旋以进士身份被授以行人(正九品)之职,入行人司,职掌传旨、册封等事务。凡是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贤才,以及谕劳、赏赐、祭祀、赈济、军旅等事,均奉旨差遣。在京官中地位虽低,声望却高。
此时,父亲林懋又迁居到普宁经商。林铭球衣锦还乡到普宁省亲,参观了当地名胜南溪镇登峰村飞凤岭南岩寺,遂捐款扩建寺院前座。并写下了《游南岩》诗云:
岳麓现青莲,
松风一障悬。
埃尘少净地,
阒寂胜诸天。
有鸟俱供说,
无猿怖法泉。
依稀武曲水,
鸡犬学逃禅。
这是一首最早歌咏普宁南岩寺的五言律诗。明崇祯五年,崇祯皇帝册封各王府,委任林铭球为副使随正使曹匡治、张镜心等朝臣同往岷王府宣读圣旨。是年明藩王之一的唐王逝世,朝廷又差遣太常寺少卿解学龙、行人林铭球等往南阳唐王府吊丧。并由林铭球主持丧礼,少卿解学龙致祭,稽勋司员外郎丁鸣陛为马念封司郎中,验棺出殓。
御史三诤谏
由于林铭球政绩突出,不久升任江西道御史,凡横行不法者悉治之。林铭球在监察御史职务上,做了几件引人称许、轰动朝野的事情:
(一)荐起忠臣黄道周:崇祯四年正月,因黄道周三次上疏,论救被袁崇焕案牵连的内阁大臣钱龙锡,遭到朝廷革除官职,逐出都门为民的处分。经林铭球多次上疏,推荐黄道周才堪大用,现朝廷正在用人之际,不能久弃于野。至明崇祯九年,黄道周才被朝廷重新征用,召见入京,恢复右中允的原官职。
(二)弹劾太监王坤,论救魏呈润。崇祯五年,御马太监王坤,为人阴鸷便巧;奉敕阅视宣府,以册籍委顿之罪名,趁机陷害巡按御史胡良机。御史魏呈润为解救胡良机上疏弹劾王坤诬枉罪,反而遭到崇祯皇帝的斥责和严厉责罚。林铭球挺身而起,不顾个人安危,犯颜直谏,使同年进士魏呈润免却牢狱之灾,仅被责以党比之罪贬三级出外任地方官。
(三)纠弹宣(化)大(同)总督梁廷栋。梁廷栋是陷害袁崇焕致死的罪魁,崇祯八年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代杨嗣昌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九年(1636年)秋,清将阿济格统率八万大军,分三路于京畿连败明军七次,逼近京城北郊。明宣大总督梁廷栋及兵部尚书张凤翼身负重任,拥兵十余万,却畏敌如虎,不敢迎战。在时任宣大巡按御史林铭球与朝廷众言官的交相弹劾下,梁廷栋和张凤翼日夜忧心,竟服大黄先后畏罪而死。从此,林铭球敢于诤谏的名声传遍天下。然而,林铭球在湖广巡按任上,亦因向朝廷参奏主管岷王府事务的长史贪赃枉法、虐待百姓的行为时,遭到驻守湖南武冈的岷王府的反诬,险遭不测。幸亏林铭球秉公办事,没有把柄被岷王抓住,所以崇祯皇帝才没有治他的罪。故同治版《海丰县志·人物》载:“林铭球,崇祯进士,为御史,弹劾大阉王坤,荐起黄道周,论救魏呈润,治勋戚不法者,纠总督梁廷栋,直声震朝野。按楚时特参岷王长史贪虐不法状,为王反讦,几陷不测。”
不屈遭惨杀
崇祯十年(1637)八月,张献忠在湖广南阳地区与前来围剿的明总兵左良玉大战时,遭到左良玉的袭击而受伤,幸亏他的部将、绰号“一堵墙”的孙可望奋力抵挡,才突出重围,不得已据湖北省谷城向朝廷乞抚。正当左良玉将军准备乘胜追击时,却被其上司熊文灿总理阻止。时熊文灿经杨嗣昌举荐,以兵部尚书出任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五省总理之日起,就决计实施其在福建招抚郑芝龙及在广东海丰招抚刘香的惯技,来招降张献忠。翌年春,崇祯下旨令林铭球出任湖广巡按御使。林铭球到任时,见安陆城(承天府治)低矮,不能抵御义军的攻袭,于是题请增高城墙以防不测;并以招抚大臣身份代表朝廷来到谷城,授予张献忠的副将头衔。事前林铭球曾与分巡道王瑞旃、总兵左良玉密谋,准备在谷城举行受降仪式时,将张献忠和义军一网打尽,但遭到熊文灿的极力反对而流产。投降后张献忠把部队分散驻扎在谷城四郊,当时,巡按林铭球和郧阳巡抚戴东旻、襄阳道台王瑞楠、总兵左良玉等几位头脑清醒,对张献忠始终不放心,主张应抓住机会,予以彻底解决,免得养虎贻患;但总理熊文灿坚决不肯,认为不能轻举妄动。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初,张献忠义军在谷城重举义旗,很快就打垮了守备谷城的官军,活捉谷城县令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张献忠胁迫林铭球上书求封官,但林铭球始终不屈,拒绝与张献忠合作;张一怒之下杀了林铭球。
作者:蓝荣钦
蓝紫陶(林铭球)传略
蓝紫陶(1586-1654),字彤石、号紫陶,原籍福建漳浦县二十八都人(今赤岭)。明万历末年,随继父林懋、母吴氏,迁居海丰经商,游学于粤东,故又名林铭球。天启四年(1624)甲子科广东乡试中式第七名举人,因冒海丰籍,为妒忌者揭发除名。适逢思宗皇帝即位,大赦天下,得圣旨恩准其以闽籍举人之资格赴京会试,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中式第三甲第182名进士出身。任江西道御史,上《治兵保民疏》,得到皇帝称赞。又尝荐黄道周任职,论救魏呈润。纠太监王坤,劾总督梁某失律,论以法治之。转任巡按湖广御史(官秩正七品),秩虽小,权力极大,代天子巡狩,奉敕监军护皇陵。
时奸臣张献忠、吕瘦子等作乱,威胁林铭球上书求封“襄阳”,其不屈(而遇害)。生平著有《西台疏草》、《宣云按楚奏疏》、《按楚奏告》、《监军纪略》、《谷云草》、《浮湘草》、《怡云堂集》等若干卷。(吴福钦主编:《海陆丰历代进士举人贡生录》)
关于蓝紫陶的生卒年,百度百科——张献忠:“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义军很快打垮守备谷城官军,杀了县令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与此同时,《中国通史》第五篇第三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研究室编)也写道:“一六三九年五月六日,张献忠在谷城再次起义,与明军展开战斗。张献忠起义军杀死谷城知县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拆毁城垣,劫库纵囚。”
而揭阳市榕城区图书馆在电子文库——名人传记中另有记载:“林铭球(1586-1645),本姓蓝,先世为闽之漳浦人,后始籍普宁。天启四年(1624)举人。有人以异籍攻之,除名。怀宗即位,伏阙上书,准附福建会试。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擢江西道御史,补光禄寺监事,转大理寺右寺副。闯王入京,林曾受命为官。寻遁归潮。清顺治二年(1645)与郭这奇等拟起兵抗清,图恢复明朝,寻卒。善吟咏,人谓其词在当时独存雅音古意。”
二者之间显然出入较大,何者为真,有待进一步求证。
崇祯戊辰榜的林铭球“漳浦人,第后占籍普宁”。有学者认为,潮州较闽南地区文教程度为低,中举的机会较多,是促使移民的一个原因。
其后裔定居于广东普宁县和海丰莲花山。
清雍正五年(1527),蓝鼎元(漳浦县人,铭球之曾侄孙)奉命任普宁县知县,应普邑林氏之邀,为题林铭球像赞,其赞曰:
赫赫直指,
蹇赛王臣。
公忠为国,
康济生民。
觸邪排佞,
不惮批鳞。
明末宦寺,
势倾紫宸。
公疏搏击,
大珰王坤。
众阉屏息,
朝廷始尊。
荐黄救魏注,
威凤祥麟。
海内拭目,
治平可臻。
法行自近,
戚里元勋。
骄骄权贵,
望风而奔。
三边骢马,
九野欢訢。
大同宣化,
遗泽今存。
梁督廷栋,
失驭辱军。
公纠其罪,
将士气伸。
出按三楚,
时事棼棼。
萑符遍野,
藩封腥闻。
民生其间,
如溺如焚。
公心忧伤,
不寐忘飧。
日抚流寇,
夜筹脱巾。
王不可治,
治其私人。
他藩犹可。
贪虐惟岷。
岷藩长史,
听者惊魂。
吴氏从哲,
其恶无垠。
擢髮难数,
天日为昏。
请诛诸市,
以快群伦。
遭王反噬,
祸几及身。
民悬可解,
身家遑论。
逆贼献忠,
妄肆邪氛。
擒斩未能,
权施抚循。
既抚复叛,
叛后更驯。
极知养虎,
非可相亲。
冀获掩捕,
如缚鸡豚。
殚心竭血,
兔爰频频。
天不祚明,
人谋空殷。
鞠躬尽瘁,
可告苍旻。
公之忠城,
衔霄贯云。
敬瞻遗像,严厉直温。子孙珍重,千秋不泯。
关于蓝紫陶(林铭球)的去世时间和去世原因等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注意。香港学者黄甦对此专门作过详细考证,文章摘录如下:
姚雪垠在其煌煌巨著《李自成》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年1977版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中记述张献忠假投降后又再度起义,下笔点明时间是“公元1639年6月6日”(741页),即崇祯12年己卯“端阳节的第二天”。接着有这么一小段描述:
正饮酒间,献忠想起来一件事,向侍立左右的亲兵问“林铭球这龟儿子还没有收拾么?”
……
献忠又向左右问:“去收拾他的人还没回来么?”
他的话刚出口,就有两个偏将提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进来。……马廷宝大声察道:
“禀大帅,林铭球的狗头提到,请大帅验看!”
献忠用嘲讽的眼神望望林铭球的头,轻轻地骂了声“ 龟儿子!”……随即向马廷宝吩咐说: “叫弟兄们提去挂在他龟儿子的察院门口吧,旁边写几个字‘贪官的下场’。”他最后又乜斜着眼睛非常轻蔑的瞟一下林铭球的头,对马廷宝和徐起祚笑着说“来吧,你们两位快来坐下吃酒。可惜,咱们再也不能敬巡按大人一杯啦。”(744-745页)为了这一小段描述,前面第十六章中特地花了第四第五两节共15页的篇幅(368-382页)来描述张献忠如何恭谨迎接林铭球并向他行贿以作铺垫。据文中透露,这些事情最多不过是一两个月前的事。
事实是这一年(崇祯12年己卯)林铭球并没来过谷城,而且他未必比张献忠先死,当然他并非死在张的手下马廷宝的刀下。
乾隆十年萧麟趾修的《普宁县志》《列传》中对林铭球的介绍颇详“……巡按湘广时,楚地流寇充斥。球奉敕监军护陵,平湖南剧贼吕瘦子,纪录优叙;东西驰驱,靡有暇日。……己卯监临棘闱(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后同),弊窦一清。……总宪借楚晌稽迟镌秩(削职),左迁河南臬幕;旋以护陵功起补光禄寺监事,转大理寺右寺副。因继母老乞归养。林居二载而国难作,潮地寇起,汀、揭相继破陷,乃集普士庶父老训行乡约,联子弟兵守望相助;九军贼(按,指揭阳刘公显所领导的起义军,自1645年6月起事,声势浩大,六年后为清兵所平)相戒不敢犯境。以楚役积劳,逢国难忧愤,悒悒寝疾卒,年六十。……”
又半世纪前新修《潮州志稿》(饶宗颐总纂)《兵防志》中《堡寨》项下“东山寨”条: “明季乙酉,在籍江西监察御史林铭球与弟举人林铭玺筑东山寨,练丁壮自守。今东山有新旧二寨……铭球旧寨现为陈姓所居。”
查林铭球原为福建漳浦人,崇祯元年中进士后占籍普宁县,属潮州府;县志、府志所记自较传闻可靠。县志所谓“国难作,……联子弟兵守望相助者,与州志所记“乙酉(明亡次年)……筑东山寨练丁壮自守”是同一回事,可见至少直至1645年林铭球还健在,还能主持团练,决不会在六七年前(1639)就死在张献忠手里。而据县志所载,那年秋天,他还不知到哪个省份去监察乡试呢。提前八九年要了林铭球的命查实并非出自姚雪垠的虚构,他下这一大笔的确是有所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清初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记得在《北略》中确有这一条记载,很简要的说林铭球为张献忠所杀(手头无书,不能引录原文)。不过,《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所采录的,大半得自于传闻;而且《北略》还远不及于《南略》“事多耳闻目见,并误较少”。如果这些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人物身上,我们倒没有话说;若要述写一个客观存在的人物,似乎就得考虑是否基本上符合史实。何况小说中的林铭球和现实中的林铭球在品质行为上有颇大的出入:县志说他“性方严淡朴,在官革常例,绝苍直贿赂”“生平惟章服外,衣不执绮,食不重味气”;小说却极写他的贪酷,为小妾向张献忠索祖母绿之类。当然,县志不免有所滥美;但林铭球从来并无恶名,虽算不上什么好官,也不至坏到哪里去。(黄甦·林铭球与吴六奇—粤东史料偶拾,《学术研究》1994,03)黄文中提到的《明季北略》的相关记载,也引录如下:
张献忠复叛 ……己卯春,献忠叛形愈着,良玉请讨之。文灿故彰露其事,使献知之,强留良玉饮饯,稽延时日。献从容尽运兵械入房山,文灿始催出兵,则献已叛矣。是时,文灿招抚十三家贼,蜂屯蚁聚,中州一带,旋抚旋叛。巡抚徐一范,谓可剿之机会,与能剿之物力,都从抚里错过,良不诬也。五月,献忠既叛,杀谷城令阮之钿。之钿临殁,沥血书绝命词。罗汝才九营并起,应献忠,献忠胁御史林鸣球上书求封于襄阳。鸣球不从,遂杀之。七月,张、罗二贼合于房县。良玉闻变曰:经略纵虎负嵎,使我撄之不去,必以逗遛罪我,令旗至,即冒暑进兵,遇伏大败而还,失其符印。良玉列其状,上革文灿职,良玉亦降职,令杀贼自赎。(《明季北略》卷之十五)
方唐仁
2013.11.17
从洪阳名胜百里桥向中山路(街路)一直走,中山路现为普宁唯一的骑楼街,古典多样,非常有可观赏性为普宁的保护文物来的。

一直走到老城区,再往前就可到中山桥与旧县衙了。不用再走了。

回看走过的,那十字路口就是原东城门,左右为城顶路。

东门街也叫中山路,一样的没分别,只是改中山路前是叫东门街。

察院衙就从东门进来第一个往南边路口进。

从这进

察院衙的后面,这就是明代建筑林铭球的故居,站的地方为方氏祠堂友恭堂。

察院衙大门




因林铭球的后人把察院衙卖给方氏纯朴祖派下十四世祖林捷公(号英肃),所以现在里面居住的人都不是林铭球的后人了。而这察院衙更因与方氏老祠的事而在当地远近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这小门过去就属南门地界了

回看

前面外围墙,察院衙中间为一座大房子,前有大埕,左右各有从厝,后面有厝包,在洪阳是历史非常久的大型府第式建筑,里面依然是明代风格。
据传,明代嘉靖年间,方氏先人已为一世祖濂溪公建家庙于厚屿前山之南坡,十世祖顺斋公置祖祠祭田,十世祖肃斋公也置祭田数百石,发供祀事。传至十一世,濂溪公派下枝繁叶茂,英才层出,先后兴建潮阳仙港方氏祖祠、方氏房祖祠。六世祖清隐公家庙二房祠思孝堂,六世祖刚直公家庙三房祠怡怡堂,皆为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祠宇。各房裔孙,克绳祖武,秉承祖风,多番商议,欲另卜吉地兴建方氏宗祠,奉祀创洪阳之列位祖考妣,追远报本,延传后代。
大约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年),诸房老磋商,推举顺斋公之长子怀清公为兴建宗祠的主脑,肃斋公之长子贡士公(绍伯公)为副主脑。两公身负重任,不辞辛劳,多次召集房亲,谋划建词事宜,筹集资金。
怀清公通晓风水地理,走遍了洪阳城内外,察看每个地方的龙脉走向,最后选定南门街中段“文林第”西侧的一片地基和一座旧宅,户主姓黄,是吸食鸦片的鳏夫。怀清公进屋探询,言及欲购地建祠。户主说:“不凑巧,旧屋与地基均卖与蓝察院(姓蓝的都察院,在洪阳建察院衙),约定明日交款立契。”第二天上午,黄老汉往察院衙取款办手续,走了三次。那管家欲理不理,都说老爷尚未起床。黄老汉怨恨交加,回家路上,不断唠叨。怀清公因买不到地,甚感惋惜,这时正在黄老汉门口徘徊,见他形容沮丧,便上前询问。黄老汉又急又怒地说明原委。怀清公说:“你急需用钱,将地转卖与我,现款交易,如何?”黄老汉欣然应诺。怀清公连忙回家持款,并聘请证人一同立契交款。时近中午,蓝察院未见黄老汉上衙取款,便问管家。管家回答:“姓黄的来过三次,大人尚未起床,小人不敢惊动大人。”蓝察院厉声说:“蠢货,快叫他来!”管家到黄老汉家里。黄老汉说地已转卖了。管家气急败坏地说道:“此地是蓝察院买定的,快去退款,同到察院衙取款办契。”黄老汉理直气壮地说:“察院无交定金,早间上你衙三次,分文没交,老朽有权转卖。”即出示地契。管家无可奈何,急回衙禀告,遭到一顿痛骂,后悔莫及。而蓝察院对方氏也不便干预,只是摇头叹气。
怀清公买下旧屋和宅基,心满意足,诚感先祖有灵。吉日,带各房执事诸公到那里,还特意聘请来著名堪舆家,测定分金,规划基础。地师摆下罗庚细看,对众执事说:“此地建祠,面迎铁峰,背倚洪峦,灵气甚旺,宜建宏大庙堂,方能纳灵气聚祯祥,后代桂子兰孙,簪缨辈出,但眼下宅基狭小,难定基础。”贡士公毫不犹豫地说:“宅基狭小,无大碍,吾房‘文林第’左边之巷包屋及屋外空地,皆无偿献给宗祠,以成大业。”在场诸公都赞许贡士公崇尚先祖之美德。地师立即测分金,奠基础。昔年,安宅祖之中房兴旺发达,建成三厅四巷之庞大府第‘文林第’。如今,为了宗祠的昌盛,贡士公毅然命工匠将西侧外巷的巷包屋拆除,辟为宗祠用地,按地师的安排,诹吉兴工,兴建宗祠。而文林第规模,竟成三厅三巷之格局。怀清祖妈、贡士祖妈,都是贤淑主妇,操持后勤工作,关心各类劳工,对木匠、石匠、泥瓦匠,尤其殷勤,晚餐均厚赐醇醴佳肴。工程速而精,历二年余,三厅二天井的庞然宗祠终于告成。
晋祠之日,华堂奉祀一世祖濂溪公考妣、二世祖琼峰公(景实公)考妣、三世祖玉川公考妣、四世祖洪渊公考妣、五世祖磐石公考妣、六世祖清隐公(循聚公)考妣、六世祖刚直公(循光公)考妣。端期奕祀,济济裔孙,衣冠整齐,虔诚祭拜。
宗祠建成,蓝察院暗命仆人前往窥探:照壁筑于水沟内或水沟外。仆人回禀:照壁筑于水沟之内。蓝察院叹息说:“今后,洪阳将成为方氏之天下,其他姓氏难以发展。”不久,便选择离洪阳四十里之里湖,另创村落,名叫新埔,开始是去棉湖,在那因有几户人家不愿卖地,蓝察院说不成湖便成沟,因买地不成,建不了湖才再到里湖创居。
关于照壁的位置,宗人都传说,宗祠的地龙为“布袋地”,照壁筑于水沟内,格局完整,布袋容纳万物,兴旺无穷;若照壁筑于水沟外,被水沟隔绝,祠宇不全,则龙脉被破。
明万历三年,洪阳始为县治,邦桂公从贵屿偕顺斋公、肃斋公并黄侯马李蔡邹方七姓,聚居洪阳。方氏宗祠建成后,瓜瓞绵延,簪缨相继。年复一年,东西南三门,皆为方氏后代聚居,北门为李姓后代聚居,其他姓氏,如晨星晓露,逐渐飘零。事实,应证了蓝氏之言,岂非传奇!方氏宗祠建成数十年后,蓝察院之后代,竟将察院衙贱价卖给吾纯朴祖派下十四世祖林捷公(号英肃)。
明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会考,海丰县出现了叶高标、林铭球、郑洪猷一科三进士的盛况。其中林铭球官至湖广巡按,位属都察院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之列。
醉酒题斋联
林铭球,字彤石,原籍福建漳州漳浦县人。明万历年间,其父林懋到粤东一带做生意,他随父在粤东一带游学。明万历末年,林懋到海丰经商,林铭球入籍海丰县兴贤都,与从吉康都大陂迁居海丰县城的叶逢春(字燮炫)等结为好友,经常游玩大云岭长春峒等名胜。并与文友常到龙津溪西岸叶府家中的水阁聚会,一边饮酒吟诗,一边切磋科举功课。有一次聚会,他饮得酩酊大醉,文思忽如泉涌;竟叫叶府僮仆拿来文房四宝,架起木梯,挥笔在阁中的石柱上题下书斋联曰:“水绕山环天设眼前图画;鸢飞鱼跃物饶性里乾坤。”其捷才当场受到主人叶逢春和众文友的称赏。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林铭球入籍海丰不久,刚好举行广东乡试。他与好友叶逢春等报了名到广州参加乡试。当时他虽然年龄不大,但自幼熟读经书,功底十分扎实;故考试时八股文章做得十分出色,与叶逢春一齐高中文魁举人。叶逢春得授云南腾越州知州,而他却被除去举人的功名。因为有一位同去赴考的考生知道他的底细,怕他才高于己,便去衙门揭发了他冒认籍贯的事(即类似现所谓高考移民者),因此被除名。
省亲游南岩
明崇祯元年(1628),思宗即位后,林铭球伏阙上书,才得以恢复举人籍。即与本县举子叶高标、郑洪猷等一起上京参加会试和殿试,获戊辰科三甲第一百八十二名进士。叶高标、郑洪猷也一同金榜题名,一科三进士,这是海丰县历届科举考试中成绩最好的一届,轰动了整个惠州府。林铭球旋以进士身份被授以行人(正九品)之职,入行人司,职掌传旨、册封等事务。凡是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贤才,以及谕劳、赏赐、祭祀、赈济、军旅等事,均奉旨差遣。在京官中地位虽低,声望却高。
此时,父亲林懋又迁居到普宁经商。林铭球衣锦还乡到普宁省亲,参观了当地名胜南溪镇登峰村飞凤岭南岩寺,遂捐款扩建寺院前座。并写下了《游南岩》诗云:
岳麓现青莲,
松风一障悬。
埃尘少净地,
阒寂胜诸天。
有鸟俱供说,
无猿怖法泉。
依稀武曲水,
鸡犬学逃禅。
这是一首最早歌咏普宁南岩寺的五言律诗。明崇祯五年,崇祯皇帝册封各王府,委任林铭球为副使随正使曹匡治、张镜心等朝臣同往岷王府宣读圣旨。是年明藩王之一的唐王逝世,朝廷又差遣太常寺少卿解学龙、行人林铭球等往南阳唐王府吊丧。并由林铭球主持丧礼,少卿解学龙致祭,稽勋司员外郎丁鸣陛为马念封司郎中,验棺出殓。
御史三诤谏
由于林铭球政绩突出,不久升任江西道御史,凡横行不法者悉治之。林铭球在监察御史职务上,做了几件引人称许、轰动朝野的事情:
(一)荐起忠臣黄道周:崇祯四年正月,因黄道周三次上疏,论救被袁崇焕案牵连的内阁大臣钱龙锡,遭到朝廷革除官职,逐出都门为民的处分。经林铭球多次上疏,推荐黄道周才堪大用,现朝廷正在用人之际,不能久弃于野。至明崇祯九年,黄道周才被朝廷重新征用,召见入京,恢复右中允的原官职。
(二)弹劾太监王坤,论救魏呈润。崇祯五年,御马太监王坤,为人阴鸷便巧;奉敕阅视宣府,以册籍委顿之罪名,趁机陷害巡按御史胡良机。御史魏呈润为解救胡良机上疏弹劾王坤诬枉罪,反而遭到崇祯皇帝的斥责和严厉责罚。林铭球挺身而起,不顾个人安危,犯颜直谏,使同年进士魏呈润免却牢狱之灾,仅被责以党比之罪贬三级出外任地方官。
(三)纠弹宣(化)大(同)总督梁廷栋。梁廷栋是陷害袁崇焕致死的罪魁,崇祯八年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代杨嗣昌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九年(1636年)秋,清将阿济格统率八万大军,分三路于京畿连败明军七次,逼近京城北郊。明宣大总督梁廷栋及兵部尚书张凤翼身负重任,拥兵十余万,却畏敌如虎,不敢迎战。在时任宣大巡按御史林铭球与朝廷众言官的交相弹劾下,梁廷栋和张凤翼日夜忧心,竟服大黄先后畏罪而死。从此,林铭球敢于诤谏的名声传遍天下。然而,林铭球在湖广巡按任上,亦因向朝廷参奏主管岷王府事务的长史贪赃枉法、虐待百姓的行为时,遭到驻守湖南武冈的岷王府的反诬,险遭不测。幸亏林铭球秉公办事,没有把柄被岷王抓住,所以崇祯皇帝才没有治他的罪。故同治版《海丰县志·人物》载:“林铭球,崇祯进士,为御史,弹劾大阉王坤,荐起黄道周,论救魏呈润,治勋戚不法者,纠总督梁廷栋,直声震朝野。按楚时特参岷王长史贪虐不法状,为王反讦,几陷不测。”
不屈遭惨杀
崇祯十年(1637)八月,张献忠在湖广南阳地区与前来围剿的明总兵左良玉大战时,遭到左良玉的袭击而受伤,幸亏他的部将、绰号“一堵墙”的孙可望奋力抵挡,才突出重围,不得已据湖北省谷城向朝廷乞抚。正当左良玉将军准备乘胜追击时,却被其上司熊文灿总理阻止。时熊文灿经杨嗣昌举荐,以兵部尚书出任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五省总理之日起,就决计实施其在福建招抚郑芝龙及在广东海丰招抚刘香的惯技,来招降张献忠。翌年春,崇祯下旨令林铭球出任湖广巡按御使。林铭球到任时,见安陆城(承天府治)低矮,不能抵御义军的攻袭,于是题请增高城墙以防不测;并以招抚大臣身份代表朝廷来到谷城,授予张献忠的副将头衔。事前林铭球曾与分巡道王瑞旃、总兵左良玉密谋,准备在谷城举行受降仪式时,将张献忠和义军一网打尽,但遭到熊文灿的极力反对而流产。投降后张献忠把部队分散驻扎在谷城四郊,当时,巡按林铭球和郧阳巡抚戴东旻、襄阳道台王瑞楠、总兵左良玉等几位头脑清醒,对张献忠始终不放心,主张应抓住机会,予以彻底解决,免得养虎贻患;但总理熊文灿坚决不肯,认为不能轻举妄动。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初,张献忠义军在谷城重举义旗,很快就打垮了守备谷城的官军,活捉谷城县令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张献忠胁迫林铭球上书求封官,但林铭球始终不屈,拒绝与张献忠合作;张一怒之下杀了林铭球。
作者:蓝荣钦
蓝紫陶(林铭球)传略
蓝紫陶(1586-1654),字彤石、号紫陶,原籍福建漳浦县二十八都人(今赤岭)。明万历末年,随继父林懋、母吴氏,迁居海丰经商,游学于粤东,故又名林铭球。天启四年(1624)甲子科广东乡试中式第七名举人,因冒海丰籍,为妒忌者揭发除名。适逢思宗皇帝即位,大赦天下,得圣旨恩准其以闽籍举人之资格赴京会试,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中式第三甲第182名进士出身。任江西道御史,上《治兵保民疏》,得到皇帝称赞。又尝荐黄道周任职,论救魏呈润。纠太监王坤,劾总督梁某失律,论以法治之。转任巡按湖广御史(官秩正七品),秩虽小,权力极大,代天子巡狩,奉敕监军护皇陵。
时奸臣张献忠、吕瘦子等作乱,威胁林铭球上书求封“襄阳”,其不屈(而遇害)。生平著有《西台疏草》、《宣云按楚奏疏》、《按楚奏告》、《监军纪略》、《谷云草》、《浮湘草》、《怡云堂集》等若干卷。(吴福钦主编:《海陆丰历代进士举人贡生录》)
关于蓝紫陶的生卒年,百度百科——张献忠:“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义军很快打垮守备谷城官军,杀了县令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与此同时,《中国通史》第五篇第三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研究室编)也写道:“一六三九年五月六日,张献忠在谷城再次起义,与明军展开战斗。张献忠起义军杀死谷城知县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拆毁城垣,劫库纵囚。”
而揭阳市榕城区图书馆在电子文库——名人传记中另有记载:“林铭球(1586-1645),本姓蓝,先世为闽之漳浦人,后始籍普宁。天启四年(1624)举人。有人以异籍攻之,除名。怀宗即位,伏阙上书,准附福建会试。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擢江西道御史,补光禄寺监事,转大理寺右寺副。闯王入京,林曾受命为官。寻遁归潮。清顺治二年(1645)与郭这奇等拟起兵抗清,图恢复明朝,寻卒。善吟咏,人谓其词在当时独存雅音古意。”
二者之间显然出入较大,何者为真,有待进一步求证。
崇祯戊辰榜的林铭球“漳浦人,第后占籍普宁”。有学者认为,潮州较闽南地区文教程度为低,中举的机会较多,是促使移民的一个原因。
其后裔定居于广东普宁县和海丰莲花山。
清雍正五年(1527),蓝鼎元(漳浦县人,铭球之曾侄孙)奉命任普宁县知县,应普邑林氏之邀,为题林铭球像赞,其赞曰:
赫赫直指,
蹇赛王臣。
公忠为国,
康济生民。
觸邪排佞,
不惮批鳞。
明末宦寺,
势倾紫宸。
公疏搏击,
大珰王坤。
众阉屏息,
朝廷始尊。
荐黄救魏注,
威凤祥麟。
海内拭目,
治平可臻。
法行自近,
戚里元勋。
骄骄权贵,
望风而奔。
三边骢马,
九野欢訢。
大同宣化,
遗泽今存。
梁督廷栋,
失驭辱军。
公纠其罪,
将士气伸。
出按三楚,
时事棼棼。
萑符遍野,
藩封腥闻。
民生其间,
如溺如焚。
公心忧伤,
不寐忘飧。
日抚流寇,
夜筹脱巾。
王不可治,
治其私人。
他藩犹可。
贪虐惟岷。
岷藩长史,
听者惊魂。
吴氏从哲,
其恶无垠。
擢髮难数,
天日为昏。
请诛诸市,
以快群伦。
遭王反噬,
祸几及身。
民悬可解,
身家遑论。
逆贼献忠,
妄肆邪氛。
擒斩未能,
权施抚循。
既抚复叛,
叛后更驯。
极知养虎,
非可相亲。
冀获掩捕,
如缚鸡豚。
殚心竭血,
兔爰频频。
天不祚明,
人谋空殷。
鞠躬尽瘁,
可告苍旻。
公之忠城,
衔霄贯云。
敬瞻遗像,严厉直温。子孙珍重,千秋不泯。
关于蓝紫陶(林铭球)的去世时间和去世原因等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注意。香港学者黄甦对此专门作过详细考证,文章摘录如下:
姚雪垠在其煌煌巨著《李自成》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年1977版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中记述张献忠假投降后又再度起义,下笔点明时间是“公元1639年6月6日”(741页),即崇祯12年己卯“端阳节的第二天”。接着有这么一小段描述:
正饮酒间,献忠想起来一件事,向侍立左右的亲兵问“林铭球这龟儿子还没有收拾么?”
……
献忠又向左右问:“去收拾他的人还没回来么?”
他的话刚出口,就有两个偏将提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进来。……马廷宝大声察道:
“禀大帅,林铭球的狗头提到,请大帅验看!”
献忠用嘲讽的眼神望望林铭球的头,轻轻地骂了声“ 龟儿子!”……随即向马廷宝吩咐说: “叫弟兄们提去挂在他龟儿子的察院门口吧,旁边写几个字‘贪官的下场’。”他最后又乜斜着眼睛非常轻蔑的瞟一下林铭球的头,对马廷宝和徐起祚笑着说“来吧,你们两位快来坐下吃酒。可惜,咱们再也不能敬巡按大人一杯啦。”(744-745页)为了这一小段描述,前面第十六章中特地花了第四第五两节共15页的篇幅(368-382页)来描述张献忠如何恭谨迎接林铭球并向他行贿以作铺垫。据文中透露,这些事情最多不过是一两个月前的事。
事实是这一年(崇祯12年己卯)林铭球并没来过谷城,而且他未必比张献忠先死,当然他并非死在张的手下马廷宝的刀下。
乾隆十年萧麟趾修的《普宁县志》《列传》中对林铭球的介绍颇详“……巡按湘广时,楚地流寇充斥。球奉敕监军护陵,平湖南剧贼吕瘦子,纪录优叙;东西驰驱,靡有暇日。……己卯监临棘闱(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后同),弊窦一清。……总宪借楚晌稽迟镌秩(削职),左迁河南臬幕;旋以护陵功起补光禄寺监事,转大理寺右寺副。因继母老乞归养。林居二载而国难作,潮地寇起,汀、揭相继破陷,乃集普士庶父老训行乡约,联子弟兵守望相助;九军贼(按,指揭阳刘公显所领导的起义军,自1645年6月起事,声势浩大,六年后为清兵所平)相戒不敢犯境。以楚役积劳,逢国难忧愤,悒悒寝疾卒,年六十。……”
又半世纪前新修《潮州志稿》(饶宗颐总纂)《兵防志》中《堡寨》项下“东山寨”条: “明季乙酉,在籍江西监察御史林铭球与弟举人林铭玺筑东山寨,练丁壮自守。今东山有新旧二寨……铭球旧寨现为陈姓所居。”
查林铭球原为福建漳浦人,崇祯元年中进士后占籍普宁县,属潮州府;县志、府志所记自较传闻可靠。县志所谓“国难作,……联子弟兵守望相助者,与州志所记“乙酉(明亡次年)……筑东山寨练丁壮自守”是同一回事,可见至少直至1645年林铭球还健在,还能主持团练,决不会在六七年前(1639)就死在张献忠手里。而据县志所载,那年秋天,他还不知到哪个省份去监察乡试呢。提前八九年要了林铭球的命查实并非出自姚雪垠的虚构,他下这一大笔的确是有所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清初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记得在《北略》中确有这一条记载,很简要的说林铭球为张献忠所杀(手头无书,不能引录原文)。不过,《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所采录的,大半得自于传闻;而且《北略》还远不及于《南略》“事多耳闻目见,并误较少”。如果这些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人物身上,我们倒没有话说;若要述写一个客观存在的人物,似乎就得考虑是否基本上符合史实。何况小说中的林铭球和现实中的林铭球在品质行为上有颇大的出入:县志说他“性方严淡朴,在官革常例,绝苍直贿赂”“生平惟章服外,衣不执绮,食不重味气”;小说却极写他的贪酷,为小妾向张献忠索祖母绿之类。当然,县志不免有所滥美;但林铭球从来并无恶名,虽算不上什么好官,也不至坏到哪里去。(黄甦·林铭球与吴六奇—粤东史料偶拾,《学术研究》1994,03)黄文中提到的《明季北略》的相关记载,也引录如下:
张献忠复叛 ……己卯春,献忠叛形愈着,良玉请讨之。文灿故彰露其事,使献知之,强留良玉饮饯,稽延时日。献从容尽运兵械入房山,文灿始催出兵,则献已叛矣。是时,文灿招抚十三家贼,蜂屯蚁聚,中州一带,旋抚旋叛。巡抚徐一范,谓可剿之机会,与能剿之物力,都从抚里错过,良不诬也。五月,献忠既叛,杀谷城令阮之钿。之钿临殁,沥血书绝命词。罗汝才九营并起,应献忠,献忠胁御史林鸣球上书求封于襄阳。鸣球不从,遂杀之。七月,张、罗二贼合于房县。良玉闻变曰:经略纵虎负嵎,使我撄之不去,必以逗遛罪我,令旗至,即冒暑进兵,遇伏大败而还,失其符印。良玉列其状,上革文灿职,良玉亦降职,令杀贼自赎。(《明季北略》卷之十五)
方唐仁
2013.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