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嘶岩寺位于池尾马山,在池尾往广州方向几百米的路口进去,在路边有立一碑“马嘶岩禅寺”,更明显的是这条路都给命名马嘶岩大道,很容易找的。从这路进去可直达马嘶岩寺。

(马嘶岩大道)一大早就开电动车向马嘶岩寺出发,

还很早,山上还有薄雾。一直向前不转弯往山上去,一直开到一个石厂旁边,水泥路就铺到这,旁边有一条大土路,继续向前

没一会就听到梵音阵阵,很可能是师傅们在做早课吧!感觉马嘶岩寺就在眼前。

透过树枝未到马嘶岩寺先看到马嘶岩寺。

(马嘶岩寺在那)

把车停在停车棚,就从这上去老马嘶岩寺,下方停车棚那有一泉水,经常见到一些外面进来的人在这接水后带下山,这不知是不是传说中的“洗钵流泉”呢?可惜那时没照下来。马山地势比较陡,后靠高山前临山崖,所以无法建大型又连起来,就是新建的,前面那大埕下面是水泥地板顶着的,在前面看就可看到下面很多水泥柱子顶着,里面是空的。主要来是看那古老的马嘶岩寺,后以往这路走上去。路边大树参天,凉风阵阵,很是清爽。

看到了这用石头砌成的房子,让人眼前一亮,这种材料的庙宇,还是第一次见过,也许是因为这山石头多,就地取材吧!不过这要比其它的材料来坚实得多了。

大门上的马嘶岩寺匾额,建筑不是很宏大,却也很有一种大气的感觉。

门旁的一块政府立的石匾额,证明马嘶岩寺是文物保护单位。

地上的“马嘶禅寺”石匾,在正殿供奉着佛祖如来,还有赵朴初题的“大雄宝殿”匾额,本来是照了一张相,等回来一看,也许是镜头拿太快了,没照到,照了别处。

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嘶岩寺。

往前一点点就是那马嘶岩石室了,马嘶岩寺的开创者唐朝大颠和尚就在这创立道场。真是有点大意,等照了相回来后查资料才知道在那“广种福田”碑后那块石头就是大名鼎鼎的拴马石,虽然没有照到全部,总算还是照到了一角,那歇马亭就没见到了,很可能年代久远没了。

在石室旁有清朝雍正年间举人陈元德题大颠马嘶岩遗迹碑。“四大皆空莫更疑笑他佛骨自支离名儒仙释原相契还有东坡解带时
水僻山幽偶作庵 天花随意写瞿昙 居庐书火传真偈 除却昌黎未许参”。

旁边也有一块马嘶岩记石碑,这块石碑是花岗岩石料,长方形,高165厘米、宽65厘米、厚9.50厘米。为山东堂邑进士普宁知县萧麟趾在乾隆十年(1745)撰并书的《马嘶岩记》。碑记内容提出质疑,怀疑韩愈是否来过此地:昌黎谏佛骨。及其刺潮而与僧大颠善,且留衣焉,是必有过人者。潮之缁流,每自诩大颠支派。凡林泉岩谷胜处,辄指为当日卓锡初址,皆假托之说也。……大颠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方且绝人离世,甘心寂灭,木石与居,白云为侣,意惟解脱尘网耳!宁计此十笏地,遂足留名于后,使人称为某某遗迹也哉。自见许于昌黎,而大颠之名乃不朽,斯岩也因以不朽矣。……旧址石础犹存,大约皆后人因昌黎相访而为之点缀者,其留衣处,别在潮邑不在此。

往下面一点看那马嘶岩寺新建筑,只在外面看,没有进去,所以没有见到那存留着“敕赐马嘶岩禅寺”匾额,也有说是“马山禅寺”,下次真要亲眼去看看才行了,乃为珍贵的考古文物。

寺前的一块无名石头。

从这里上山去。

山腰路边树下用石条简单做成的石椅,走累了可以坐在树下休息,听那流水的声音,那风吹树叶的声响,那鸟儿的鸣叫,那凉风阵阵,在这炎热的天气,更是世外桃源地。

没有继续上山,照了张相后就下山了。马嘶岩寺的由来:唐朝贞元十八年(公元八0二年)属潮阳县辖区。相传有一名僧,法号大颠,云游至此,见这座山雄伟壮观,壮似卧马,山腰有二块巨石雄迭,形成天然岩室,犹如卧马口长嘶,岩深一丈,宽二丈,环岩老树参天,古藤蔽日,泉水潺潺,景色幽雅,因而选定在此创建道场。有赖与该山相连的古洞寨义士杜竹轩(字均莆)相助,建成庵寺。杜竹轩并将岩前粮田施为寺田,以作佛前香油之用。大颠建成庵寺后,把这座无名山命名为马山,称这天然石室为马嘶岩。自此,他甘心避世,木石与居,白云为侣,奉佛传道。唐元和十三年(公元八一八年),宪宗皇帝遣使至凤翔,迎佛骨入宫祀拜,刑部侍郎韩愈(世称韩昌黎)上《谏迎佛骨表》奏帝,极力谏阴,触怒宪宗,要将他处死,幸赖裴度,崔群求赦,才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潮州后,闻知辖下潮阳县有此名山和道场,意欲访察。为避朝野讥议,韩愈只带随从一名,微服私访,策马而来。到了马嘶岩,把马拴在一块形似大柱的石头上,然后入庵拜见大颠。大颠见韩愈气宇轩昂,仪表不凡,让座奉茶。在言谈中,韩愈发现大颠出口成章,也非庸僧,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吟诗作对,以助清兴。后来,韩愈将身份明告,佛门弟子大颠为当代名儒及朝廷命官的拜访而感到荣幸,更热情款待。当韩愈告辞时,大颠依依不舍,奉送下山。唐穆宗即位(公元八二一年),宣召韩愈进京为国子祭酒,复封兵部侍郎。临进京前一天,韩愈还专程到马嘶岩庵向大颠告别,由于韩愈在潮州执政时,反对横征暴敛,关心百姓疾苦,重视文化教育,深得民众爱戴。韩愈上京赴任之后,大颠为纪念这位名儒的相访,提议在马嘶岩前原韩愈拴马石的地方,建起一个歇马亭。附近村民得悉,热情募捐,把亭建成,也为马嘶岩增添光彩。康熙三十六年,潮阳陈升曾捐资修葺寺宇;乾隆六年,马嘶岩阉住僧源正也曾募化修建;公元一九二二年,住僧郑锦云又募化修葺阉寺。栓马石。马嘶岩寺这个名字的来历传说与一代大儒韩愈有关。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之后,与潮阳灵山寺的大颠法师经常来往,成了莫逆之交。大颠法师是个有道高僧,他创建的潮阳灵山寺,香火非常旺盛。为了弘扬佛法,他又到当今的普宁池尾镇选址筹建寺庙。佛寺建成之后,恰好韩愈前来拜访。韩愈身骑白马,来到寺庙之前,将白马栓在一块石块上,到禅房与大颠品茶交谈,谈兴正起时,耳边传来了白马嘶鸣之声。空山幽静,林涛声声,岩寺里,香烟袅袅,木鱼阵阵,此情此景,再传来一声白马的嘶叫声,韩愈心有所动,问大颠法师:“寺庙落成,可有名字?”大颠说:“未有名字!”韩愈兴奋地说:“就叫马嘶岩寺可好?”大颠禅心通明,哈哈大笑:“就叫马嘶岩寺吧!”于是,千年前一声白马嘶叫,成就了一个寺庙之名。关于马嘶岩寺名称的来历,也有说是因为岩寺的左侧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像白马嘶西风,故而得名。两个说法都离不开白马。不过时至今日,马嘶岩还有一块石头,叫栓马石,据说是当年韩愈访大颠时系马之所在。关于马斯岩的:灵山拍牒,马山盖印。相传唐代宗大历至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一位隐居名士杜竹轩来到原为潮阳辖地戎水都古洞寨(即今普宁县池尾镇马山一带地方)结缘习静读书,后值高僧大颠云游至此传播佛学,相得甚欢,便施粮山与大颠,在古洞寨的马山上创建了马嘶岩寺,作为他讲演佛法的道场。后来,大颠禅师又到潮阳练江之滨洪氏村一带地方(今潮阳县铜盂镇岐北村一带地方)传播佛学,发现灵山钟灵毓秀,周围乡村人口稠密,更是一个传播佛学的理想地方,便在灵山上创建了灵山禅寺,并在这里定居下来,成为灵山寺的第一代禅师。从此,灵山寺钟鼓常鸣,经声悠扬,香烟不断,善男信女众多,遍及海内外,影响甚广;马嘶岩寺与之相比,那就望尘莫及了。大颠禅师为了使他自己一手创建起来的马嘶岩寺能够扎根下来,扩大影响,便立下灵山“拍牒”、马山盖印的成规,使得灵山与马山寺院香火互旺。从此,这两个寺院的僧人和民间佛教信徒,便遵照大颠禅师所嘱,对这个成规,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一个宗教趣俗;也促使这个寺院自创建以来,历经各个朝代,代代香火不绝,至今仍为人们礼佛的圣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