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通州往事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图片 |
http://s14/mw690/0029jc4vzy6YcmlZyXj8d&690
古塔凌云
http://s3/mw690/0029jc4vzy6YcmmDbea02&690
柳岸渔舟
古塔凌云
登文昌阁
http://s6/mw690/0029jc4vzy6Ycmq3E21e5&690
通州道中
潞河诗
叹卓老
初发白河诗
沈迈
通州
http://s13/mw690/0029jc4vzy6YcmANuygbc&690
发通州
http://s11/mw690/0029jc4vzy6YcmCy8gWca&690
通州
漷州
州历来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运河漕运,国脉所系,历朝视通州为肘腋,于是通州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
http://s10/mw690/0029jc4vzy6YcmFupxn59&690三教庙是南北文化交融汇通的产物。这座成“品”字形布列的古建筑,竟然让儒、佛、道三教融为一体。文庙信奉儒教,佑胜教寺信奉佛教,而紫清宫则信奉道教。“三教庙”中各供其教的祖师爷,文庙祀孔子,佛寺奉释迦牟尼老师燃灯佛,道观供老子。文庙最大,突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道、佛教庙宇很小,且置于文庙之左右,封建统治者将道、佛两家思想放在辅助位置上,三教思想即对立又统一,这在全国各省、府、州、县是唯一独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文庙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比现在北京孔庙尚早建4年,历经元、明、清三代22次重修扩建,至光绪九年(1883年),已经形成除北京孔庙之外北京地区最大的文庙。通州的运河文化,像北京古老的历史文化一样,融合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还有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文化,像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另有来自海外的朝鲜、日本、欧洲等地的文化交融,使得通州运河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还保留着本地的乡土文化与京味文化。
http://s4/mw690/0029jc4vzy6YcmGr2vNc3&690
从永通桥的“长桥映月”,到燃灯塔的“古塔凌云”,再到“柳荫龙舟”、“波分凤沼”、“高台丛树”、“平野孤峰”、“二水会流”、“万舟骈集”!通州八景几乎都与大运河有关。呵,“万舟骈集”!原本何等壮哉,如今已经盛景不再!当年,四十里河道蜿蜒曲折,官船客舫、漕艘商舟,或穿梭交错,或并驾齐驱,帆影处处,桅樯林立,万艘云集,蔚为壮观!然而,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毁灭,毁灭后的一切再变成历史,有些得以保存延续下来,有些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大运河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迁,留下长达1794公里的宏大躯体外,很多东西都保留在历史资料与人们的记忆中。
http://s10/mw690/0029jc4vzy6YcmIg4pXd9&690
古镇张家湾,自通州城区东南5公里,便是著名的千年古镇张家湾。张家湾镇因漕运的兴起而兴,又因漕运的废弃而衰。虽然是交通要道,但惜日繁华盛景已经荡然无存。从那些残留下来的遗址来看,依然能感受到古运河畔悠久的历史文明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千年漕运史为张家湾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与传奇典故。600年的古槐树,辽代开始修建的古城墙和明代修建的通运桥,还有运河古道遗址,千斤石权,漕运巨石等遗物,让人联想到古镇惜日的繁忙与繁荣。当年,那些沿运河往来的达官显贵、商贾行旅,都要途经张家湾,也包括漕运的船队,载货的商舟,都在这里停泊上岸,又在这里下马上船。看看桥面的石板上留下的累累车痕,就知道这里曾经车水马龙。在城门外,运河堤岸的码头上,门庭若市,川流不息,有迎来送往的宾客,有依依惜别的恋人,有搬运货物的船工,有远度重洋的外国使节,或举杯饯行,或挥手致意,或流泪挽留,或叮嘱送别,古镇码头,曾上演过一幕幕人间聚散离合的悲喜剧,活生生一幅大运河上的“清明上河图”。
http://s8/mw690/0029jc4vzy6YcmJolw367&690
通州地区的民间特种工艺青铜器,景泰蓝,花丝镶嵌,料器,玉器,都可以称之为艺术珍品;而面塑艺术大师“面人汤”的面人,堪称一绝。第二代“面人汤”汤夙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还有宋庄画家村,台湖国画城,北京国际图书城,梨园韩美林艺术馆等文化艺术场所,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艺术场馆,把通州变成一块文化艺术的圣地。如果你来通州,一定要尝尝通州远近闻名的“通州三宝——大顺斋糖火烧、小楼烧鲇鱼、万通酱豆腐。”这些著名小吃,有人物,有故事,一百多年的历史足以让你回味无穷
http://s8/mw690/0029jc4vzy6YcmPMJ8ja7&690以上文字图片不对应,仅供欣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