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有”老人晚年才幸福

标签:
老人老人健康老年健康健康 |
分类: 老年健康 |
(做“六有”老人,晚年才幸福:有健康 有储蓄 有伙伴 有归宿 有快乐 有尊严)
有健康:身体棒,老得从容
血管好
目标:血压、血糖、血脂达标
人的血管好比穿梭往来、川流不息的铁路干线,为全身各处运送补给。一旦血管发生老化,衰老就开始了。血管老化表现为硬化、堵塞,发生在任何一个部位,都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所以,希望年老时仍能保持全身健康,首先要保证生命通道——血管的弹性和畅通。要保证血管健康,关键要远离“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具体地说,血压应低于130/80毫米汞柱,总胆固醇低于6.2毫摩尔/升,空腹血糖低于6.1毫摩尔/升。人到老年,要保持这样的状态,功课须从中青年做起。具体包括: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节制、清淡、低盐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坚持运动,不吸烟,不酗酒,保持平和的心态。定期查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不糊涂
目标:记性好,生活能自理
人们常说“老糊涂”,似乎人年纪一大,脑子就变得不灵光了。其实,只要年轻时保养得当,老年人同样可以思路清晰。具体目标是:即便记忆力下降,但生活能自理。
一般来说,随着年纪增大,脑细胞网络数量会逐渐减少,记忆力、思维能力会下降。但若在中青年时期能积极努力地增加脑储备,到老了就能延缓记忆力的衰退。要增加脑储备,关键在于平时多学习、多动脑,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年过65岁,每天至少花30分钟听音乐、唱歌、下棋。
眼不花
目标:远视0.8,近视1尺
俗话说“花不花,四十八”,意思是说人五十岁左右眼睛就开始花了。老花眼迟早要来,不过,平时多注意保养,不但能避免眼花过早发生,还能预防白内障、眼底病变等老年病。健康的老人,远视仍能保持0.8以上,把报纸放在1尺远仍能看清上面的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是中青年就要预防各种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二是屈光不正的患者尽早佩戴合适的眼镜;三是减少紫外线照射,在雪地、强光下要戴墨镜;四是避免用眼过劳。
耳不聋
目标:面对面能听见谈话
人老了耳朵背,说话容易打岔。其实,耳聋不单单是听力的问题,时间长了会影响老人的社交,让人陷入孤独的境地。所以,要想做个健康老人,维护基本听力是必须的。至少应保证能听到30分贝的声音,约等于面对面谈话的音量。要达到这个目标,平时应注意用耳卫生,包括远离噪声,声音大于70—80分贝时应戴上耳塞;少戴着耳机听音乐,特别是音量不能太大;另外,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预防动脉硬化,也能延缓老年性耳聋的到来。
牙口好
目标:至少保留18颗牙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但也经不起岁月的侵蚀。到了70岁,牙齿会纷纷脱落,特别是平时受力最多、咬合最频繁的后牙,往往剩不下几颗。一个健康老人,到老年至少应剩下18颗牙齿。要达到这个目标,中青年阶段就要注意护牙:保持牙齿清洁是第一要务,每天正确、细致地刷牙,定期洗牙;有了蛀牙,一定要及时修补;积极预防和治疗全身疾病,因为骨质疏松、肾病、糖尿病、肝病等都会损害口腔健康。
吃饭香
目标:享受进食快感,通畅自主排便
年轻的时候,吃撑了,过一会就好;人老了,吃撑一次,会难受好几天。人到老年,胃肠功能会自然退化,不但食量会减少,发生消化不良的几率也增加了。所以,维护好消化功能是健康老人的标准之一。基本目标是:胃口好,吃饭香,什么都能吃;排便自主通畅。
想老了还有好胃口,中青年就必须养成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不能饥一顿饱一顿,定时定量吃饭,定时定点排便,不过量饮酒。此外,胃肠功能与情绪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保持好心情、缓解压力非常必要。
有活力
目标:能爬楼梯、自己站起身,能提10千克重物,闭眼单腿站10秒
看到蹒跚而行的老人,你是否发誓自己到老了绝对不变成那样?的确,活动能力下降,是衰老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因之一。要做一个阳光活力老人,身体运动能力必须保持。具体目标为:能自己走上楼梯,自己能从矮凳上站起来,单手能提10千克的重物,闭眼单腿站立超过10秒钟。要年老时仍保持活力,应从中年就开始加强锻炼,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1小时以上,并兼顾耐力、力量和协调性等多方面练习。
骨头硬
目标:维持正常骨密度
俗话说“人过四十,往地里长”,就是形象地比喻,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会出现弯腰驼背、身高变矮的现象,这是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人在25—30岁,骨密度达到顶峰,此后就会逐渐下降。等到老年,若不注意保养,骨质疏松会导致腰背痛、驼背和身高变矮,容易发生骨折。因此,维持正常的骨密度是健康老人的必要条件。要想老了还有一把硬骨头,年轻时就应多方入手:多喝牛奶,食物中补充钙和维生素D;保持足够的运动;每天晒太阳20分钟以上;必要时服用药物治疗。
尿路畅
目标:白天排尿不超过8次,夜尿不超过1次
年纪大了,每天跑厕所的次数也增多了。男人的问题是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不畅,女性的尴尬则是尿失禁和尿频。虽说老年人的下尿路问题多是良性疾病所致,但如果程度严重,会极大地影响生活质量。所以,无论男女,应尽早注意泌尿系统的保健,以期达到“白天排尿不超过8次,夜尿不超过1次”的健康老人标准。
男性平时要少憋尿,改变久坐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少喝酒,少吃辛辣食物,吃得素一点,这样能延缓前列腺的增生速度。女性则应养成爱运动的习惯,平时规律性地做做提肛动作,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加强尿道括约肌的收缩能力。
有储蓄:攒够钱,晚年无忧
养老究竟需要多少钱?一方面取决于个人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无法预计、选择的意外因素。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的《中国报告2009·民生》指出,养老开销包括八方面。
生活费用:这是养老中最大且必须的一笔开支。包括日常的吃穿住行用,水电煤,住宅的物业费,每个月手机、电话等通信费。退休后,通信和交通费会下降,但其他生活成本不会明显降低。不妨现在开始做个“支出明细”,记下经手的每一笔钱,以大致推算出日后单月的生活开销。
父母孝养金:如今四世同堂越来越多。自己在养老时,往往还要担负父母的生活和医疗开支等。
最后费用:特指用于老辈的医疗抢救和丧葬,是应急专款。何时准备,按老辈的身体状况而定。
医疗费用:一是参加医保后,个人仍需负担的医疗开支;二是生病后,用于补充营养、聘请护工的费用。
旅行费用:养老旅游日益成为老年人娱乐、休闲的主要形式之一,具体数额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来规划,量入而出。
住房费用:除了购置房屋,人们还要考虑维修、再次装修、购置新家具、电器等方面的费用。
教育费用:包括教养自己的子女以及在抚养孙辈时的支出。
其他费用:如购车、购置非生活必需品,观看电影、话剧、听音乐会的娱乐费用;也包括亲朋好友间的人情往来。有些人计划异地养老或住养老院,涉及的费用也属于此类。
算算要多少
“一个将在2027年之后退休的人,需要300万—500万元才够养老。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钟伟说。这对多数人而言,是一辈子也挣不到的“天文数字”。为了安度余生,真要这么多钱吗?
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算出个人大致的养老“储备”。
假设某城市居民每月的生活开支为4000元,按55岁退休活到80岁,需要储蓄25年的养老金,为4000元×12个月×25年=120万元。若算上通货膨胀,按每年5%的通胀率计算,如果第一年的开支是4.8万元的话,第二年的开支就会是4.8万元×1.05=5.04万元,此后每年递增。实际上,25年的养老成本为4000元×12个月×1.0525≈229万元。
这是指在老人身体健康和不增加其他开销的情况下,所需的生活成本。考虑到养老“八笔钱”,如最后费用应预留5万元,旅游费用约为每年1万,最后开支远高于229万元。
可见光靠储蓄和退休后的基本养老保险,显然是不够的。人们还需要通过投资、理财,丰富养老金的来源,且应尽早着手、未雨绸缪。
有伙伴:不孤独,才会幸福
从生物学来看,人是群居动物。亲属和朋友的交往是情感的依赖。一生走来,亲情不断积累和延伸,朋友不断变化和增加,让生命滋润于情感的雨露,荡漾于友谊的大海。
晚年,离开工作岗位,会感觉淡出社会主流,会感觉多种边缘化。或是一种不适应,或是一种不稳定,或是一种自我封闭。无名的恐惧悄然袭来,以往的许多东西在远离,谁都会经历这样一场心灵痛苦。
孤独的心灵会伸出手去寻找,寻找精神的伴侣。夫妻是最可靠的伴侣,风雨多年,相依多年,吵闹多年,牵手多年,老来还要一起走过,情感地倾诉,苦恼地倾诉,脆弱地倾诉,夫妻相互扶持,共同走出孤独。
也许夫妻不一定和睦,也许老伴已先离去,但社区里、邻里中、公园处,还有许多伙伴在等你,大家一起合唱岁月老歌,一起跳年轻时的舞蹈,一起弹琴,一起写字,一起打太极,一起扭秧歌……没有孤独,没有寂寞,没有空虚,依然丰富多彩,青春常驻。
如果单身,为什么不再次追求幸福,走出思念的痛苦,摆脱一个人的孤独,天底下还有一伴侣在等你,不一样的热情,不一样的情切,不一样的幸福,大胆伸出你的手,拉住新的伴侣,让天上人间都为你祝福。
伴侣,是新的生命,包括可爱的动物,像自己的子孙,像自己的朋友,像自己的爱人。为你追逐,为你跳跃,为你欢呼,还会静静依偎,轻轻抚摸,痴痴凝望,说不出的温暖,说不出的快乐,说不出的画图。
拥抱伴侣,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乐园,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更加美丽的生活,与伴侣携手前行,无论是爱人、朋友,或宠物,都让你与日月同步。
有归宿:安乐窝,老有所养
实惠之选 半居家式养老
优点:不离家门统一照料
适合人群:子女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社区养老也被称为“无围墙养老院”,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区专业化服务相结合,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养老模式。一一来老年人仍然可以住在自己家中,自由性、隐私性较强,二来在需要“帮一把”的事情上,如吃饭、理发、就医、居家维修等方面都可利用社区资源方便老年人。
有些街道考虑到独居老人在家安全性较低,为他们派发“爱心铃”,以便其在紧急情况下向邻居求助。还有社区为老人安装专门的呼叫系统,通过在家用座机上设置“一键通”,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送水换气、洗涤缝补、家电维修等各类家政服务。
因此,子女给老人买房时,要选助老服务比较好的社区。首先关注生活起居服务。比如上门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晒被、帮助老人购物、走亲访友等。其次是医疗协助服务。包括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打针、换药、代买药品、陪老人去医院就诊、提供必要的健康咨询等。再次,照顾老人的情感需求,有人能陪老人聊天解闷。最后,为老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出行或寻求法律援助,提供咨询和帮助。
有快乐:心情好,活出滋味
健康之乐
每天步行10公里
郝向荣,78岁,退休干部:我家在哈尔滨的松花江江畔,那里的风景美、环境好,特别是江畔公园,会吸引很多人前来锻炼。不过从前工作,一直很忙,锻炼的机会很少。倒是退休后有时间了,于是加入到他们中间。
在我看来,步行是老年人最好的运动。所以每天早晚,我都会和很多志同道合的老人一起,到江畔走走。通常,早起我们会锻炼2个半小时;下午休息过后,还会出门走半小时;晚饭后,也必然要遛个弯,大概1个小时。总的算下来,一天能走10公里。这距离听起来挺长,但跟老朋友一起,边走边唠,一点也不觉得累。有时候,我还会和家人、朋友,隔三差五去各公园、街区景点、超市和商业网点转转,放松一下心情。
我发现,退休后,我的身体比以前还好。很大程度上,都是拜这个好习惯所赐啊。
点评:很多人上班时都会感叹:想锻炼却没时间。那么,当你不再工作缠身的时候,是不是就该行动起来,趁着时间自由,让自己养成一种健康习惯?郝老爷子的做法就不错,运动量不大,但容易长期坚持。其实,除了步行,老年人参加的健身项目也越来越多了。在日本,还有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会员制度,方便老人锻炼。瑞士的老人甚至爱上了登山、滑雪。要提醒的是,老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切莫强求、贪多。
兴趣之乐
我是金牌主持人
赵淑兰,75岁,退休干部:没退休前,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能成为一位不大不小的“明星”,人送称号“金牌主持人”。
说起当主持人,还真是锻炼人。每年大大小小的演出至少十几场,主持词、串联词,都是我自己写。为了把大段的主持词背下来,我早晨背、晚上背,做饭刷碗的时候也背,别的不说,记忆力可是提高了不少。
不仅如此,因为退休后总参加这些活动,我穿得比原来漂亮了,人也显得年轻了。想起以前,我在区委组织部工作28年,衣服基本都是灰蓝两色。现在看到艺术团里的老同志,都活得这么潇洒,我的精神彻底解放啦,什么衣服都敢穿,越鲜艳、越漂亮越好,就是要跟年轻人比比时尚。我的体会是,人老了,就要活出精气神儿!
点评:兴趣爱好使老人更真切地享受生活。无论是歌舞绘画,还是种菜、养花,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就能获得快乐。不过,玩也要有玩伴,总是一个人闷头玩花、玩鸟,不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因为在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目标中,多参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此外,老人要学会打扮自己。可别小看这些外表的差别,优雅、活力是从内向外散发出来的,它们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它会给你的休闲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有尊严:尊敬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尊老爱幼自古就是国人的一种传统和美德,但当下,尊老这件事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问心无愧?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斑马线旁扶助老人过马路的行为越来越少;儿童用品、服装到处都是,老人用品却四下难寻;家里的孩子被父母宠成了小皇帝,却连给家里老人端盆洗脚水的时间都没有。尊老敬老,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老人在国内依旧是弱势群体。如何让老人有尊严、优雅地老去,不仅关乎我们个人,更是整个社会群体应该关注的。
老人的尊严从哪里来?对于老人自己来说,自尊、自立、自强很重要。一个人即使活到90岁,可整天只能躺在床上,这样活着也不会有多少快乐。因此,想要有尊严,身体健康第一重要。第二,要有资产,要有足够的钱保证自己的老年生活。第三,要有快乐的心情,保持和社会的接触。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人,能找到另一片新天地。第四,得“老有所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社会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觉得“我还没老,我还有用”,也会体验到尊严。
而真正让老人有尊严地活着,更关键的是全社会尊老氛围的蔚然成风。和世界上其他很多老龄化问题很严重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确有些“相形见绌”。虽然现在的“重阳节”也变成了“敬老节”,甚至从今年起,10月还被定为了“敬老月”,但大都形式大于内容,真正的敬老活动并不多见。在伊朗,每到敬老日,儿女们要为老人做七道菜,让老人逐一品尝,象征祝老人生活幸福,多姿多彩。在日本,老人要身着盛装,接受儿女们祝贺;全国还要举行“老人健步大会”,象征老人青春不老,健康长寿。加拿大老人节也叫“笑节”,书店里展出幽默类书籍,喜剧演员演出滑稽节目,电视台专门推出晚会,招待老人,让老人感受快乐。不仅如此,在平时,各国也为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而纷纷出招:丰富的老年大学课程、有声有色的社区活动、成熟的养老保障体系、专为老人提供的工作岗位……
事实上,“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千百年来,一直备受尊崇。经济发展并不应该以这种传统文化的沦丧而作为代价。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这一步伐会飞速加快,是到了要重拾“尊老”文化的时候了。儿女要多尽孝道,常回家看看,从物质、精神等各方面满足父母的需要;社会要尽可能地为老人多提供一些方便的举措,让孝敬老人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企业要多多发展“银发经济”,填补老年市场的空白;国家更要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老有所养的机制;舆论宣传要多树敬老尊老的典型,让他们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用“孝文化”教育更多的人,建设更多老年人宜居的城市,让老人拥有多姿多彩、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
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谁都希望,当自己青春不再的时候,却依然能有着一份优雅和从容。以己度人,只有今天懂得尊老,年老时才会赢得年轻人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尊敬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