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期:林会钧】“难得”书法 ——和林会钧老师的书法一席谈

标签:
整理/庄晓玲书法难杂谈 |
分类: 精致生活 |
http://s7/mw690/755f81b0gdd8741c9c386&690——和林会钧老师的书法一席谈" TITLE="【第十九期:林会钧】“难得”书法
林晓辉,笔名会钧、圣腾、顿觉等,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副院长、中国首届网络书法百杰,世界教科文组织文学艺术类专家组成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散文、诗歌等作品常见于《读者》、《泉州文学》等刊物。近几年书法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第二届全国书画艺术分科展,第二届、第三届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展,全国首届、三届、四届书法报主办的“观音山”杯书法艺术大展,全国首届千字文书法大赛,全国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赛(央视书画频道主办),“大力弘扬福建精神”对联书法大赛(省委宣传部主办),作品常见于《书法》、《中国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等刊物,被国内外多家机构以及私人收藏。
近年来,书法热持续升温。某些对书法不甚了了的政客、商贾、明星等各界人士皆热衷于挥毫泼墨,被冠以了大家称号的竟也不乏其人。应该说,人们对书法的热爱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与回归,但是在键盘普及的时代,写字变得有点奢侈的今天,很多人误以为书法就是用毛笔来写字,甚至将能写毛笔字的人笼统的称为书法家。林会钧老师则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书法是“难”的。当今真正懂书法的人不多,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则更少,书法是一门很难的学问,他始终对书法抱着一种敬畏之心,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越发觉得书法真是“难”能可贵。
悟道之难
林老师认为,书法是难的,并不仅仅因为她的技法难,而在把握书法本身的内涵气韵难,以此提升书法家格局修养并在创作中有所观照体现则更难。技进乎道,日本人称书法为书道,比我们叫书法的好。技法的东西,不管真草隶篆,经过几年的训练就上来了,但学识修养却是需要终身磨练的,有一定的学识修养还不够,还要把自己的学识修养在笔墨间自如地表现出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这就难了。要不然所有的哲学家、文学家、国学大师们或书法理论家都可以成为书法家了,学识修养和技巧之间的转换融合是有相当难度的。齐白石说,学画要二十年,学书要三十年,才能慢慢摸着里面的一些门道,书法比画画难,因为画还有一定的形象在,而且可以有一定的增补修改,书法是纯抽象的,不可重复的,如空中之音,相外之相,跟音乐唯一的区别是她能让你看到线条的流动,整体的气息和情感的起伏,所以,书法是难的;林老师学书三十余年,他觉得自己也只是近些年才慢慢的有了一点心得。他说:“对于古今大家的一些见解,有时看似平常的几句话甚至几个字,但可能是他一生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有些更精辟的见解可能连他自己也难于用言语表达出来,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悟,悟到了你就通了,如果悟不到,那一辈子你也只能在那里转圈圈。”所以书法是难的;书法是一种风险行业,一旦你陷进去了,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跟它耗,要全身心的投入,努力地去悟道,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一定要全身心,如果以一种玩之不恭的态度来对待,那注定要失败,除非你是像苏东坡那样有悟性超常的人。但即使是苏东坡,他在书法上投入的精力也不可小觑,“我书臆造本无法”,其实并非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有自己的心法在。经常听有些人说“我只是玩玩而已”,那或许是自谦或是自嘲,但林老师说他一直不敢抱有这种心态,即使别人玩得起,他也玩不起,自己资质太差,还是老实一点好。
http://s4/mw690/755f81b0gdd8744339ab3&690——和林会钧老师的书法一席谈" TITLE="【第十九期:林会钧】“难得”书法
格调之难
书法必须是有意味的书法,就是你的每一幅作品都要能体现一定的个性风貌,必须是在总体个性风格观照下的不可重复的“这一幅”。风格是在传统与个性之间达到的一种平衡的产物,她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书法家以一定的审美预期,统摄于书写技巧、精神状态、情感诸因素达到一种和谐的共振,有意或无意,不期然而然的产生的。这是灵感的产生过程,灵感是长期积累、思考和实践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叙事里既必然又偶然的产生的,书法实践的乐趣,就是这种灵感会在书法家艰苦的创作实践当中经常光顾。但机会不会垂青没准备的人,灵感一样不会轻易垂青没准备的书法家,而这种准备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所以几千年历史下来,真正能够传世的作品也就那么几幅。所以书法是难的。
书法写到一定的程度,最难的是个性风格的形成。它是在遍习碑帖基础上,有意识的朝一个书法审美取向努力尝试的结果。是在个人的审美趣味、性格气质、学识修养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它具有继承性和唯一性,是大多数书法家追求的目标,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只能永远在别人的影子底下转圈,写得再好、再像也只是充当复印机的角色。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作用下追求自身风格的过程是艰苦而冒险的。现在有些书家过分强调风格,急于求成,往新、奇、怪的方向发展。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个性不一定非要用“怪”来诠释,也不是所有有个性风格的东西都是好的,风格之外应该有一定的格调,格调是有高低之分的,格调不高,不如不要风格,格调太低的所谓风格其实就是把“奇怪”当风格,那是很幼稚的行为。艺术的发展只要在前人基础上向前推进一小步就很好了。 林老师在书法家个性风格发展上觉得书法的进步应循序渐进,过犹不及,宁可不及,也不要过火。有些人看不起这一小步,想要来个大跨越,结果进了魔道,这是很危险的,天才毕竟不多,不要把自己当成天才了,何况这坚实的一小步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http://s7/mw690/755f81b0gdd8746397c76&690——和林会钧老师的书法一席谈" TITLE="【第十九期:林会钧】“难得”书法
书法是难的,最难在风格。风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个书法家在各种书体之间穿插往来,再怎么腾挪闪让,还是万变不离其宗,他内在的风格还在。所以你的风格如果格调太低,要摆脱掉就很难了,对个人风格取向的把握要慎之又慎,多思考多实践,慢慢来,慢慢调整。风格的定位最好能和时代精神、文化风貌特征相适应,否则就不具有时代性,容易被时代所淘汰,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那都是后人在总结那个时代作品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给出的结论,而处于那个时代中的人大多是无意识的,只有少数的天才书法家以他们的天纵之才无心插柳似的把握住甚至表现出来了。所谓当局者迷,我们很难把握自身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更不用说找到和这个时代特征相适应的书法风格了。但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家,最好要有这种意识,这样的书写才不会太盲目,这也体现了一个书法家的时代责任担当。林老师说:“我估摸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应该是尚气的,时代是处于上升时期,我们的书法应该要有昂扬之气,浩然之气,正大气象,书法家要有博大的胸怀、不凡的气度和格局,但这种气度格局应该有别于颜真卿开创的那种大唐书风,它应该有自己的另一种面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一时还没找到。”
http://s15/mw690/755f81b0gdd87479197ce&690——和林会钧老师的书法一席谈" TITLE="【第十九期:林会钧】“难得”书法
探索之难
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脱离了实用价值,更多的则是它的观赏价值,装饰性的需要使之对书法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对书法家的要求已经不单纯的停留在书写本身,它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创作材料上,不同的纸笔墨之间的组合确实可产生不同的书写效果,有相当水平和经验的写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不择笔墨”,能够在染翰下笔的一刹那及时调整,但如果有更加合适的书写工具和材料,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呈现。在这方面,林老师有过各种艰苦的探索和尝试,他也因此收获颇多,他认为:尖、齐、圆、健是对毛笔的普遍性要求,但也没有绝对,对于力求古拙的篆隶章草诸体,太尖反而容易显得浮滑。通常说“笔软则奇怪生焉”,但如果没有和较有弹性的纸,以及胶性适当的墨相配合,容易使线条拖沓,如果在羊毫中加一点兼毫或狼毫,会使线条富于变化并有一定的弹性,有时粗硬一点的笔可以产生斩钉截铁的效果。尖头部分一般都喜欢健一点,但如果健的部分占的比例太长且细,容易笔走偏锋,反而不利于线条的质感。现在有人也有用貂、鼠、马、鹿、兔诸毛的笔,各有不同的特性,可以尝试,但一定要跟相应的纸墨相配合,可以偶尔为之。从林老师的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他已然将毛笔视作其研究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熟识他的友人都知道,他对于书法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纸、笔、墨等各种创作材料及材料制作技术上。
http://s15/mw690/755f81b0gdd8748ad4f3e&690——和林会钧老师的书法一席谈" TITLE="【第十九期:林会钧】“难得”书法
目前市场上,为适应展赛时评委“好色”的口味,现在所卖纸的花样繁多,但价格不断上涨,不是一般写手所能承受,林老师认为书写时可以选择在白宣上染色,用什么染色,染色成本如何控制且能达到一定效果,要自己去寻找尝试。如果就书法用的白宣而言,他个人感觉全熟或全生的都不一定理想。根据不同风格的要求,有一定生熟比例的纸会更好。纸也不一定就宣纸最好,只要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它纸类也可以使用,甚至其他的材料,如陶瓷瓦片布绸竹木等都可以,主要还是要看个人的条件和喜好。至于墨,他觉得用松烟墨书写会显得朴茂而有韵味,但墨色不黑,适于较古拙的书体和大字榜书,油烟墨漆黑发亮但墨韵不如松烟,适合小行草或小楷类。现在展赛时喜用宿墨,主要是要产生水阴纸墨不阴纸的效果,一幅作品中偶尔出现可以出彩,太多了就变脏了,而且宿墨脱胶厉害,不太利于保存。经过他实践研究,对于墨的选择他得出结论是:日本人制的墨很黑很细,但价格昂贵。如果有时间有耐性可以尝试墨块磨墨,要朝一个方向由慢而快的磨,慢慢加水,太稠太稀都不好。相对来说,民国前生产的墨块会比现在的好。除墨之外,也有人用朱砂、丙稀、油漆等在相应材料上书写的,各有不同效果,可以尝试。
从林老师的经历来看,现在的书法家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书写本身,在练好笔墨功夫的同时,对相关的一些材料工艺都要去摸索尝试,这个过程是艰苦,有时甚至是苦恼的,更不用说文史哲方面的修养,那就更难了。我们不要求一个书法家一定也要是一个哲学家或文学家,但如果对中国哲学的审美理论多少有点了解,是有助于指导创作实践的,如果能自书己文,并且那诗文也确实不滥,可能会更好一些。林老师说:“书法是难的,作一个较全面的书法家,不仅要会书,还要能文,还要会各种制作,既要脑力,也要体力,没有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没有足够的胆量去尝试,很难有新的突破。”
林老师不无风趣地感叹说:“书法,怎一个难字了得,就像我的妻子,谁叫我摊上了,今生怎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