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随笔
| 分类: 我与书法 |
今年四月,春雨菲菲,有缘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所谓有缘,是早在新冠之前,我就做了邯郸安阳小短线,却是跨大河南北两省驾车之旅。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大,数次已经定好行程的计划,而被变化而告终。今年春上的西北壮游最后行程,就定在安阳, 原因不言自明,就是为了参观安阳甲骨文的故乡——商都殷墟。
在雨中暮色的车窗中,见到壮丽辉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外观时,第一感觉是意外,整个带有殷商宫廷建筑风格与当代审美思潮相结合,并具有后现代艺术意趣的主体建筑,及其广场如此恢弘之规模,的确匪我所思。并为之震撼。眼下仅是自2007年开工,历时两年建成的主题馆及广场,占地81亩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一期工程。而占地175亩,包括研究中心、汉字体验中心等机构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后经了解,该馆是经国务院批准,最初命名为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后来定名为现名的我国第一家文字博物馆。
第二天上午走进了该馆,馆名定位精准,从主题展汉字的来历与演变来看,将汉字放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其他世界文明古国之林,而不仅仅是着眼于汉字一格。在被誉为汉字圣地安阳(商殷墟)更加体会到 ,只有中国的汉字,不仅没有消亡,而且发展繁荣到如今。中华文明赖以生存传播,发扬光大。这是非常令人骄傲之余思考总结的大事。
另外在汉字展示中,还展出了以汉字为代表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字。对汉字的展示,无疑从120多年前,这里的“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文字开始。我注意到这里陈列的文物,像1984年在安阳出土的商朝精美青铜器“子觯”,以及器底部生动活泼形象的阴文“子”字样,尤为精美可人。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汉字,距今有三千多年。在十九世纪最后一年,王懿荣服用中药时,意外在龙骨片上发现了文字,由此寻觅到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 发现甲骨文。实在是中外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王懿荣 对甲骨文的发现、考订、鉴别、收藏有首创之功,被称为“甲骨之父”。随后又有“甲骨四堂”郭沫若(鼎堂)、罗振玉(雪堂)、董作宾(彦堂)、王国维(静堂) 他们对甲骨文做出多方面的研究。 目前发现甲骨十几万枚,达五千多单字,如今能识者一千余字。还有少数用精致的毛笔,书写的朱色、黑色的字迹。更是引证毛笔历史的实证。 甲骨文源自殷商时期先民“不问苍生问鬼神”,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大事,都要进行占卜。占卜时根据求知问题,贞人(占卜师)在龟片不同的方位,钻上小孔,再用火烤,根据炸开裂纹的长短走向,卜,即裂纹的象形字,得出事情的吉凶结果。并由贞人刻出。甲骨文故也称殷墟卜辞 。
甲骨文是成熟化的文字,(其中不仅有大量的象形字,
“六书”中以象形为基础的其他造字方法的字,也大量出现足以得到证明。
宽大明亮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玻璃天穹使室内的采光不因雨天而受影响。但是历时十几天的西北壮游,到此是最后一站,参观之后,就立马踏上回家的征途。或是连日疲劳,打乱了常年悠哉的生活节奏,今天也感觉到身心的不适。回家果然蒙阳数日,等恢复元气之后,总觉的西北壮游没有善后。俞氏就写出这篇文字,权当为西北之行画一个句号。巧极,写作之日正是5月18日,此日乃国际博物馆日,故也以此献给中国第一家文字博物馆,献给难忘的人生之西北壮游,更献给我所从事的书法之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