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后先生《题画诗平阴玫瑰》赏析

分类: 书画评论 |
在魏启后先生的诗文中,我最喜欢的篇什是《题画诗 平阴玫瑰》。最近友人邀我写篇关于魏先生诗文的赏析文字。我不谙于诗,说赏析是不太够份的,只能浅谈自己对这首诗的喜欢之处和由头 。
这 是魏启后先生为其所画折枝玫瑰图的题画诗。魏先生的书画自不待说,他的诗也是极有特点的,譬如大都是题画诗,风格明快风趣,有竹枝词的风采等等。
论玫瑰诗,先得谈魏启后先生笔下的玫瑰。图中的玫瑰置于画面的正中,作为构图,不免是步“险招”。需要其他手段破解。
玫瑰在我国有四五千栽培史,不仅国人喜欢,洋人也对此物也独有情钟。赋予它爱情和平种种美好象征。魏先生用寥寥几笔,将内涵隽永的玫瑰风姿现于画面。但没有画主人公玫瑰花,而是别有心裁的将其 化作一瓣落红,飘零在花枝下。给人无限遐想。
中国文人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王摩诘所主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了千百年文人画作者所重所宗的信条。显然魏启后先生的画卷构图,为他诗和的书展示及对主题玫瑰之诠释,预留了必要的空间。
果然,魏启后先生在画面的右上方,即画面的最重要的“看点”,精心写下了这首歌咏平阴玫瑰的题画诗——
“欲别复牵衣,名花何多刺。归时写一枝,留取长相忆。平阴玫瑰旧题。” 评说玫瑰者,古今中外大有人在。白香山将它和荷花相提并论,“等量无胜者,唯眼与心知。”西人莎翁认为“玫瑰是美的,但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气。”魏启后先生却不从它的花容,也不从它的香气,却从它的刺说起,不仅是开门见山,而且匠心独运,仅著一字,风情无限。用玫瑰刺牵衣的场景,来表达一种复杂的深情——作者对玫瑰的喜爱之情;玫瑰对赏者的留恋之情;还有读者对魏启后先生体验生活,遣词造句精能的感佩之情。这,又何止一个情字了得。
第二句,“名花何多刺”。既是魏启后先生的自问,又可能是对玫瑰的反问,这种人与花的对话,使诗文的启承写的非常巧妙有趣。何以作答,只有借用陆务观的“花如解语应多事”名言而代之。
第三句,“归时写一枝”。另一版本为“归来写一枝”,愚以为归时更好。有离开而不是回来(一般多指原住处)体现出作者亟不可待,不书不快的感觉,时空的悬念更强。
第四句,“留取长相忆”。不仅完成了诗文由转至合,还将诗意升华到“长相忆”的高度,回答了为什么写一枝的原因,当然深层的原因还是“刺牵衣”深情的初衷……
最后回到画面,谈点落红的处理。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唯一的一瓣残红,却分外夺目,大有黑白丛中一点红的雅趣。但瞩目处不是单纯的夺睛,而是深化画意的第二主题:但见魏先生在画面的左侧,大字草书题写了龚定庵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对落红没有过多怜悯,而是对“春泥”精神的热情礼赞。
魏启后先生这首题画诗短短20字,内涵丰富,情真意赅,简洁明快,不愧是一首令人称道而又令人难忘的优秀诗篇。当然题画诗,离不开画面相得益张的综合艺术效果,恰到好处的题画诗也是成就这幅精堪称完美画作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