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翔凤翥 珊瑚交柯——浅谈任晓麓先生篆书书法
俞黎华 文
任晓麓先生的文孙任正兄,邀我为任晓麓先生写篇文字。我当即乐而允之。因为我在上个世纪晚期编纂《山东省志
文化志》时,搜集整理过任晓麓先生的相关资料,尽管吉光片羽,但印象颇深。
允诺当初并无细量,如何写好,思来想去,就从任晓麓先生一生高光时刻,获奖作品说开去。
在1979年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中,任晓麓先生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夺魁的作品是:篆书对联,元好问诗句:“百年人物存公论,四海虚名只汗颜。”
任晓麓先生选择这一内容,并用他擅长的金文(篆书的一种)创作,用意颇深。任先生是传统的文化人,传统文化最讲内涵,最讲得体,最讲“诗言志”。
中国书法,昔称书道。书道者,书如其人,天人合一,书法之大道也!又:文学者,人学也。故我论书,必观书者人格文气也。
上联大处着眼,世界观也:历史人民书写,人物自有公论。下联抒发内心,任晓麓先生潜心向学,转益多师,翰墨生涯,力戒虚名,苦心劳形于金石古文字研究创作。此联诚谓任先生内心之写照!
我以为欣赏任晓麓先生书法,须知任先生生活的书法环境与背景。
任晓麓先生(1907——1981)济南人。号晓麓,晚号卷翁。舞勺之年,即从沙崇如、夏金年耆老学习篆书
。及长,就读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
,尝问学古文字学家、金石书法家、篆刻家丁佛言、陆和九诸名家。
任晓麓先生书法四体皆善,尤以篆书成就为高。著有《藤花榭本(说文解字)校勘记》《爵文斋印谱》《晓麓印存》《日间词》《学篆简言》《篆书浅说》《石鼓文概述》《印话》后二种齐鲁书社2013年付梓行世。
民国稷门书坛,陈介褀以降,雅擅篆书金石者蔚然成风。如李佐贤(1807—1876)、王石经(1831——1918)、王懿荣(1846—1990)、胡柏年(1877—1923)、丁佛言(1878—1930)、孟昭鸿(1883—1947)、郑云渠 (1891—1958)、王献唐(1896—1960)、陈君藻(1902—1987)、黄立孙(1904—1976)、 山之南(1906—1998)、彭萍如(1905—1980)、 张叔愚(1908—1998)、王大中(1911—1987)蒋骏斋(1915—2006)、陈寿荣(1916—2003)关天相1917—2009)、陈左黄(1918——2015)、苏白(1926——1983)、王梦凡(1926—2007)、邹振亚(1931—2003) 于太昌(1932—2014)等名家迭出。
其中丁佛言、王献唐、蒋骏斋几位学者型大家,在古文字及金石学领域著述等身,故更上层楼。究其根源,稷门系齐文化发祥之地,亦为儒家文化之乡。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金石好古之风历久不衰。加之丁佛言、王献唐、蒋骏斋诸先生影响巨大,从者日众。洵为近现代金石篆书研习重镇。
我虽与任晓麓先生同在泉城,却未得承教之缘,憾矣!但也有几许缘分所在。除了我在上个世纪
90年代,为编纂《山东省志
文化志》书法篆刻章节时,搜集整理过任先生的相关资料之外,尚有几例过从,藉此道来。
其一、我与王凤老长期生活中,岳丈提及不少他与任晓麓先生交往轶事,从王凤老令尊之时,两家已是世交。王凤老喜欢串门,有段时间经常造访任府。内人尚存随父登门之少年记忆。
其二、我曾请益骏斋夫子山东篆书前辈情况时,先师提到任晓麓先生,并告知任先生乃丁佛言先生高足,篆风一脉相承。
其三、我与任真兄(任正之胞兄)相识,乃先闻其名,后识其人,伊始是从王凤老诣访魏启后先生,在魏府相逢,王凤老告知:任真者,任晓麓先生文孙也。不久1987年10月在山东省振兴中华青年书法篆刻大赛中,任真兄获得书法一等奖,我获硬笔书法一等奖。同赴烟台养马岛,受奖期间,“软硬”交融。相谈甚欢。
事不过三,不复枚举,话转正题。
任晓麓先生获奖篆书对联内容是:元好问诗句,“百年人物存公论,四海虚名只汗颜。”
这是一件大篆作品,法乳西周末期《散盘》春秋时期《猎碣》为多。字法纯正,全然篆书正脉,即西周金文、籀书、秦系文字发展之渊源,王静安先生所谓“西土文字”是也。首先言明此意,表明任先生此联之“雅正”,文字源流正脉,毫无旁骛。
先赏笔法。篆者皆知,作篆多用中锋,传统笔法几近全部。但笔法单一容易乏味。高明之举是提高线条质量,即笔力、质感的表现力,这是真功夫的体现。也是篆书创作技法层面的难点。任晓麓先生的线条苍劲浑厚,而且苍而不燥,厚而不滞。显示了高超的工力技巧。
再观结构。此作字形大抵长方,相同元白先生所倡黄金分割字形之美。然基本并非全部,妙处往往就在不经意之间的不同。上联中的“人”字,在其上下两字中间写得略小,从三个字书法“词组”意义上说,是肉夹馍的结构有对比,有趣味。但从整个上联来说,又很和谐。任先生运用了左右对比的手法,把“论”“汗”处理的上下错落。并利用调整重心的手段,把“存”、“名”分别处理成“存”字重心偏上,字形洒脱;“名”字上大下小,重心下移,字形稳重的鲜明艺术对比。如此匠心,充斥全篇。此与目下篆书鼓吹视觉效果者,审美不可同日而语。
然后欣赏章法。就大章法而言,传统的对联章法相对简单,但也有字距疏密、字体大小之安排。此联章法具有中庸之美,字距相对疏朗,字体大小适中,上下两行苏字行书韵味的落款,也是简洁大方。上联笔误所注,不仅没有瑕疵之虞,反倒形成节奏变化。另外,字体结构其实也是一种小章法。小章法的妙处,前面结构中已有涉猎,不再赘述。
书法的最高境界当在意境!作品优劣往往取决于境界的高下有无。纵观是作,取法高古,用字纯正,笔法精湛,神采焕然。即便今天欣赏起来,仍不失为一件篆书佳作。

最后,谈点由此及彼的认识:学习篆书难在识篆,首先要通过“识篆”第一道,也是比较难过的关卡。作为以篆书为主的书家,应该能精通古文字知识。由学术支撑艺术。如今篆书创作,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同时期,不同类属的古文交织混杂。比如大小篆的简单混用,籀书与六国文字的混用,任意鸟虫书、美术化倾向等等。尽管篆书形体多出,也要出自有节、有据、有理。具有古文字素养的篆书家在这个问题上表现的相当严谨。为后学树立了学标。据任晓麓先生高足潘景年兄,在其恩师大作前言中介绍:“先生每次篆书创作,均先制做小样,从通篇章法,到每个字的具体结构,都要反复推敲。由于篆书普遍存在一字多形现象,同一汉字,不仅不同时期大篆写法不同,即使同一时期,也有多种面貌。小样初稿完成以后,任晓麓先生总是在部分篆字旁边,写上另外的写法,看看究竟哪个写法,对于全篇而言,更为协调,风格更为统一,全局在胸,然后命笔。”
这段话不仅介绍了任先生的创作方法,更是揭示了任先生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精神。


近日与山大古籍所刘晓东所长交谈时,刘先生转述骏斋先师这样一个观点:“金文不仅不能与小篆混用(因为金文字少,当时有些书法作品只好掺上小篆)而且写金文也要注意时代风格,比如东周的文字与西周早期的文字就有不同。”先师扼腕叹息,自己是“写字容易选字难”。“不能只翻《金文编》,看到那个好看就用哪个啊”。先师这种分期分类谨慎用字的理念,充分体现于他的金文书法艺术思想之中。我想学习篆书,首先应该向具有深厚古文字学养的老一辈书法家学习,学习他们高深的篆书造诣、求实的治学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
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