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早期的楷书
俞黎华
文
楷书也称正楷、真书。顾名思义,具有正规、楷模的意义。有人误以为楷书也叫正体,其实在书法范围内的正体,不仅包括了楷书,还包括了像小篆、汉碑等规整的书体。与整体相对应的是破体(行草书、楷行书是也)记得早年曾举办过全国性的正书展览,结果来稿绝大多数都是楷书,就是误解了正书的正确含义。为了防止理解的歧义,现在几乎没人再用正书这个名词了。
楷书是由汉隶演变而来的。楷书与汉隶(东汉碑刻)字形基本一致,最主要的变化是,消除了隶书显著的笔画特征—波磔;出现钩画。并逐渐发展形成一整套特有的用笔方法和楷书线条结体形态。
楷书产生于汉魏之际。东汉时期纯正的楷体尚未发现,东晋之前,楷书皆带隶意。为了区别纯正的隶书,南北朝时将带有隶意的楷书称为今隶,或楷隶。钟繇奠定了楷书基础,至东晋王羲之“变体”,使楷书成为唐朝张怀瓘《书断》中所说:“字皆真正,曰’真书’”。钟王是楷书发展至成熟的杰出代表人物。
楷书在18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是社会实用的主要字体,并且成为学习书法乃至其他书体的基础,故历来受到极大的重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欧颜柳赵”脍炙人口的众多楷书大家和艺术风格。
楷书的初期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东汉晚期。
即楷书的初始阶段。这时的楷法尚不完备,楷式也不纯正,特别是字形带有浓厚隶书遗迹和意味,属于楷书的萌起阶段。
二、魏晋时期。楷书虽然带有某些隶意,但明显减弱。多为小楷,作品具有古雅之美。如钟繇《宣示表》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等,是楷书的发展成熟时期。
早期楷书有一件代表性的作品值得介绍:


《谷朗碑》全称《吴九真太守谷朗碑
。镌于三国吴凤凰元年(272),置湖南省耒阳县。碑主谷朗(218~272),字义先,耒阳人。
累官长沙刘阳令,
九真太守(今越南河内南顺以北地区)
等。凤凰元年四月卒,终年五十有四。嗣孙谷起凤、谷尚志等为之立碑。
是碑乃当今所见最早的楷书初创时期的重要碑刻。碑纵176厘米,横72厘米。字共十八行,满行24字。现存18行,
字径半寸。碑之两侧原有谷氏后裔题名,清初尚存,后渐磨灭。) 用笔与结体的最大特点是,字体介乎楷隶之间,半隶半楷。甚至某些字或偏旁如“阜部”,
“之”、“
朗”等字,完全沿用隶书的笔法字形。
康有为称其古厚,为真楷之极在,其《广艺舟双楫》写道:“我爱古碑,莫如《谷朗》……以其由隶变楷,足考源流也”。清代人主张写楷书应加以隶意,以显高古之气,因此,该碑更被关注
。
被关注的意义在于:其一:用笔圆劲,结体方整,带有浓浓的隶书意味。书风浑朴古雅。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楷书刻石作品。康有为说:“以其有隶变楷,足考源流也。”
其二“半楷半隶”的独特书风,对后世有很大启迪作用,历代对其评价《谷朗碑》书法端劲有致,尚多汉人书风。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其字遒劲,亦有汉分隶法。”因此清代人主张,写楷书应加以隶意,以显高古之气。
莫不是从此碑中得到的启示。
记得多年前我在考察学生对书法史的掌握时,出了一道关于《谷朗碑》的题目,题干是从字体上考察该碑,最大的特点是()()()(),我的初衷,使学生填上半楷半隶即可。但某院4个学生填的全是:半开半闭。最初以为我课堂口齿不清,学生误会,可是一通碑刻的风格,再怎么误解,也不能如此。我检查其他同学的答案,大都正确。我知道这是他们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审题,且资源共享的结果。对此我不客气,这道题我全都把他们毙了。由于《谷朗碑》”变成“谷朗门”,我此事记得很牢,可谓本人教学之花絮,也为本文所谈楷书古今奇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