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杜甫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2018-09-29 13:18:56)
标签:

李邕

济南文史

杂谈

分类: 济南风情

      读杜甫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俞黎华 

 

在解读此诗之前,先了解一些杜甫与李邕的关系。

 

  李邕(678——747)其父李善(?—689)乃《昭明文选》注者,文选学成就超越业师曹宪。李善博览群书,方正清雅。李邕少负才名,能指出其父文字不足。入仕以直节见重朝野,为邪佞小人所切齿。喜交名士,有信陵君、贾谊之美。擅属文,精书法,唐太宗之后行书书碑第一人。其书雄秀兼之,有右军再生之誉。也能镌刻,相传《岳麓寺碑》等为其所镌。

 

杜甫(712770)小李邕34岁,两人却是忘年之交。他们的交情,最初源于李邕对杜甫祖父杜审言(约645708)诗的崇拜,随父居汴、郑间讲授文选时,邕经常到杜甫家里请益,杜甫爱交游,自称“少小脱略,结交老苍。”十分仰慕李邕文高气方直的禀赋;同时也如同杜甫《奉赠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云:“李邕求识面,王翰卜为邻”。李邕也钦慕杜甫的文采,而有意去见识杜甫。两人可谓惺惺相惜。

 

天宝三年(744)夏秋之际,杜甫与李白结伴作齐鲁之游,两人在曲阜停留数日后,与在开封结识的高适一同去拜访李邕。李邕设家宴招待来访的诗人们。可见他们在李邕学识与人品魅力感召下的少长咸集,亲密无间的友谊。

读杜甫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杜甫像          蒋兆和作

 

 这一年,杜甫和李邕还一起同登历下古城员外李之芳所建新亭李邕写了 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所建新亭

         吾宗固神秀,体物写谋长。形制开古迹,层冰延乐方。 
         太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高兴泊烦促,永怀清典常。 
         含弘知四大,出入见三光。负郭喜粳稻,安时歌吉祥。

 

     当时杜甫也唱和,写了《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 。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 遗堞感至今 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 ,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   得兼梁甫吟

 

翌年,天宝四年(745)夏天,杜甫到临邑看望时任主簿的弟弟杜颖,途经济南,顺便看望早年好友,时任齐州司马的李之芳。李之芳的祖辈、67岁的北海太守李邕闻讯,也专程从益都赶到济南,设宴招待。(也有一说,李北海时在济南)在雅集酒宴中,杜甫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据说这是第一首描述大明湖景物的诗。诗曰: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这首诗今天的读者或者看来用典颇多,其实这正是古诗的特点。犹厨师不涉麻辣,川菜难为也。在此试作解读:

 

第一对句,东藩,唐朝京城在西之长安,太守犹古时藩伯,故北海称东藩;汉时太守乘车朱轮皂盖,(乘车标准今也有之,如省级奥迪,军级红旗b70)故皂盖、东藩代指李邕。北渚,当为历下亭北面的小洲,凌,临也。此亭靠近泺水流注小清河的济水 。该句写实,描述当时所在位置环境。

 

第二对句,乃传诵千古之名句。海右,因古正向为南,大海在左 ,故陆地在右。此亭初期也称古历亭,据《水经注》记载:北魏时此亭当时在大明湖西岸大明寺的浄池之上,古称“客亭”;《齐乘》云:浄池“今名五龙潭”。

 

此亭唐称历下亭。唐末,大明湖水逐渐萎缩,此亭亦废。后代多有修葺,如宋元时期,历下亭移建于大明湖南岸的历山台下,面山依湖,时为‘历下秋风’胜景。明洪武初年,修建贡院时,历山台与历下亭皆被拆除。直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才在大明湖中宋朝修建的“环波亭”小岛旧址上重建,当时名曰“古历亭”。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游览大明湖,题写了“历下亭”匾额,恢复了早期的名字。

 

名士,多指饱学诗文声望显赫,没有做官的名人。当时参加宴席杜甫所言的“时邑人蹇处士等在座”者既是。

 

第三对句,云山,指城南青山白云。当年济南的环境绝对少有污染,我小的时候站在西门桥,可以看见佛慧山大雄宝殿的佛龛(俗称大佛头)。假设现在没有高楼遮掩,用望远镜,也看不清楚。

玉佩仍当歌,文人雅集,自当少不了小红樊素诸女伎助兴,何况官员二李长幼宴请?自古至今,美酒、美色、美景、美辰联袂具臻,好心情之源也。

 

第四对句,叙说历下亭四周种植绿竹。尽管是夏日,仍不受溽热侵扰。在济南凡山清水秀之灵域佳地,修竹大都生长茂盛,如山间的灵岩寺内、四门塔涌泉之畔、莫不如此。反之则翠竹难植,或生而不盛。下句看到了竹子,自然想到了水。这里指历水(“历水出历祠下”《三坟记》)和泺水的汇波涌动。以景状情,表示心情清新、逸情湍激。

 

第五对句,是写心情感受。蕴真,指蕴含真正的乐趣。什么是蕴真?谢灵运云: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江淹说得更明白:悠悠蕴真趣。实际上杜甫也在表白,高兴遇到了真趣的事,天色将晚又怎么样呢?这里的真趣,就是美酒、美色、美景、美辰联袂打造美好的环境和心情。在此也可引申理解为:一生追求真趣的人,即便到桑榆之年,也一定是春满花开的心境。可以说,此对是继“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外,本诗又一名句。

 

第六对句,贵贱,尊称和自谦,分别指李北海和杜甫自己; 表示双方都在为物所役,杜甫为没有太多时间过从,深感无奈与难过。 其实更令人痛感生死无常的是,在他们相见后不足两年的天宝六年(747)正月,李邕遭受“贪赃”之诬陷,正好被对他恨之入骨的奸相李林甫所用,将李邕投入大牢,并在青州任上“就郡决杀”。杜甫得知邕负谤而死,遂作《八哀诗·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底。
                                   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
                                   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
                                    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
                                   名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

 

李白闻讯,在长达300字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感》中发出:“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的喟叹。

 

余行文于此,联想李邕与约晚30多年的另一位大书法家颜真卿(709785)惨遭逆贼缢杀,可谓中国书法史上唐朝两位最杰出的书法家最惨烈的抱恨冤死。不禁思之念之,喟然长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经
后一篇:西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