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邹城孟庙参观记

标签:
邹城三孟杂谈 |
分类: 旅游行记 |
江山留胜迹
——邹城孟庙参观记
俞黎华
众所周知,邹城市是“邹鲁圣地,孟子之乡”,是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家乡。考察的重点是孟庙。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为了北朝摩崖刻经国际书学讨论会,专程考察邹县四山摩崖刻石时,我第一次来到孟府(当时文管所的职工大都住在孟府里面),拜访孟府文管所的王轩主任。 当时孟庙正在维修,未缘参拜亚圣,一直耿耿于怀。这次来也是了我夙愿。
孟庙始建,有孔子45代孙孔道辅所为之说;另外《三迁志》记载:北宋景佑4年(1037)始建于孟子墓旁,因屡遭水侵,改建于现址 。北宋宣和三年(1121)正式兴建。历经后代不断修葺, 现在孟庙占地66亩。已经成为山东省现存历史久远、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国内少有的北宋至清朝古建筑群。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明朝孟子的后裔长子,被袭封邹县主薄、翰林院五经博士以来,直到民国时期的“奉祭官”,虽然官位不大,但连续三个朝代的世袭,也不多见。 孟庙则成为迎接朝廷大驾圣旨、祭祀亚圣、管护家庙府邸的地方。

进入棂星门(山东巡抚丁宝桢所题)之后,其实只是步入孟庙的外围,真正进入孟庙是进入“亚圣坊”开始,因为立在东边的明万历九年的“邹国亚圣公庙”石碑表明,这里才是孟庙的登堂入室之处。
御碑亭内《康熙御制孟子庙碑》是整个孟庙最大的石碑,也是唯一躲过秦火毁坏,保存完好的大碑。是碑雕刻精美,碑额上的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的图案,碑座赑屃的生动造型,可圈可点。每逢正月十六日孟庙庙会,众人拥到碑前,手摸赑屃首尾,相传可以祛病延年。乾隆御碑中评论孟子“功在天地”,可谓对孟子登峰造极的评价。从“御赐”中可以感到孟庙威严的“浩然之气”,和“继往圣,开来学”的使命担当。






官箴在言之仁爱时云:“古者与民饥溺,犹己饥溺。心诚求之,若保赤子。” 对民众的疾苦,将心比心,视为己出,像保护婴儿那样珍爱。言之廉洁,官箴云:“惟士之廉,犹女之洁。苟一毫之污染,为终身之玷矣”。要求洁身自好,望之凛然,作美君子,爱惜自己的羽毛。言之勤政,官箴云:“尔服之华,尔馔之丰,凡缕丝与颗粟,皆民力乎尔供,居焉而旷厥官,食焉而怠其事,稍有人心,胡不自愧!”扪心发问,令人发指。


专门接待陪同我们的“三孟”管委会孙主任,将我请到接待室,要求为孟庙题字。我说这岂不是要我在龙王爷前卖娃哈哈矿泉水吗,我有什么资格为孟庙题字?最终推辞不过,俞氏乎写了“积健为雄”四个字,表示对管委会的工作,给予肯定并相信未来会更好。
在孟庙除了接受儒家文化的一次洗礼之外,还有另外的一番感受。那就是孟庙的庙宇、刻石、大树特多。 孟庙是由5进院落60多间庙宇、350余块石刻、430株古树组成的。


孟庙的大树很有特点,一是古老,很多都是北宋时期,具有900余年历史,甚至还有唐朝的。老话说千年的树百年的人,不多见,故而稀罕。二是这些树木众多,庙内的树木,
多为古老的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点缀其间,老树新花,赏心悦目。三是这些古树,冬夏长青,翳天蔽日,形状别致,
姿态万千。

在孟庙古树奇观中,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 知言门外,植有45株柏桧, 最南端的一株即是世所罕见的“柏抱槐”。 有人把“柏抱槐”形容为“夫妻树” 树干周径4.6米,高13.8米,树冠直径12.3米。3人才能搂抱过来。从根部起,在树干中心突生出一株巨槐 两树身干合为一体,上面枝叶交错,青葱茂密。据 专家考证,这株古柏抱槐栽植于元代, 是国内罕有的双树寄生的奇特景观。
在孟庙斋戒门内,致严堂前东西两侧,左雌右雄两株植于元代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 右侧银杏树下,有1株枝干粗壮的百年古紫藤萝,旋转曲折地缠绕着银杏树干,一直伸展到树顶,宛如虬龙百折,逶迤起伏, 每年春天,藤花盛开,如串串紫玉,别有情趣。


这次因为时间太少,大家希望有机会看的再仔细一点,深入地考察调研,相信那样收获会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