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新安“千唐志斋”

标签:
千唐志斋新安县张伯英金石寿蛰庐 |
分类: 旅游行记 |
千唐志斋,顾名思义就是安放布置有上千块唐朝墓志铭的处所。墓志铭何物?是西汉以降至民国所兴,存放在墓里,刻有死者世袭爵里、平生经历、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等犹如“行状”,类似当今生平简历的刻石。墓志之风唐时尤盛。我曾对墓志铭的作用,产生过遐想,这东西大概是为盗墓者所立,为他们的不法劳作成果给予明确的告知。当然这是戏谈。回到主题:洛阳新安县铁门镇有一位姓张名钫号伯英字友石的名士,张名士何为?——这位张钫 是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起义将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1966年卒于北京,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究其一生,张钫在戎马生涯中,自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由他收藏的唐墓志铭,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强,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这应该是他青史留名的最大贡献。


1933年前后,张钫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除于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外,历经变乱,散失不少。据1935年上海西冷印社发行的《千唐志斋藏石目录》载,共计1578件。
张钫将1419块刻石镶嵌壁间。其中唐朝的墓志1191块(当时他与于右任有个约定,将在邙山一带发现的墓志,北魏者归于右任,唐朝的归张钫。)还有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刘墉、邵瑛、邓板桥、陈鸿寿的书画刻石作品。长期以来“蛰庐”作为私家园子,也就名副其实的蛰在这里,书画圈外,少有人知。可惜了这座实际上是研究有唐三百年武功文治历史,被人喻为“石头唐书”,以及研究唐朝书法的应有作用。

4月21日,我等专程来此。

大门售票处,被领票处所替代,凭任何有效证件都可以进园参观。唯一的限制就是人员超过500人后,停止发票。所以享受到了博物馆,不,应该说是纳税人应该享受的礼遇。颠覆了参观凭票,钞票换票的千篇一律,故进门就给一个惊喜。换个思维角度:你大老远的来了,就为看这个,此处独此一家,不收下你的门票钱,岂能让人心安(新安),须知这是在铁门镇,不留下买路钱,休想进得铁门……再说千唐志斋是4A级景点,国家2级博物馆,全国唯一1家墓志博物馆,就凭这421,花个40、20元也说得过去。听说过去就是收门票来着,所以再为千唐志斋点赞!






在这里,很难潜心也不可能细读那些讲述着开国功臣屈突通的辉煌业绩、女皇武则天等皇帝的文韬武略 、宰相李德裕的宦海沉浮,大唐安史之乱的苦难民生,酷吏周兴的惨无人道,女道士马凌虚的红颜薄命,众宫女鲜为人知的悲苦人生等等浩如烟海的大唐秘史历史故事, 而只能是走马观花式浏览,聊发思古之幽情。也来不及回想诗圣杜甫就在这里,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等诸多在新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历史桥段,只能感受斯处古今交织的文化气息和千唐志斋特有的历史氛围而已。

在靠墙树立着众多今人书法的刻石里,于墙隅一角,我蓦然发现将女皇武则天创造的20个字刻在碑上,并且有所说明。比如:将千千万万组合为年字,一生上下组合为人字,山水土上中下罗列为地字、方框内+八方为国字等等,无奇不有。除了一个她的名字曌字保留下来,其他的字都成了笑谈。联想到大周时期的墓志中凡带有武则天造字处,被无数游人指点的光滑油亮,倒也成为一种旅游文化景观。
游罢千唐志斋,走出园子时回首,又一次看到书房“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张钫名句。更深切感到,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匆匆过客,看似纤弱的花卉,才堪做主人。其实花卉是有区别的,花为草科,卉为木属,所以花,即为花草树木之代称。草虽一岁一枯荣,但春风吹又生;而木科的那些汉唐古木,至今根深叶茂。又想到千年的墓志重回人间,并且作为展品,接受五湖四海文人墨客的垂青瞩目而油生感叹!故私将与古木同寿金石中的石字,取代花字,将 “花为主人”,易为“石为主人”。亦合张名士友石之字,却是极好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