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新安“千唐志斋”

(2016-05-09 09:04:10)
标签:

千唐志斋

新安县

张伯英

金石寿

蛰庐

分类: 旅游行记

      访新安“千唐志斋”

     俞黎华

 

千唐志斋,顾名思义就是安放布置有上千块唐朝墓志铭的处所。墓志铭何物?是西汉以降至民国所兴,存放在墓里,刻有死者世袭爵里、平生经历、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等犹如“行状”,类似当今生平简历的刻石。墓志之风唐时尤盛。我曾对墓志铭的作用,产生过遐想,这东西大概是为盗墓者所立,为他们的不法劳作成果给予明确的告知。当然这是戏谈。回到主题:洛阳新安县铁门镇有一位姓张名钫号伯英字友石的名士,张名士何为?——这位张钫 是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起义将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1966年卒于北京,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究其一生,张钫在戎马生涯中,自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由他收藏的唐墓志铭,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强,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这应该是他青史留名的最大贡献。

访新安“千唐志斋”               由吴昌硕篆额,章太炎撰文、康有为书丹,为张钫父亲张子温共同完成的墓志铭

访新安“千唐志斋”
                                                       董其昌的行草书

 

1933年前后,张钫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除于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外,历经变乱,散失不少。据1935年上海西冷印社发行的《千唐志斋藏石目录》载,共计1578件。

 

访新安“千唐志斋”                                                                          清人邵瑛的书法并不多见


张钫将1419块刻石镶嵌壁间。其中唐朝的墓志1191块(当时他与于右任有个约定,将在邙山一带发现的墓志,北魏者归于右任,唐朝的归张钫。)还有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刘墉、邵瑛、邓板桥、陈鸿寿的书画刻石作品。长期以来“蛰庐”作为私家园子,也就名副其实的蛰在这里,书画圈外,少有人知。可惜了这座实际上是研究有唐三百年武功文治历史,被人喻为“石头唐书”,以及研究唐朝书法的应有作用。

 

访新安“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大门,启功题写匾额,为其生色不少

421日,我等专程来此。  新安县在洛阳西南35公里,属于九朝古都洛阳城畿之地。人口 49万,在动辄县的人口近百万的河南省来说,不属于大县。但一踏上新安境内,看到车水马龙的矿车来回穿梭,迹象告知 ,这里可是矿藏丰富盛产煤、铝、硫磺、石英(被誉为新安新四宝)的工业县。千唐志斋坐落在新安县铁门镇。来到园中,首先看到启功题写的千唐志斋斋名,在我看来,启功留在全国各地的字迹不少,但真正悬挂在景点正中“点题之作”还不多见,这四个字写得神完气足,似有“气功相助”,实乃启功精品。我为启老点赞!

 

访新安“千唐志斋”                                                                  不知何故,铁门被穿

大门售票处,被领票处所替代,凭任何有效证件都可以进园参观。唯一的限制就是人员超过500人后,停止发票。所以享受到了博物馆,不,应该说是纳税人应该享受的礼遇。颠覆了参观凭票,钞票换票的千篇一律,故进门就给一个惊喜。换个思维角度:你大老远的来了,就为看这个,此处独此一家,不收下你的门票钱,岂能让人心安(新安),须知这是在铁门镇,不留下买路钱,休想进得铁门……再说千唐志斋是4A级景点,国家2级博物馆,全国唯一1家墓志博物馆,就凭这421,花个4020元也说得过去。听说过去就是收门票来着,所以再为千唐志斋点赞!

访新安“千唐志斋”

访新安“千唐志斋”                                                            书房还是花房?

访新安“千唐志斋”                                                                  花草落尽,方识书房真面目

 进门首当其冲看到的是千唐志斋的主体建筑,也是张钫石头所建一个别样的书房,书房外墙四壁不靠,独处园中,全被青青的枝叶所掩,正前方高处两侧镌有“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张钫名句。中间楹联为康有为所书: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这是1923年,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并为张钫题书 蛰庐 及楹联。 撰联把张钫比为当年在函谷关请老子写道德经的关令尹喜,和汉代射虎将军李广,言喻张钫辛亥革命有功,但受到不平等待遇,希望东山再起,再创功绩。

 

访新安“千唐志斋”                          1980年,将张钫墓地迁回家乡新安,与其父母安葬在故宅,可谓心安。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千唐志斋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在张钫隐居铁门,营造园林广及百亩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了近一倍面积,并将张钫先生之墓,也从北京移葬于此。园内新建了亭台楼榭,荷花池,花圃甬路诸景观建设。尤其是近年将小浪底库区的北魏石窟造像,整体搬迁到园中,新建“北魏石窟”展出。令人感到古人能工巧匠与当今科技水平的联袂合作,使这段历史载体万古流传成为现实。

 

访新安“千唐志斋”
访新安“千唐志斋”

     面对千余块刻石, 与我原本想象千唐志斋应该处在静谧典雅环境的初念,还容易令人联想老子当年骑青牛出此地函谷关的清幽,却被眼前近在咫尺的陇海线奔忙列车的鸣笛和奔腾声所打破。想到沉睡千年的墓志,重新来到人间,又被终日不绝的轰鸣所笼罩,这不啻不说是历史脉搏律动巨大的反差。

 

在这里,很难潜心也不可能细读那些讲述着开国功臣屈突通的辉煌业绩、女皇武则天等皇帝的文韬武略 、宰相李德裕的宦海沉浮,大唐安史之乱的苦难民生,酷吏周兴的惨无人道,女道士马凌虚的红颜薄命,众宫女鲜为人知的悲苦人生等等浩如烟海的大唐秘史历史故事, 而只能是走马观花式浏览,聊发思古之幽情。也来不及回想诗圣杜甫就在这里,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等诸多在新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历史桥段,只能感受斯处古今交织的文化气息和千唐志斋特有的历史氛围而已。

访新安“千唐志斋”                                                      看看吧,女皇的造字意趣如何评说?

 

在靠墙树立着众多今人书法的刻石里,于墙隅一角,我蓦然发现将女皇武则天创造的20个字刻在碑上,并且有所说明。比如:将千千万万组合为年字,一生上下组合为人字,山水土上中下罗列为地字、方框内+八方为国字等等,无奇不有。除了一个她的名字曌字保留下来,其他的字都成了笑谈。联想到大周时期的墓志中凡带有武则天造字处,被无数游人指点的光滑油亮,倒也成为一种旅游文化景观。

 

游罢千唐志斋,走出园子时回首,又一次看到书房“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张钫名句。更深切感到,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匆匆过客,看似纤弱的花卉,才堪做主人。其实花卉是有区别的,花为草科,卉为木属,所以花,即为花草树木之代称。草虽一岁一枯荣,但春风吹又生;而木科的那些汉唐古木,至今根深叶茂。又想到千年的墓志重回人间,并且作为展品,接受五湖四海文人墨客的垂青瞩目而油生感叹!故私将与古木同寿金石中的石字,取代花字,将 “花为主人”,易为“石为主人”。亦合张名士友石之字,却是极好不过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