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草心
俞黎华
文
近三个月,我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某些文章曾提前在我的博客中刊登)全是回忆老书画艺术家的内容。有的朋友对我近年常写这类文字,戏称我是回忆老先生写作的专业户,这实在算不上。我只是将与老先生们交往过程中,难于忘却的往事记录下来,以飨读者对他们艺术人生的关注和向往,如果达到我的这一心愿,并增进读者对这些老艺术家的了解,我的这些心血和文字,就有了价值。

《联合日报》2015年11月27日“艺苑专版”发表了我写的《永远的怀念——纪念工笔画艺术家王凤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今年11月是王先生诞辰100周年。举贤不避亲,实话说,王先生无愧是传统工笔仕女画当代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谢世,无论对于他的人生还是这一绘画艺术领域而言,都画上了句号。我在文章最后写道:王老当年京华美术学院的同学潘洁兹先生,在为《中国名画家精品集——王凤年》的序言中深情写道:“小珊(王老字小珊)和我,共同在工笔画艺苑里辛勤劳作了一生,如今已届耄耋之年,我们为继承发展工笔画艺术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扪心无愧”。在王凤年先生一百年诞辰之际,笔者就用潘先生这番令人心动不已的话,以此告慰王老这位为继承发展传统工笔画艺术,付出了毕生心血的老艺术家在天之灵:人们和社会,永远不会忘记您!
有趣的是同版还发表了张贤《线之韵——记画家梁文博》的文章。我的朋友文博教授,在我眼中,他是一位擅长表现现代劳动女性,具有深厚传统工笔画功力和艺术修养全面颇有影响的人物画家。这从他绘画作品的“线之韵”,和他的书法修养中,就可以得到充分证明。将两代工笔画家的绘画艺术一并介绍给读者,不知是编者的匠心独运的编排,还是如同孔夫子所云“德不孤,必有邻”的巧合,不管如何都是极有意趣的。



由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的《维岳嵩高—蒋维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收录了我撰写了《难忘师恩——再忆和蒋维崧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一文。文章记录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蒋先生多年对(绝大多数是对我个人而言)关于书法篆刻方面的谈话。这些吉光片羽,可以有助于大家了解蒋先生文艺思想, 我觉得这是对蒋先生研究基础性的工作,很有必要。另外在给大家提供资料的同时,也借机表达我这个老学生对恩师的缅怀之情。这篇长达两万多字的文章,承蒙会议不弃和支持,将这篇我近年来写的最长的文章,作为重点文章收录到《文集》中。在蒋维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文章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徐超教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评价。据省书协靳永秘书长介绍《文集》因为经费的原因,只印了1000册,所以希望通过我获得此书的朋友,在下就无能为力了,只能在此如实禀告原委,希望理解。


《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志》2015年总第54期,组织了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100周年的主题研讨,《学志》特邀我为此写点文字。当时我正在国外,责编叶庆兵同学多方联系,故将旧文《深切怀念蒋维崧先生》供他们选用。《学志》为此加了编者按和文章作者介绍,在此感谢他们!他们在编辑工作中所呈现的严谨规范的学风,也给我留下良好的印象。

《山东商报》2015年10月26日“风雅艺术专刊”第一版,发表了我撰写的《志于道而游于艺——回忆书法篆刻艺术家邹振亚先生》在我的记忆中,邹先生生前我从没见过介绍他的专文。他总是对大家说,要多多宣传老先生,而把自己雪藏起来,尽管宣传自己对他来说这很方便。这篇整版的文章,聊当对一生低调的邹先生一点迟到的宣传介绍。大概编辑限于版面的原因,文章的最后一段,可惜被压缩的语焉不详。认真阅读的读者,请到我的博客“人物百态”类,2013年4月12日的博文,费神阅读原文吧!

《济南史志文萃》是由济南史志办公室主办的双月刊,今年9月该刊将创刊三年来,发表的部分文章结集出版。我所撰写的《我记忆中的黑伯龙先生》收录其中。作为该刊的忠实读作者,也向刊物特别是责任编辑董殿勋先生表达我的深切谢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