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黎华
黎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750
  • 关注人气:3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至民国时期篆书(二)

(2014-01-24 13:14:38)
标签:

清朝篆书

邓石如

吴大澂

杨沂孙

吴昌硕

分类: 书法研究

         清至民国时期篆书(二)

                               —— 篆书家叠出

            俞黎华 

 

清篆书早期的代表人物有:王澍、洪亮吉、孙星衍、桂馥、钱坫等,他们大都沿习李阳冰小篆的路数,技法与学养都不算差,但他们仅停留在“书”的地步,距“艺”乃至“道”则相差较远,像王澍也有用丝帛裹起来代笔作篆的“法明创造”,失于板滞,缺少生气。其中以钱坫篆书成就较大,其晚年病腕改用左手作篆,化聚为散,避正就奇,反倒有雅逸之风。

 

最能代表清篆书成就的当为邓石如,以及其后期的篆书家。前者用羊毫丰墨,笔意的流露,使得篆书英气之逼秦汉;后者他们打破了小篆单一的写法,而参以籀书金文,并赋于笔墨艺术情趣,使篆书从小篆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重要的代表人物有: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为避嘉庆帝之讳以字行,后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终身布衣。他以一生之精力,精研遍临大量金石碑版,广采博取,融汇贯通,被誉为清朝四体第一。清包世臣《艺舟双揖》说,他苦学篆书“每日日未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五年篆书成”。他写篆用羊毫笔,用笔时露笔锋,生动痛快,笔畅墨酣;其结体吸收了汉碑额的艺术营养,笔形微方,茂密厚重,气势磅礴。作品有《梅园记》篆书屏等,其篆书对后人影响殊大。

 

吴熙载(17991870)为避同治帝载淳之讳,以字行,又字让之。他善作各体,尤精篆刻,乃邓石如弟子包世臣的学生,邓派艺术最好的传人。其篆书取法《天发神谶碑》雄浑不乏秀丽。他的学养比邓石如要高,故篆书较“师爷”更富雅气。

 

杨沂孙(19121881)字子咏 ,号永春,晚号濠叟。工篆隶书,尤以篆书名满天下。篆书初习《石鼓》。后参以金文笔意,“于大小二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用笔娴熟精到,结体遒美风格多样。后人谓其篆书超越明元宋三代,直接二李。他对后来的吴大徵、吴昌硕都产生很大影响。他曾这样评价其篆书“吾书篆籀颉颃邓氏(石如),得意处或过之”。并不为过。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后易撝叔,号无闷,悲厂。艺术造诣全面,书画篆刻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篆书师承邓石如,用笔多露锋或用悬针法,转折方圆并施,线条流美并有粗细变化,结体姿态百出。从其强化使转和方笔的运用来看,也曾受到汉碑额的侵淫,但篆书高古凝重的气息方面较为欠缺,远逊乃师。

 清至民国时期篆书(二)

    吴大澂(1835_1902)初名大淳,字清卿、晚号愙斋。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平时他与潘祖荫、陈介祺等同道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对方也以篆书回复,互相鑑查错字多少,成为文坛佳话。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金文相结合,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 吴大澂隶书取法汉碑,他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70岁之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其篆书学《石鼓文》,一生尤爱临写,并有所创新发展。用笔苍辣倔强,以涩取胜;形体右倾,矫健开张。他也学习邓石如、杨沂孙,用羊毫作篆,并注重生宣的洇化墨色效果,丰富了篆书的艺术韵味。吴昌硕诗书画印都具有极高的造诣。由于其天资既高,所以正如沙孟海所说,他写“篆书不主故常,随时有新意出来”。作品有《临石鼓文》多种。

清至民国时期篆书(二)

 

齐白石(1864--1957) 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白石。 他的篆书取法《天发神谶碑》《三公山》汉碑额等不被视为篆书经典的作品,他气势雄健,笔墨苍辣,字形宽阔,字象生动,形成了与他的诗、画、印异曲同工之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