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全碑》中“于”和“於””写法之我见

(2013-09-04 21:03:06)
标签:

于和於

曹全碑

通假

书法研究

俞黎华

分类: 书法研究

    《曹全碑》“于”和“於””写法之我见

           俞黎华 

 

近来友人问我关于《曹全碑》中“于和於”的写法问题。谈一点我的认识,仅供参考。

 

首先指出:“于”字产生在先,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许多,如:“贞方告于东西”(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於”字出现在后,但在西周早期《沈子簋》铭文出现之后大量涌现。所以这两个字并非所谓的繁简字关系。

 

先秦之前一般用“于”,这在《尚书》《诗经》看得很清楚。而《论语》中,以前原有的都保留了“于”,后来的则多用“於”。《左传》则 “于”和“於”混用。(介于地名用于,其他都用於) 《孟子》则一般用:“於”。从蒋维崧先生经常书录的金文书法:“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语出论语 述而)来看,蒋师用西周金文书写时用“于”,用战国文字书写时则用於,他是学者型的书家,用字讲究前后精确,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个问题。

 

许慎《说文》释“于”:“于,於也,象气之舒亏。”可见 “于”和“於”是转注的关系。 “於”段玉裁认为是乌古字。亦发YU 音,本意当为感叹词。当今电视中的语言类表演节目中,就增加了一些乌——音的感叹声效。

 

通检《曹全碑》中,使用“于 於”共有五处:1、“子孙迁于雍州之郊”。2、“于时圣主谘诹 ,群僚咸曰……” 3、“贤孝之性,根生於心。” 4、“惠政之流,甚於置邮。” 5、“害退於成亥之间,兴造城郭。”

 

“于”和“於”的互通,集中表现在介词上,先秦之后就成为通假互用关系 。多用于引进的动作、行为的时间、地方等。具体说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在”。如“凤皇鸣矣,于彼高冈。”(诗经 大雅)以及像《曹全碑》中的“贤孝之性,根生於心”,“害退於成亥之间, 兴造城郭”。 相当于“到”。如:“声闻于天”。 (诗经 小雅)以及像《曹全碑》中的“子孙迁于雍州之郊”。 相当于“以、对”。如:“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尚书 盘庚上)以及像《曹全碑》中的“于时圣主谘诹 ,群僚咸曰……”

 

以上例举,其中1235例都是介词,“于”和“於” 可以互用。唯4、“惠政之流,甚於置邮”中的於,是超过的意思,不属于介词,一般应用“于”。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曹全碑》此为破例。也足以证明《曹全碑》产生的东汉时期,“于”和“於”早就广为通用了。

 

我认为对于书丹者的随手所为而出现的“于”和“於”通假现象,正是笔随时代的必然反映。了解以上所谈就可以了,如果再深究为什么,则可属于“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古之语境再现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吃饭
后一篇:闲说竹与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