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认识的俞黎华教授

(2012-08-28 21:08:29)
标签:

书法

《秦篆散论》

藏书纪事诗

俞黎华

分类: 人生鸿痕

下面的文字是常清写的  兴是清川东流水 终归大海作波涛_____我所认识的俞黎华教 》中的两节,现在发在下面,以补我外出期间无法写博的空白。博主白        

 

                       传道授业解惑   不负为人师表

 

俞教授在山东大学教书也已经近二十年了,这些年选修过他的(书法基础》、《书法艺术欣赏》《隶书》《行书赏习》等课程的山大学子不下万人。而且所有这些学生的名单,他全部保存完好。真个是见闻过万人大学,极少听过教过超万名学生的教授。

 

同学们向他请教问题,全都认真解答,教授真是践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兢兢业业的态度体现在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俞教授讲话有趣,善于把抽象复杂抽茧剥丝,讲得简单易懂, 广受学生赞赏。他曾经在讲课时,连窗外都站满了来听课的学生,火爆的场面更是极大增添了教授的热情。虽然现在山大开设了几百门的选修课,他的课依然是学生们的热选课程。笔者也采访过部分同学,他们纷纷表示,能将课讲到这么通俗幽默又让人有所获益的,真是凤毛麟角了。

 

俞教授在教学上奉行“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原则,对后辈学人,都是积极提携,遇到可造之才,总是不吝口舌,希望他们走正路,打基础,不要误入歧途。当有的学生问他学习书法有没有觉诀窍捷径,他总是回答,不走弯路就是捷径。即使是一次小型讲座,教授也一定是提前想好要谈的话题,列出大致提纲,时间紧迫的时候难免加班加点,可先生都坚持这样做,“学生们来听课,要让他们有收获,不能浪费了这两个钟头的时间”,教授这样解释。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俞教授在他所从事多年的图书馆学、古籍整理以及书法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但是总结之后不难发现,教授在他研究的方向和撰文的内容大多是在一些相对冷僻和薄弱环节,鲜有前人总结或研究的方面,坚持质量第一,不做无用功和重复劳动。

 

比如,他撰写的《评藏书研究的拓荒之作——<藏书纪事诗>》主要鉴于在我国历史久远的藏书事业中,未曾有人开发藏书家史料的整理,直到清末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问世,才弥补了这一空白,而对叶昌炽藏书活动以及《藏书纪事诗》的研究与评价 就尤为重要,俞文涵盖了《藏书纪事诗》需要讨论的重要内容,发表了独到的学术见解,成为研究《藏书纪事诗》这部藏书研究拓荒之作的重要文献。

 

另外,俞教授的又一代表性论文《浅论米芾的书法艺术》发表在米芾研究热潮之前的80年代中期,最早发表在《山大书艺》第一期上。当时书坛理论界极少从理论上关注米书的研究,俞教授就已经能够从北宋行书尚意背景的社会横线,和“二王”帖学由东晋发展下来的纵线,将米芾锁定在这个交叉点上,对其学书历程,经验、特点、书论、流风影响,进行了细致梳理和令人信服的探讨。成为当时早期全面研究米芾书法艺术的力作。随后这篇论文在其他报刊转载发表。

 

在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性论文中,尤以发表在《书法研究》1997年第五期上,研究北朝摩崖刻石的《石颂初探》为最,文中不仅完整整理释读了邹城铁山摩崖石刻《石颂》原文的内容,还对刻石的历史背景,书写年代、甚至书写方法都提出了自己观点并陈述了丰富的证据。要知道,解读晦涩艰深的佛教文典,而且千年的文字已然残缺不经,更不消说因为风雨的磨泐剥蚀,造成阅读的极大障碍,这篇考证性文章内容翔实,论据严谨,是对《石颂》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研究成果。所以这篇论文发表之后,也获得了多方好评和赞誉。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一致肯定,连东京大学书法学教授相川政行先生也多次专程来到山东大学向俞教授请教。 纵观俞教授的这些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他宽博的知识结构和坚实的国学功底基础上的。

  

   《秦篆散论》 1991 俞教授参加国际中国秦刻石书学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这篇文献将秦篆的书风放置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社会进行书法美学的评述,而且对秦刻石中注明《泰山刻石》与《琅琊台刻石》进行比较,提出二石非李斯一人所书;后者书艺明显优于前者的学术见解。这篇论文在会议上就得到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徐无闻先生的肯定与赞赏。稍后做为1991年度重要的书学研究成果,以《秦篆成因与美感》为题,发表在《书法博览1991'》书学重要刊物上。

   

    在俞教授的著述中还有一件是不能不提及的,就是山东省自八十年代伊始,开始参与编纂山东省省志 的工作。其中的文化志一巻,书法篆刻篇的内容,由于许多原因而搁浅。1990年初,编志工作进入紧张阶段,书法篆刻的编写工作还没有头绪,此时省文化厅要求由省书协负责抓起来 。当是省书协驻会副主席邹振亚先生亲自找到俞先生,力邀俞先生担纲此事。并一再说明任务重时间紧,责任心大,专业性强,非你莫属。先生坚辞不果,是因为看到邹先生实在是没有其他办法了,于是从2.月初正式开始“山东文化志艺术志”编写任务。 从制定编纂书法篆刻内容的体例、提纲,到搜集资料,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搜集整理了从1864年到1990 年山东书法篆刻的资料十多万字。其中包括俞先生多次的走访老一辈书法家和知情人。(幸亏先生素日也有所积累)在此基础上,至19907月编写出《山东省志文化志  书法篆刻篇》一万五千字的送审稿。非常感人的是:这样一个重大的文化建设项目的子项目,是俞先生在照常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而且没有拿过任何科研经费的情况下完成的。 其后又根据全书的整个要求做了多次的修订,直到1995 年《山东省志文化志》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俞先生个人所承担撰写书法篆刻部分。因编撰工作优秀,1995年获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工作者”荣誉。而如此耗尽先生心力的工作,也仅仅是一项“优秀工作者”荣誉而已。笔者曾向先生表示不公,他淡定答说,“既然认了,就得干好。我实际是给邹振亚先生帮个燃眉之忙,因为我是从事文献专业的人,非常清楚这是个什么活,那时候,找个合适的人还真不容易!待遇报酬还真没想。事后想来,能亲笔为近现代山东书法篆刻艺术总结描绘出一个概况,也不错,这可是春秋之笔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