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俞黎华教授
(2012-08-28 21:08:29)
标签:
书法《秦篆散论》藏书纪事诗俞黎华 |
分类: 人生鸿痕 |
下面的文字是常清写的
俞教授在山东大学教书也已经近二十年了,这些年选修过他的(书法基础》、《书法艺术欣赏》《隶书》《行书赏习》等课程的山大学子不下万人。而且所有这些学生的名单,他全部保存完好。真个是见闻过万人大学,极少听过教过超万名学生的教授。
同学们向他请教问题,全都认真解答,教授真是践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兢兢业业的态度体现在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俞教授讲话有趣,善于把抽象复杂抽茧剥丝,讲得简单易懂, 广受学生赞赏。他曾经在讲课时,连窗外都站满了来听课的学生,火爆的场面更是极大增添了教授的热情。虽然现在山大开设了几百门的选修课,他的课依然是学生们的热选课程。笔者也采访过部分同学,他们纷纷表示,能将课讲到这么通俗幽默又让人有所获益的,真是凤毛麟角了。
俞教授在教学上奉行“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原则,对后辈学人,都是积极提携,遇到可造之才,总是不吝口舌,希望他们走正路,打基础,不要误入歧途。当有的学生问他学习书法有没有觉诀窍捷径,他总是回答,不走弯路就是捷径。即使是一次小型讲座,教授也一定是提前想好要谈的话题,列出大致提纲,时间紧迫的时候难免加班加点,可先生都坚持这样做,“学生们来听课,要让他们有收获,不能浪费了这两个钟头的时间”,教授这样解释。
俞教授在他所从事多年的图书馆学、古籍整理以及书法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但是总结之后不难发现,教授在他研究的方向和撰文的内容大多是在一些相对冷僻和薄弱环节,鲜有前人总结或研究的方面,坚持质量第一,不做无用功和重复劳动。
比如,他撰写的《评藏书研究的拓荒之作——<藏书纪事诗>》主要鉴于在我国历史久远的藏书事业中,未曾有人开发藏书家史料的整理,直到清末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问世,才弥补了这一空白,而对叶昌炽藏书活动以及《藏书纪事诗》的研究与评价 就尤为重要,俞文涵盖了《藏书纪事诗》需要讨论的重要内容,发表了独到的学术见解,成为研究《藏书纪事诗》这部藏书研究拓荒之作的重要文献。
另外,俞教授的又一代表性论文《浅论米芾的书法艺术》发表在米芾研究热潮之前的80年代中期,最早发表在《山大书艺》第一期上。当时书坛理论界极少从理论上关注米书的研究,俞教授就已经能够从北宋行书尚意背景的社会横线,和“二王”帖学由东晋发展下来的纵线,将米芾锁定在这个交叉点上,对其学书历程,经验、特点、书论、流风影响,进行了细致梳理和令人信服的探讨。成为当时早期全面研究米芾书法艺术的力作。随后这篇论文在其他报刊转载发表。
在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性论文中,尤以发表在《书法研究》1997年第五期上,研究北朝摩崖刻石的《石颂初探》为最,文中不仅完整整理释读了邹城铁山摩崖石刻《石颂》原文的内容,还对刻石的历史背景,书写年代、甚至书写方法都提出了自己观点并陈述了丰富的证据。要知道,解读晦涩艰深的佛教文典,而且千年的文字已然残缺不经,更不消说因为风雨的磨泐剥蚀,造成阅读的极大障碍,这篇考证性文章内容翔实,论据严谨,是对《石颂》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研究成果。所以这篇论文发表之后,也获得了多方好评和赞誉。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一致肯定,连东京大学书法学教授相川政行先生也多次专程来到山东大学向俞教授请教。 纵观俞教授的这些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他宽博的知识结构和坚实的国学功底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