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识密鉴亦洞,虑澹物自轻”

(2011-03-02 09:01:42)
标签:

徐无闻

永年

蒋维崧

俞黎华

中国书法家协会

分类: 人物百态

                                 ——追忆徐无闻教授

 

                                         俞黎华

 

徐先生走了,走得那般匆忙。去年6月24日我去看望蒋维崧先生,刚见面,蒋先生将一纸电文给我看:“徐永年(无闻)教授6月20日逝世。”一行触目惊心的字,无情地闯入眼帘。

徐先生名永年,而立之年因耳疾,后更字为无闻,遂以字行。是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当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篆刻家。学术上,他治学领域宽广,在古文字学、中国古典文学、金石考古、诗词书画等方面都研究有素。然而给我深刻印象的首先是他的书法艺术。尤其他写的战国中山王器一路的铭文,清新飘逸,给书坛带来一股清风。这种既具强烈艺术情趣又富浓厚诗书气息的书法作品,不备深厚学养与精深功力难臻如此。

1991年12月,中国秦代刻石书学讨论会在济南召开,我也忝列其中。当我得知徐先生在京开罢全国书协理事会后,专程赶来参加的消息,十分高兴。开幕式那天,我陪蒋维崧先生到会。蒋先生听说徐先生也在会上,便说我们去看看徐先生。

两位先生相见,分外愉快,彼此交谈着。我坐在一旁,默默地分享着他们的喜悦,同时仔细地打量着第一次见到的徐先生。徐先生身材不高,一顶鸭舌帽下现出斑白的鬓发;稍旧的灰色中式棉罩衣前,挂着装有助听器的布袋,刚届花甲之年的徐先生颇显衰老的形象和他那随意朴实的装束,似乎很难与他飘逸潇洒的书法艺术和名昭学林的学者身份联系起来。交谈中徐先生对我说:“蒋先生不仅是你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事后我才听蒋先生说,原来早年徐先生曾从艺问学于易均室先生,而易氏与蒋先生是很好的朋友。这第一次相见,徐先生那种质朴无华、谦恭真诚的气质与修养,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徐先生不仅长于书法篆刻创作,他在中国书法史论上也有诸多精辟见解,发表过许多具有影响的著述。近十年来,这方面的论文共发表了近40篇,还出版了数种专著。他却不以名家自居,这次开会,他同普通与会者一样,向大会提交了题为《秦峄山刻石、泰山刻石考辨》的论文。论文是徐先生亲自用钢板刻写的。附于论文之后的《拟泰山刻石复原全幅》匀整精美,一丝不爽,可谓一件绝好的硬笔书法作品。每次开会,徐先生总是准时抵达会场,按照会议安排的宣读论文顺序,将有关论文整齐地摆放在桌前,一边听,一边认真地阅读有关的论文。徐先生经常要求学生要“认认真真读书,勤勤恳恳工作”,徐先生所做的,正体现出这种可贵的精神。


“识密鉴亦洞,虑澹物自轻”    徐先生不善言辞,但待人谦和热情、真挚坦诚,对后学总是勉励有加。他住的房间里来人不断。有向他请教的,他就耐心不倦地给予解答;有同他聊天的,他就扪耳倾听,有时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次言及某印人治印极快,立马可得。徐先生听了先是感叹,表示自愧弗如,他用浓重的川话说:“我可不行,我刻一方印大约需要一天,上午打腹稿、写印稿,修改再三方能完稿,午饭休息后开始刻,刻完稍微休息一会儿,再去收拾,差不多是一天的样子。”从聊天中,不难看出徐先生谨严的艺术态度和精细的艺术追求。

一天晚上,龙门阵摆到深夜,他竟毫无倦意。他对我说:“你不是要我写字吗?现在就写。”我颇有些为难,因为我曾向徐先生表露过请他写字以资留念,没想到他此刻勃发书意。踌躇间,徐先生已去取墨了,恭敬勿如从命,我将五言瓦当联纸递上,只见徐先生挥动羊毫长锋,悬肘走笔,取颜延之与谢灵运的各一诗句,顷刻用小篆书体写出:“识密鉴亦洞,虑澹物自轻”的一幅对联。此作不仅笔划遒健、字态优美,而且行气贯畅,神采溢出。可以看出徐先生心手双畅的书写状态,以后每当看到徐先生这幅墨宝时,我就不禁想起那欢快的时刻。

会议即将结束之时,我们几位邀请徐先生在会场一起照相,我与徐先生还单独拍了一张。分别的时候,徐先生对我说了三件事:一是要我向蒋先生致意,他来不及到府上告别;二是感谢我为他联系上几十年未见的老同学,使他们能聚首泉城;三是照片拍好后,方便时寄他一帧。除第二件事我觉得无论如何都是我应该办的,不敢领谢之外,其他两件事,我允诺一定照办。会议结束后不久,我就与负责拍照的同志联系,询问照片洗好没有。令人遗憾的是,几番寻寻觅觅,竟然找不到那几张底片。我深感内疚,区区一件自己答应的小事都无法实现,有愧于徐先生的嘱咐,因此内心欠下徐先生一份感情帐。后来,我曾写下一篇文字,记述了与徐先生相从的这份快乐,也附笔提及此事,除了向远在巴山蜀水的徐先生致歉外,还表示相信,今后还会相逢。这篇文字后来一直置于抽屉里,没能发出去。我想,记在心底的情感比变成铅字或许更有意义。孰料这份感情账如今却是旧账添新账,相期悔无期了。

后来听一位熟悉徐先生的尊长说,徐无闻先生死于胃癌,终年62岁。这对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来说,正值青春年华!蒋先生那天对我说:“像徐先生这样的人才,书坛太少了!他的去世实在是太可惜了!”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如今我目睹悬于书房里徐先生所写的那副墨宝,已成为绵绵不绝思念的寄托。我取出未能面世的小文,略加修订。原文尚无题目,这里就用徐先生所书赠的那副联语吧,我想用在他身上,是很适当的。

悲夫!一篇原本记述与徐先生欢快相从的文字,竟变成一篇哀思无限的诔文。写到这里,遗憾之中不禁更感怆然!

                                                                                                                                             原载于1994年6月18日《联合报》

 

 

徐无闻(1931—1993)名永年,字嘉龄。一九三一年出生于成都,一九五四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分配到西南农业大学工作,一九五五年调人西南师范大学,从教三十余年,直至一九九三年六月因病逝世于重庆,终年六十二岁。 徐先生三十後因耳疾,更字无闻。徐先生生前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作唐宋文学、书法篆刻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评审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文联常务委员、重庆印社名誉社长。徐先生童年时,就在父亲徐益生先生指导下学习书法篆刻。十五、六岁起从学于潜江易均室、成都周菊吾两先生。三十二岁到上海,曾谒沈尹默、潘伯鹰两先生请教书法,又经易均室先生介绍温州方介堪先生请教篆刻,至一九八一年专程去温州拜谒方先生,列为门墙。徐先生甲金篆隶真行草各体俱工,其书清劲秀润之致;中山王器字、铁缦篆醇雅奇逸犹为绝伦;篆刻秀雅工稳,极具工力。徐先生著述颇富,先後发表过有关文学、艺术、文字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论文几十篇。他是《汉语大字典》编委;主持《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工作;主编有《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圭曰法选》《东坡选集》等多种著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