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拓”姓由来

(2016-04-18 09:57:54)
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文化
在晋州教书时,同事当中,有位姓“拓”的女老师。“拓”是个很稀少的姓,把握不准读音,于是便问本人,这才知道应该念“ta”。又搞不清是几声,有人念作“沓”声,有人念作“他”声,也就没人太计较了。最近几天,通过微信,我与她的女儿——也是我过去的学生,联系上了。说起她过世的母亲,也自然提到“拓”姓,这引起我的兴趣,赶快翻书查阅起来。“拓”是个多音字,一是“开拓”的“拓”(tuo),一是“拓片”的“拓”(ta),另一个念zhe声,同“摭”,意思是拾取。头一个读音,还与一个民族相关,即古代的鲜卑(xianbei)族,它的复姓是“拓跋(tuoba)”氏。最初,鲜卑族生活于鲜卑山,即大兴岭的北麓,过着游牧式生活。在鲜卑人心目中,以土为“拓”,以后为“跋”,因此用“拓跋”为姓氏。东汉末年,特别到了魏晋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鲜卑族人也南下,建立了北魏政权。初期建都于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市。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施行改革,推行鲜卑人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一大措施,就是迁都洛阳。还有一项改革,是改变了姓氏,将原来的皇族姓氏——拓跋氏,一律改为姓元。文帝原来叫“拓跋宏”,因此改为“元宏”。皇族以外的庶姓,仍然称为拓跋氏,不与皇族同姓。后来北魏政权消亡,拓跋氏人流散四方,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也为了更方便些,便把复姓的“拓跋”,就简化为单个的“拓”。这些姓“拓”的人,大多数分布于陕北,在安塞、子洲、清涧、横山、延安等地。据说人数很少,有人统计过,说只有几干人。通过查找资料,可以确定,姓“拓”的一群人,是古代鲜卑的后裔,属于少数民族。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已被逐渐汉化。当然,他们开始讲汉话,是从孝文帝始,这也是改革之一。民族的大融合,使中华民族成长壮大,成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另外,还曾听有人说,你是不是纯正的汉族人,请看小脚趾甲:分作两半的,是纯正的汉族人;完整一块的,有其他民族血统。不知这说法是否有依据。不过回顾历史,曾有过“五胡乱华”,有契丹人,金国人,蒙古人的“入侵”,还有满清入关,占据中原。在这个过程中,血缘交流在所难免。这是历史的必然。听说,拓老师就是安塞人,看来,以上记载确定无疑。有了疑问,查找资料,尽量去予以求证,这个寻找的过程,实在是趣味多多。                                        2014.4.18.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丁香
后一篇:小葱蘸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