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捭阖辩论#
广东赛区决赛辩词
正方(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应接纳高调行善
反方(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社会不应该接纳高调行善
正方立论
正方一辩:
谢谢主席,首先让我们对高调做一下澄清。究竟什么叫高调,它的反义词叫低调,低 调是什么,就是刻意不去吸引他人,所以高调就是刻意吸引他人注意力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是个中性的词汇。其次,何谓行善,行善就是做好事,那么高调行善就是 希望得到他人关注的方式去做善事的行为。小到微博慈善首富陈光标等个人行为大到各类名人慈善晚会都属于高调慈善的范畴。接纳是指承认其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 存在,接纳不等于提倡。今天我方的标准是高调行善的存在会不会阻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无论是高调行善还是低调行善,它的实质都是做善 事,这切切实实地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那么高调行善与传统的低调行善区别到底在哪里?我方将从以下两点论证:
第一,行善的宣传弱势群体的现状以及曝光都可以让我们关注到更多需要关注的群 体,可以唤起更多人行善的热情。而高调带来的曝光率,行善带来的明星知名度都可以影响更多有影响力有财力的明星、企业家、政治家等参与到慈善中来,形成慈 善队伍不断壮大的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高调行善的效果也是具有双面性的,它为高调行善者带来名望与知名度的时候,更多的目光会要求他做更多切实的事情,而且更多的目光会要求他公开行善过程。宣传的效果可以吸引更多关注慈善,但是有心无力的人去关注,降低接触面,让慈善真正曝光在阳光之下。
以陈光标为例,他的高调行善就是在不断地被质疑与解释的过程中让大家接纳,逐步 地去消除原本的民众对于高调行善者的猜疑。逐步建立起互信互助的慈善氛围,让高调慈善成为慈善的标杆,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中来。当然任何中性的方式在固 定环境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我们发现借高调行善之名作恶之人在监督中无所遁形,而高调行善方式中的不当之处,也会在民意的监督之中被消除。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高调行善的本质还是行善,它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践行。既然它的本质未变为何我们要去拒绝这种个性化的慈善方式,为何要否决慈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呢?
最后,综上所述,高调行善非但没有阻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它还促进了中国慈善的发展,因此我方坚定地认为中国社会应该接纳高调行善。
谢谢。
反方立论
反方一辩:
好,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开宗明义,接纳的定义是接受采纳,代表着心中的一 种认可感,而高调慈善是指行善者主观上去基于行善的目的,但是刻意追求该行为的社会知名度,客观上采取了扩大社会知名度的措施。我方认为,中国社会不应该 接纳高调行善,理由很简单,就是高调行善这样的行善方式会极大的冲击和破坏我们社会对善观念的认知,此话怎讲,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就高调行善的本质而言,高调行善客观追求社会知名度的目的,使得慈善本质 上成为了一种交易,破坏了社会对善行的一种美好的认知。这是由于善行能使施善者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受助者的内心得到感化与激励,才使得两千多年来的良心善 循环得以维系,但是在高调行善下,施善者刻意追求社会知名度,赋予施善功利的色彩,使得善行本质上成为一种交易。施善者通过行善的方式花大价钱购买的社会 知名度,受助者心安理得的接受配合演出的报酬,我们不知道施善者得到的快乐到底来源于善行呢?还是社会知名度背后所存在的巨大利益呢?对于受助者而言,陈 光标在台湾出行的时候,因为没有给XXXX钱,受到了行人的谩骂,让随行的人十分尴尬。施善者动机不纯,受助者不懂感恩,可见善行一旦赋予了功利,就破坏 了原本最美好的样子。
第二,从高调行善的作用而言,高调行善需要的高曝光率使善行的作用得到变质从而 成为一种伤害。高调行善将施善者与受助者暴露在聚光灯下,对于施善者而言,当他把自己推到聚光灯下,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他就理所应当承受更多的义务和责 任,需要接受公众的质疑,而这种质疑往往涉及他们个人的隐私和相关利益,甚至会带有恶意的攻击。出于对施善者的保护,我方坚持认为施善者不应该接受采纳高 调行善这样自我伤害如此巨大的一种方式以保护其行善的积极性。对于受助者而言,生活的不幸是他们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我们又怎么忍心让他们无助地再去揭开他 们自己的伤口呢?基于受助者自身隐私权的保护,所以我方认为不应该采纳高调行善这样的方式。
我方相信在大家心里对善的认知应该是这样子的,美好,对于施善者和受助者而言都应该是极好的事情,然而高调行善冲击破坏了我们对善最基本的认知,给善行赋予了功利心,破坏了善最美好的样子,给施善者和受助者都带来了伤害,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中国社会不应该接纳高调行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