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土中国》摘要

(2014-03-10 17:05:52)
分类: 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摘要

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文字下乡》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

“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得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再论文字下乡》

西洋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这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是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差序格局》

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西洋社会)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存在着权利的观念。

在以自己做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都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家族》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乡土社会亚普罗式的,二现代社会是复浮士德式的。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 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复礼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礼治秩序》

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

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是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无讼》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事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文化像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

                                                            ——《长老统治》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确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血缘和地缘》

权力的性质有三种,一是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还有第四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名曰时势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

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里。乡土社会,当它的社会结构能答复人们生活的需要时,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名实的分离》

乡土社会的人们所做的行为往往由欲望来驱使。在现代社会,人们根据需要来行事,这种需要往往是理性和科学的。

                                                                       ——《从欲望到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6月20日研代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