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纸》课堂教学实录
(2012-04-07 05:57:18)
标签:
半张纸课堂实录教育 |
分类: 教案课件练习 |
《半张纸》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版本:《半张纸》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课例类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3、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把握小说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走近这位深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度评价的剧作家。(板书)
二、探究小说主题
(一)了解主人公两年来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
1、深入探讨“半张纸”上的内容
学生三分钟默读中间部分,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在课本上划出“半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
请一个学生将自己划的部分读出来。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以投影展示:
艾丽斯
银行
出租马车行
鲜花店
……
2、提问: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吗?
请同学推测,其他同学补充。
3、“半张纸”其实记载了主人公二年来的生活经历: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你能读出主人公在这四个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变化吗?
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段写的艾丽丝是谁?为什么名字“最美丽”?
2)新婚后的蜜月生活如何?
3)故事继续发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年轻的房客快要当父亲了。内心应该感到喜悦。再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
4)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她们失去了生命吗?
活动设计:同组探讨这个问题,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说得很有道理。假如作者就按照某位同学的推理,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妻儿的死因,这样好吗?
小结:作者留下的是空白,但却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如果就按照某位同学的合理推理,也许就没有我们读者的“二次创造”了。
总结明确: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情感线索为“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二)纸上其他内容分析
1、纸头上还写了他的工作有怎样的变迁?
银行倒闭,失业,穷困——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头很宽裕”——现在,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困顿。
总结:除了爱情不幸,工作上也极为不稳定。
2、纸头上还写到了朋友,这个朋友有什么样的经历?
曾经飞黄腾达,后来穷困潦倒。“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三)主题归纳
1、从刚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他工作的变迁,和朋友的盛极而衰,你觉得有何共同点?
学生自由回答。
师:对.生活总是变幻不定的,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痛苦。我们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的态度。
2、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二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从对待的呢,你能揣摩出他这样选择生活的心理活动吗?
感知“半张纸”的魅力。
朗读主人公读半张纸前与读半张纸后的课文内容,看主人公有何变化?
明确:读“半张纸”前主人公是”垂头丧气”,决心忘却;读“半张纸”后,主人公是“吻”“折”“放”,珍藏他它,“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
师小结:他从两年的生活里感悟出,这两年他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许多遗憾的,“有许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所以,相对于这“许多人”,他是多么幸运的呀!幸福是值得欣喜,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出示作者的一段原话: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所以,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
三、探究小说结构
1、我们理解了小说主题,那我们回头思考一个问题,“半张纸”小说中究竟有何作用呢呢?
明确:起到了线索作用,因为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浓缩的“半张纸”上,杂而不乱,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
2、纸张很小,但涵括的内容呢,是浅薄还是丰厚的?
主人公只读了二分钟,但实际却回忆了两年的时间,又给人以很深刻的人生启迪。可谓是“小容器,小切口,短时间”(即横断面),但实际却是“大容量,含义丰,长时期”(空白,借助读者的想象,感悟),把大量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想象、填实。这是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生活的横断面”。
横断面结构特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发生的事情,内涵可以很深厚。半张纸的横断面就是主人公在搬离寓所的那一霎那阅读到半张纸的二分钟,而从中我们窥见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以及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四、比较阅读
丈夫支出账本中的一页
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其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赠给女打字员的花束………(同上)
同女打字员共进晚餐……………(同上)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为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问:你能想象出这部长篇小说的大致情节吗?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年轻有为丈夫雇佣了一名年轻美貌的女打字员,并瞒着家里对其展开追求:提前支付她的薪水、给她买花、邀她共进晚餐,当然这期间不乏与妻子和岳母的“斗智斗勇”以维持这段地下情。最后私情被揭穿了,为了息事宁人,先后给妻子和岳母买了昂贵的衣服,最后迫于家里的压力,在再次招聘女打字员时加上了“中年”的要求。
师小结:马克吐温选择的也是一个生活的横断面,但反映的内涵同样是丰富深远的。大凡成功的文学作品,都非常注重含蓄美,作者总是在作品中,设法留下许多合理的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况味,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不但避免了冗长的叙述,而且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创作,在阅读之后,继续进行再创造,从而延长了文学作品的本身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小小说《书法家》,思考从这篇小小说中读出了什么?
课堂实录:
师:课前看了斯特林堡的《半张纸》,有何感受啊?
生:这篇小说很特别,特别短,但不知道写了些什么。
师:了解斯特林堡吗?
生1:不认识。(众生笑)
师:好,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瑞典文学大师斯特林堡。(投影作者简介)
师:请同学们默读小说中间部分,在课本上划出\\\'半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
师:谁先来说?
生2:有艾丽斯、银行、出租马车行、鲜花店、歌剧院售票处、搬运车行、朋友、修女、L医生、母亲、佣工介绍所、药房、牛奶厂、杂货铺、肉铺、承办人。
生3:还有家具行、室内装饰商。
师(投影):能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说的纸上记录的内容,推录主公两年来经历了哪些事情吗?
生4:他恋爱了。“艾丽斯”就是他的恋人。
师:恋爱的感觉如何?
生5:甜蜜。(生笑)你看,“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说明他们非常幸福。
生6:错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结婚了,是新婚阶段而不是恋爱阶段。
师:不错。新婚是幸福的,那么恋爱阶段在小说中没有流露出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吗?
生7:有。说“艾丽斯”这个名字是“最美丽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连它的名字都是最美丽的。(生笑)
师:经历了甜蜜的恋爱,幸福的新婚之后,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生8:他们有宝宝了。需要找女仆来照顾,订消毒牛奶,用电话解决家务事,主人公要当爸爸了。
师: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一个快乐要当父亲的人,他的心情如何?
生9:紧张,开心
师:可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死了。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10:“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孩子都死了。
师:为什么都失去生命了?能知道原因吗?
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生11:一定是难产死的,电视剧都是这么放的。(生笑)
生12:那可不一定,也有可能是孩子出生以后病死的,你看“去药房买药”,说明孩子在肚子里的时候,健康就出了问题了。
生13:我觉得也不一定是病死的,有可能是孩子出生以后在回家的路上出车祸死的。(生鼓掌)
生14:如果是难产死的,为什么还要一大一小两个棺材呢,一个不就够了吗?
生15:那也不一定啊,难产并不代表没有产出来,产出来也有可能会母子都死了呀。
……
此时,课堂成了他们之间的辩论赛。
师(笑):我应该为你们鼓掌,为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而鼓掌。每位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假如作者就按照某位同学的推理,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妻儿的死因,这样好吗?
生沉思。
生16:我觉得还是这样好,要不然我们就不会争得这么热闹了。
师:说得很好。作者点到为止,篇幅虽小,却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师:失去妻子和孩子以后,主人公情绪如何?
生:非痛欲绝。\\\'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表现出回忆到这一幕人生不幸,悲痛欲绝。
师:经历了甜蜜的恋爱,幸福的婚姻,将为人父的喜悦,却又承受了失去至亲的悲痛,命运啊,真是让人为之叹息。
师:半张纸上除了记录了主人公生活的变化以外,还记录了他的工作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7:开始在银行工作,后来银行倒闭了。
师:后来找到工作了吗?
生18:“手头宽裕”,说明他又找到工作了。
生19:不过,他现在又搬家了,可能又失业了。
生20:也不一定是失业,也许是怕自己触景伤情,换个环境而已。
师: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但至少可以反映出主人公的工作也是不稳定的,对吗?除此以外,还写到了他的朋友,这个朋友又有什么要历呢?
生21:曾经飞黄腾达,后来穷困潦倒。\\\'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
师:从刚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他工作的变迁,和朋友的盛极而衰,你觉得有何共同点?
生22:人生真是悲哀啊!
生23:人生是变幻莫测的。
生24: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师:对。生活总是变幻不定的,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痛苦。我们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但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的态度。
生点头。
师: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二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从对待的呢,你能揣摩出他这样选择生活的心理活动吗?
生齐读小说开头与结尾。
生:主人公读完这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和小说开头的垂头丧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他从两年的生活里感悟出,这两年他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许多遗憾的,“有许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所以,相对于这“许多人”,他是多么幸运的呀!倘若,你永远停留在这两年,消沉下去,哪怕你活了100岁,你实际的生命长度只有“这两年”。幸福是值得欣喜,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投影: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影
生齐读。
师:所以,作者让主人公“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这就是斯特林堡通过小说想人告诉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理解了小说主题,那回头再来看看这“半张纸”在小说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25:是本文的线索。
师:对,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半张纸联系起来的。
投影:“小容器,小切口,短时间”(即横断面)
“大容量,含义丰,长时期”(空白,借助读者的想象,感悟)
师:人公只读了二分钟,但实际却回忆了两年的时间,又给人以很深刻的人生启迪。可谓是“小容器,小切口,短时间”(即横断面),但实际却是“大容量,含义丰,长时期”(空白,借助读者的想象,感悟),把大量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想象、填实。这是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生活的横断面”。文中借助“'半张纸”,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义丰富。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那怕是小小说,也极具文学魅力。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本中的一页》,你能想象出这部长篇小说的大致情节吗?
生26:应该是在招聘女打字员吧。
生27:还给女秘书送花,跟她吃饭,难道是爱上她了吗?
生28:为了不让妻子怀疑,还给岳父岳母妻子买礼物,这个男人真阴险。(生笑)
生29:重新招聘了,而是中年的,还是斗不出他老婆。
师:没错。年轻有为的丈夫雇佣了一名年轻美貌的女打字员,并瞒着家里对其展开追求:提前支付她的薪水、给她买花、邀她共进晚餐,当然这期间不乏与妻子和岳母的“斗智斗勇”以维持这段地下情。最后私情被揭穿了,为了息事宁人,先后给妻子和岳母买了昂贵的衣服,最后迫于家里的压力,在再次招聘女打字员时加上了“中年””的要求。
师:这篇小说与《半张纸》有相似之处吗?
生:帐单中的一页和半张纸就是刚才老师提到的容器,虽然短小,但内涵非常丰富。
师小结:说得很好。马克吐温选择的也是一个生活的横断面,但反映的内涵同样是丰富深远的。大凡成功的文学作品,都非常注重含蓄美,作者总是在作品中,设法留下许多合理的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况味,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许许多多的空白就是一种含蓄的美。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能够积极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成为一种真正有价值的阅读。
下课。
课后反思:
主编曹文轩说《外国小说欣赏》“是一种语文教科书,而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这便意味着我们的小说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进行感性的欣赏,而且还要求兼顾理性的品评与反思,这就需要教师课堂中为学生搭建起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平台。本课教学抓住了以下三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品读:
1、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目标“过渡点”。
《半张纸》一文中,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理解小说通过“半张纸”这个“容器”来表现特定主题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小说的结构这一术语太过陌生,因此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通过“生活横断面”这一方式来表现主题的特点,必须要有做好必需的铺垫。因此,在涉及这一难点之前,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求默读课文,找出半张纸上记录的所有内容并投影在幻灯上,二是根据纸上纸上记录的内容推测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三是概括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工作变迁以及好友的遭遇三者间的共同点,从而达到理解斯特林堡借小说主题的目的。就教学实际而言,第一个问题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是在学生的互帮互助中完成的,对主题的解读就在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点中水到渠成了。我就是想通过这种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已有水平之间找准“过渡点”,巧妙设计“跳板式”问题,为解决教学难点降低难度,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根据教材特点,挖掘小说“争论点”。
西方小说在小说情节的设计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更多的模糊色彩,从而给读者留下许多力求探一究竟的“空白”,无疑这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大的主体性阅读空间。但这种阅读价值的体现,更多地则取决于教师能否从教材中挖掘能引起学生争议的话题,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和读者进行深入地对话。因此,在要求学生根据记录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时,我故意借助其中的“留白”对学生进行追问:“你们知道那对母子是怎么死的吗?”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之间的争论,不仅让课堂氛围活跃了了极点,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借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了“艺术的空白”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无需教师赘述而效果更佳。
3、根据迁移需要,寻找文本“相通点”。
鉴赏性比较阅读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学生熟悉的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微型小说《丈夫支出账本中的一页》,同样的短小篇幅,同样的内涵丰富,不仅让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对单元教学重点“生活的横断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课例点评:
读小说的确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能否引导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能否读懂小说的关键。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对几个点的挖掘,真正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有了自己的创造性阅读。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问题的设计有梯度。对外国小说主题的探究,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问题设计上的用心,从毫无难度地寻找半张纸上记录的内容,再到主人公情感、工作经历的变迁和朋友的变化,再到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概括,问题由易到难,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再到集体合作,目标的达成自然而不露痕迹。
二是通过小说中“艺术的空白”,故意激起学生之间的争论。一对母子的死因,让课堂氛围极度活跃起来,同时这种空白艺术的妙处也就在学生相互间的争论中不言自明,可谓高妙之处。
三是对于运用“生活的横断面”来表达主题这一难题,教师巧妙地选择了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帐单中的一页》来与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再一次激发了学生阅读小说时的创造性想象,二是进一步理解了小说通过“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容器来承载主题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我们一直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想这堂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教师成功地为学生架设了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特点,都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