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智慧:答学生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
(2013-01-16 14:12:13)
标签:
杂谈 |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
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
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
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
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与您的看法不一致。”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
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
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
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时吗?”
[评析]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阳明先生始终困惑在朱子学说的辨思中,在他
37岁那年,终于有所开悟,开创出超越朱学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核
心即:“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即是指心方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没有“理”之
存在。换言之,无论如何“格物”,其重点都应摆在心上,而不在事事
物物上。先生教人处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顺其道,善其德,正其心,
心正则事公也。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
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
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
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
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与您的看法不一致。”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
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
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
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时吗?”
[评析]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阳明先生始终困惑在朱子学说的辨思中,在他
37岁那年,终于有所开悟,开创出超越朱学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核
心即:“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即是指心方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没有“理”之
存在。换言之,无论如何“格物”,其重点都应摆在心上,而不在事事
物物上。先生教人处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顺其道,善其德,正其心,
心正则事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