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智慧:答学生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
(2013-01-12 13:25:24)
标签:
杂谈 |
[原文]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
‘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矣。”
[译文]
徐爱问:“昨天闻听先生‘止至善’的教导,我感到功夫有了着力
处。但是,我始终觉得您的见解和朱熹对格物的阐述无法达到一致。”
先生说:“‘格物’正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明白‘至善’,
也就明白了‘格物’。”
[评析]
何谓“至善”?不但没有恶,连善也没有,唯有事物的本源,自然
之本体便是“至善”。明白了“至善”,那么为何在“格物”上下功夫,
也就自然明白了。这段简约的教诲是教人们不要拘泥于一事一物,事事
物物都要顺其自然之规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过,过分的修饰是偏,
二者都不能“至善”。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
‘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矣。”
[译文]
徐爱问:“昨天闻听先生‘止至善’的教导,我感到功夫有了着力
处。但是,我始终觉得您的见解和朱熹对格物的阐述无法达到一致。”
先生说:“‘格物’正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明白‘至善’,
也就明白了‘格物’。”
[评析]
何谓“至善”?不但没有恶,连善也没有,唯有事物的本源,自然
之本体便是“至善”。明白了“至善”,那么为何在“格物”上下功夫,
也就自然明白了。这段简约的教诲是教人们不要拘泥于一事一物,事事
物物都要顺其自然之规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过,过分的修饰是偏,
二者都不能“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