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罗牌、不可知和结尾强迫症
(2013-07-11 10:52:32)
标签:
塔罗牌未来不可知命运 |
分类: 借你我的眼 |
再没有哪个城市拥有纽约这样多的算命摊子了。
随便走上几个街区,你准能碰上不少写着“塔罗牌占卜”“手相术”“解读命运”的牌子,下面是一个带着临街落地窗、至多5平米的小隔间。里面的装饰也颇为统一:两张软椅子、半遮半掩的花纹布幔、一个茶几上必然放着以下几件增加神秘气氛的摆设——水晶球、哪个倒霉的法老的半身像、白瓷手雕。
只要花上10美元,你就能从占卜家的口中一窥自己的命运啦。
还经常搞打折促销——“特价!塔罗占卜5美元。”
看看,原来命运就是这么廉价啊,还5折呢。
我从来没有看见任何人进去过,也很少能够一睹通灵者们的尊容。但是我很好奇: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凭着5美元的收费,它怎么就能够维持营业呢?还不仅是一家两家的业务,简直就是遍地开花。
从中,我只能做出这么一个推断——纽约客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窥自己命运的,绝不是少数。
其实这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就算你没有走进一个塔罗占卜的小摊子,你肯定遭遇过以下几种情形:
1.去中餐馆吃饭,到最后结账的时候,随着小票上来的一定会有Fourtune Cookie——肚子中空内藏带字小纸条的三角形小饼干。绝大部分时候,没人真心爱吃那干巴巴的玩意儿,可是每个人都会忍不住的掰开小饼干,看看自己今天的运气怎么样。
2.在网上游荡,看见标着“2013年最准星座运程”的链接,你忍不住手痒的就点了进去。看完你自己的还不算,顺便再看看暗恋对象、暗恋对象的明恋对象、看无可看的甚至帮八杆子打不着的闺蜜的前男友都给看一遍。
3.到不拘什么寺庙参拜,先问问这寺庙管什么,然后主张无神论的你诚心诚意的跪在佛像前,摇着签筒等着你的命运从一把油亮的竹签子里面脱颖而出。比如北京的卧佛寺(谐音offer寺的),就因此受了不少留学申请的香火。对了,在主管姻缘的京都清水寺求的签,现在还在我钱包里呢——哪怕上面印着的日文我只能猜出个十之二三。
这样看来,迫切的从蛛丝马迹里了解命运的暗示,估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诉求。这点上,咱们和几千年前看乌龟壳上的裂纹的祖先们,没有什么区别。
我不禁自问,为什么人都那么想要窥视未来呢?
我想,大概是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人带来了恐惧:害怕失去已有的、害怕得不到想要的。问着“他会一直爱我吗?”的年轻女孩,和问“我能被提拔到副总裁的位子吗?”的中年白领,本质上其实都是一样的——为了规避未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节奏最快、压力最大的纽约,遍布了最密集的算命摊子。
可是,你真的敢相信5美元解读出来的命运吗?就像你真的觉得所有网站一大抄的星座运程说的就是你吗?某些时刻,你觉得它写得如此贴切,简直就是你生活的写照。那和你同一星座的其他6亿人口,都觉得同样贴切呢。这么一想,又觉得深切的不靠谱。
可是理性归理性,真的到了现实生活中,我还是控制不住伸向Fourturn Cookie的魔爪。就像前一阵子波迪犹豫要不要去见一个传说中的塔罗牌大师,刘杉说如果相信不可知力量的存在的话,那么不管fortune/读牌有多么不靠谱,都无法否定那百分之零点一的可能性……哪怕是巷子里的算命老头,也可以被小说家写成“其实他是化作凡人的神仙”,或者“大隐于市的法师”。总之,去试验一下也无妨,就当去平行宇宙串个门。
暂时按下可信度不提,假设,我是说假设,真的有一种方法,能够让你了解你自己的未知命运。你又能怎样呢?
无数人已经在我之前思考过这个问题了。比如电影《蝴蝶效应》,主人公一次次试图扭转自己的命运,但是命运的环环相扣最终只带来深重徒劳的宿命感。比如童话《时间布》,想要一窥未来的小男孩胃口越来越大——从新手表到成人到富裕——缝掉时间布,转瞬跳进了老年。再比如电影《Looper》,未来的杀手被送回给现在的自己一枪爆头——close a loop。似乎这些作品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就算你能够看透不可知,人类这只小蚂蚁,还是逃脱不了命运这个大拇指的碾压。听起来好像很悲观,我却忍不住的松了口气:在茫然无边的不可知的终点,永远矗立着死亡这个必然性。
啊,我顿时特想拍拍《生活大爆炸》里那个有着结局强迫症、敲门非到3下不停手的Sheldon同学:放心吧,生活就是一个早就写好了死亡结尾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