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4岁半了,适合画写生画吗?——关于5岁左右的想象画与写生画的平衡

标签:
教育 |
分类: 小碗问与答 |
孩子4岁半了,适合画写生画吗?
——关于5岁左右的想象画与写生画的平衡
jerry妈妈:
小碗老师,看看jerry观察实物画的写生画:
西瓜不小心摔碎了,于是就画了这个
还有张不开心的脸:
梨写生:
http://s15/mw690/75466084gx6BxGgTRg27e&690
http://s9/mw690/75466084gx6BxGh9svu58&690
菠萝写生:
http://s12/mw690/75466084gx6BxGhEzFNfb&690
孩子4岁半,请问现在合不合适画这样的写生画呢?
小碗:
我们以前有说到,孩子画画
学龄后,主要靠观察
学龄后的孩子绘画发展进入“图式期”(即追求“像”)
他们对画出更加客观真实的形象有天然的需求
这个时候,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
能帮助孩子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
“仔细地观察”并不只是让他们看
还可以让孩子摸一摸,动一动,闻一闻,听一听
充分调动感官,使孩子对所要画的对象
有更充分的、更全面的、更细致的了解
当孩子通过仔细的观察
发现了过去不知道的、过去没见过的或视而不见的内容时
这些内容就会强烈地刺激孩子的感情,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
学龄前,主要靠体验和感受来画心中的印象
写生是什么呢?
当然是对照着实物画画,并且力求画下来的形象
最大程度地接近观察的对象的样子
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写生,并不太适合学龄前的孩子
但具体来说,5岁左右的孩子,处在想象力爆发的黄金时期
他们又需要借助适当的观察,吸收新形象的刺激
来辅助其想象力的发挥和表达
“想象力”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
学龄前的孩子不对照着实物来照抄对象
但也需要以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作为基础表达心中所想
因此,写生的形式本身没有问题
老师的引导方式很重要
也就是说,5岁左右,需要帮助孩子在想象画与写生画之间平衡
并且在比例上,想象的部分要多于、重于“写实”的要求
无需在早期刻意强化和追求孩子的写实能力
这是因为,如上所述——
学龄后的孩子绘画发展进入“图式期”(即追求“像”)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会自然进入“写实期”
这个是发展规律,无需人为强调就会自然发生
而同时,孩子的想象和发散思维都会有所下降
所以不少家长时常感叹:孩子上了小学
画的画就不如从前那么自由和天马行空了
其实这是自然规律
不仅是绘画,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虫虫爸:
9岁前,学习绘画不得其法的话,会终于写生的
小碗:
正是!
从画面上看,我觉得jerry老师的引导还是很好的
也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特点
比如,会允许孩子有“两个梨子是好朋友”的想法
也会欣赏孩子将摔碎的西瓜画上一个难过的表情
而不是单纯追求“像”
我的建议呢,jerry在画这种“写生画”的时候,画两份
第二份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好玩起来!
比如,梨子的造型其实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掌握其实相当容易的
重点还是在于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
熟悉了梨子的基本特征以后,再做各种变化各种想象各种故事
拟人化之后,导演各种情节
jerry妈妈:
上次悠妈也说可以有《西瓜小妹》碰到《菠萝哥》的系列画
小碗:
是的,我看到了,非常好啊!
举一点我自己上课的例子——
先看玉米:
http://s2/mw690/75466084gx6BxHskqf791&690
实物放在眼前,但不追求固定角度和画面与实物的一致
只是起到一个提示基本特征的作用
画之前通过一本书了解了一些关于玉米的小知识
书的内容是科普性质的,无故事无想象
想象的发生是在后面的引导中完成的
作为引入的资料,科普性和故事性都可以采用
建议故事为主,科普为辅
曾经引导一个男孩(当时5岁)
画一幅“想象中的树”的主题画
并且启发他
“这棵树上什么都可以长,甚至可以长出你最爱吃的冰激凌!”
可是那孩子的话让我至今难忘
他非常认真地对我说:
“老师,树上只能长出叶子花朵和果实,是不可能长出冰激凌的。”
就这样,他非常熟练地画了一棵很“像”树的树
却始终不见一棵“想象树”
这孩子不久就离开画室,再也没有见过······
来看孩子们的画吧!
玉米的户外集体婚礼——
特别喜欢这个孩子画的横切面的玉米,好可爱!
玉米身上彩色的部分都是婚纱和裙子
画面最右边的一对,一个玉米须变成了头发,一个玉米中轴变成了帽子
所以这就是观察之后的好处,提示孩子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地方
玉米王子和公主——
玉米一家人——
玉米家族——
几个小小的很出彩,很有动感
左边一只小蜗牛从云朵上掉下来,手里还提了个小篮子
玉米全家做运动——
看上去个个精神气儿十足!
玉米听音乐——
左边的玉米很享受很舒服的样子
右边的玉米粒儿画得好细致!
玉米须也飘起来了,没有观察过实物,通常表现不出玉米须来
可是如果单纯追求画得像,这些好玩有趣的想法就丧失了
孩子画画的乐趣和独特的个性体现也就没有了
jerry妈妈:
是的,看得我都流口水了!
观察的这个玉米也选的好!
小碗:
其实这就是悠妈拿来给我们吃的玉米
刚拿来的时候青翠可人
我们偏偏放干了变成艺术品一样存着
我们选的观察对象也要有区别和变化
比如jerry的老师,就拿了一个咬过的梨子,一个完整的梨子
而我选的两个玉米呢,一个有叶一个无叶
梓玲妈:
那小碗老师,观察是就让孩子自己看,还是需要引导观察呢?
小碗:
我的方式是:之前引导,之后闭嘴
再个大家看两幅画
是同一堂课的一对双胞胎姐妹画的
请找找这两幅画和之前的相比,有什么显著不同:
http://s10/mw690/75466084gx6BxHA1tR7e9&690
jerry妈妈:
细节更规整?
小碗:
“规整”,说到了重点
这两个孩子花了大量时间把玉米粒画得整齐无比
而为什么这么做呢?想想
jerry妈妈:
追求完美
虫虫爸:
家里,妈妈要求做事要整洁
小碗:
具体在家的情况我就不是很了解
但孩子的奶奶是小学绘画老师,对孩子有比较严格的绘画要求
和家庭教养环境密切相关是肯定的
请看看这两个孩子不同主题的其他的画——http://s9/mw690/75466084gx6BxIbGzS848&690
http://s4/mw690/75466084gx6BxId7V3Ja3&690
这画让我想起孩子玩的搭积木来
有没有感觉画的画像用了尺子一样?
这种强烈的规则感是不是侵透了整个画面?
jerry妈妈:
嗯,有点,线条很直,干净利索的感觉
虫虫爸:
Sky娘:
没有了生命
小碗:
但除此之外
这两个孩子的画面,不丰富吗?再看情节,没有想象吗?
jerry妈妈:
小碗:
是啊,一个玉米受伤了,还拄着拐,手提着的灯笼
一个玉米还跳绳哟!
我们看同一节课另一个孩子的画——
请尝试用一些词汇来形容一下前两幅画和这幅画给你的感觉
这是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区别很显著
芮旭妈妈:
前面的两张,太板
小碗:
前两张,我们可以形容为:
正向:规则、有序、整洁
负向:刻板、呆滞、模式化
后一张,我们可以形容为:
正向:活跃、自由、随性
负向:无序、散漫、无理
发现什么了吗?
这些画面上透露的感觉,和孩子的性格特点是相当吻合的
在自由绘画里面,绝对是“画如其人”
并且,这些性格特点,都有其双面性
我们不能说哪种一定是好的,哪种就是不好的
或许我们关注孩子的想象和活跃的思维,会喜欢下面这种画
但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会喜欢前面两张
jerry妈妈:
是的,我自己属于喜欢下面那副:活跃、自由、随性
小碗:
比如上面两幅画
这两个孩子的规则感已经非常强了,继续强化有什么结果呢?
而下面的画
这个孩子的天性自由度已经非常释放,继续强化有什么结果呢?
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一个关键的东西——
“平衡”
大家心里是不是已经有回答了?
正因为“画如其人”,所以“画”的改变
根本上还是从生活中调整好“人”的状态
关于这一点,以前的一期讲座也总结过,大家可以看——
【小碗看童画】
2012年第六期:先天气质与儿童绘画
jerry妈妈: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
老师那的自由想象画跟写生画并进,反倒觉得是种平衡了
试着不排除写生
小碗:
当然不必排除,重要的是
陪伴的成人是否是采用了基于孩子的发展需要和特点
而设置的适宜的引导方式
虫虫爸:
规则化的,不让写生,只看,然后,画故事
自由的,着重写生,规范下
小碗:
是啊!
玉米的课,画很自由的那个小男孩没有来
一定是天马行空无所顾忌的
看他画这幅画的时候多开心,两个男生交谈甚欢——
http://s15/mw690/75466084gx6BxJpL7tA7e&690
另外一堂课,红薯——
http://s7/mw690/75466084gx6BxJoleB026&690
这也是直接用颜料先写生了红薯,
然后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5岁左右的想象力,需要借助一定的现实观察基础来丰富造型
只有想象没有观察,或者只有观察没有想象,都是偏颇的
这里再推荐一个博文,关于5岁左右如何画出变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4660840101adku.html
jerry妈妈:
小碗老师,真想拥抱下你!
我还真有想法,挑个周末去“我们家”做客!
小碗:
呵呵!来吧!热烈欢迎!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6EN00SIG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