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课例评析
(2011-03-16 12:40: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课例 |
《项链》课例评析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过程】
教学重点:人物分析
教学经过:
一、导入:
从文章体裁入手,由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进一步认识“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二、复述情节:
师:大家推荐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生:仲晴比较流畅的复述课文。
老师提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是怎样把课文组织起来的?
学生(王倩茹)概括:先是借项链,然后是失去项链,赔项链,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
师:(展示幻灯片)
•
•
三、剖析人物
(一)人物分析
【活动一】走进玛蒂尔德
师:故事情节从哪里开端?
齐声:借项链
师:那么,为什么要借项链呢?(大家陈述理由)
[明确]:有好的“资格”和“出身”(第二段)社会意义;很想参加这次舞会;但是,她……
学生齐读第一段: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结了婚。
师:这段文字里,值得我们重点推敲的词很多,我们重点体会“也是”“只得”两个词语。
[讨论“也是”的妙处]:
学生回答:她和自己十年前后自比,曾经也是美丽的;她和美丽佛来思节夫人比,也是很美丽的。这是不错的,但是,文章开篇就写“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不完全在这两点,或者说,不是最主要的,大家进一步思考其作用。
师提示:从社会意义方面思考。
概括学生回答:更多地是在强调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大多数贵夫人都是靠自己的美貌而跻身上流社会的”,而她也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却不能跻身上流社会,所以感到委屈。
师:虽然有美貌,但是她“没有……没有……”,所以……
生: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结了婚”。
师:现实面前,她只有……
生:“梦想”。
师:说得好,万般无奈之下,“梦想”是最好的寄托。她梦想些什么?
读课文第三、四段(课文略)。把写“梦想”的句子编上序号(共七个)。
再读“七个梦想”(思考:它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的)(住 、吃)
师:她“梦想”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生:梦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结论一:只得梦想
【活动二】认识玛蒂尔德
师:她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为什么?“梦想”给她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讨论:
懂得了“穷人的艰难生活” ——自知(身份的定位)
懂得了“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 ——自强(能力的提高)
懂得了“她要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 ——自立(人格的独立)
人格的追求:达观、坦然、从容、自豪、天真、快乐;一改以前的“自怨自悲、自惭形秽、低声下气” 。
结论二:懂得现实
【活动三】偶然?必然?
讨论:玛蒂尔德的不幸是偶然的吗?如果项链不丢失呢?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这一结尾,初读让人感到很意外,又真的很意外吗?
(引导学生回答出课文的几处伏笔:借时爽快地答应;还时看也不看;珠宝店只卖过盒子……)
这个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其一,从个人看,所有的付出显得毫无价值,所找回的自我,忽然间变得渺茫……
其二,从社会看,为什么她就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所追求的一切,只有幻想呢?佛来思节夫人和她比,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却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出生地位的不公平,社会没有给人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
其三,从人生看,她的付出,真的就被彻底否定了吗?也不尽然,社会需要人们去奋斗,去改变,然而,这正说明了玛蒂尔德的可贵之处
这样的结尾,留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采用的是空白的艺术手法。
结论三:悲剧是社会的。
(二)评价人物
【活动四】再认识
品读: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这件事,究竟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
除了偿还,她还可以怎样?(联系现实)
[提示]祈求、耍赖、凭借美丽的外表……但是,她却选择了……。
师:我们怎么认识看?
【活动五】:谈感受
说出你的想法来:
她是一个
结论四:人物是多元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人物是多元的,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多元化。我们不能静止的分析人物。本文主人公仅玛蒂尔德一人吗?在她的背后一直有一个人在默默的支持着她、关心着她,我们又怎么理解这一人物呢?一个为了爱而舍得放弃一切的路瓦栽……
课文作业(二选一):1、路瓦栽之我见;2、赏析“玛蒂尔德的陶醉”。
附: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
【设计】
线索: 项链
情节: 借——丢——赔——识
人物:玛蒂尔德(路瓦栽)
【思路】
一、导入、复述课文
二、分析人物
剖析:只得(梦想)——懂得(现实)
评价:人本身、社会
【评析】
二、教学策略:主要以人物命运、性格探讨为线索,扣住人物活动,分析评价。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活动活跃而有质量,关键是教师设计了一个符合文本特点又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在评价人物的时候,学生的评价有一个倾向:那就是对于玛蒂尔德的人格中闪光的一面挖掘的比较多。比如她诚信、可敬、有责任心、坚强、通情达理、勇敢;而对于她身上的缺点分析的不够,仅仅是谈到:虚荣、可怜、可悲。而更多的挖掘则不多。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师生讨论,各抒己见。充分让学生的活动来说话,是本课的一大特色。结论性的话由学生得出。首先,人物分析的切入点很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这节课通过“只得”“懂得”“显得”几个关键词的深度挖掘,让学生能够不枝不蔓地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了解人物命运的变化给女主人公带来的变化。
其次,还注意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无论是人物剖析还是人物评价,都要求或有意识引导学生要从文本出发。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第三,学生的活动灵活多样,有声有色。或指名回答,或引导学生主动发言,或按坐位发言。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教学方法:体现了师生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特点。在了解了学生掌握的现有知识的前提下,注意提高学生的鉴赏与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和三维目标,这个目标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将课文重点和难点设置在人物形象分析上,对整个单元其他小说的学习和鉴赏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节课紧扣文本,抓住了“只得”“懂得”“显得”几个词,展开情节,挖掘出了新东西,即隐藏在这几个词后面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变化,没有架空分析,值得借鉴。
还有从角色转换的角度讲,我们一直倡导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复述课文情节入手,自然过渡到了人物性格分析上,脉络清晰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挖掘出了文字后面的东西,学生活动空间大,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是否能让学生至少知道鉴赏小说,要以情节人物为突破口,学到方法是最重要的。
语文课,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难免有很多遗憾。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精彩之处的反复品味,都还做得不够,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等,都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语文课,永远的求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