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项链》课例评析

(2011-03-16 12:40:30)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文课例

《项链》课例评析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吴明琴

 

【过程】

教学重点:人物分析

教学经过:

一、导入:

从文章体裁入手,由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进一步认识“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二、复述情节:

师:大家推荐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生:仲晴比较流畅的复述课文。

老师提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是怎样把课文组织起来的?

学生(王倩茹)概括:先是借项链,然后是失去项链,赔项链,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

师:(展示幻灯片)

    线索: 项链

    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三、剖析人物

(一)人物分析

【活动一】走进玛蒂尔德

师:故事情节从哪里开端?

齐声:借项链

师:那么,为什么要借项链呢?(大家陈述理由)

[明确]有好的“资格”和“出身”(第二段)社会意义;很想参加这次舞会;但是,她……

学生齐读第一段:

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结了婚。

师:这段文字里,值得我们重点推敲的词很多,我们重点体会“也是”“只得”两个词语。

[讨论“也是”的妙处]

学生回答:她和自己十年前后自比,曾经也是美丽的;她和美丽佛来思节夫人比,也是很美丽的。这是不错的,但是,文章开篇就写“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不完全在这两点,或者说,不是最主要的,大家进一步思考其作用。

师提示:从社会意义方面思考。

概括学生回答:更多地是在强调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大多数贵夫人都是靠自己的美貌而跻身上流社会的”,而她也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却不能跻身上流社会,所以感到委屈。

师:虽然有美貌,但是她“没有……没有……”,所以……

生: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结了婚”。

师:现实面前,她只有……

生:“梦想”。

师:说得好,万般无奈之下,“梦想”是最好的寄托。她梦想些什么?

读课文第三、四段(课文略)。把写“梦想”的句子编上序号(共七个)。

再读“七个梦想”(思考:它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的)(住 、吃

师:她“梦想”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生:梦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结论一:只得梦想

【活动二】认识玛蒂尔德

师:她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为什么?“梦想”给她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讨论:

 [讨论概括]

懂得了“穷人的艰难生活” ——自知(身份的定位)

懂得了“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 ——自强(能力的提高)

懂得了“她要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 ——自立(人格的独立)

人格的追求:达观、坦然、从容、自豪、天真、快乐;一改以前的“自怨自悲、自惭形秽、低声下气”

结论二:懂得现实

【活动三】偶然?必然?

讨论:玛蒂尔德的不幸是偶然的吗?如果项链不丢失呢?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这一结尾,初读让人感到很意外,又真的很意外吗?

(引导学生回答出课文的几处伏笔:借时爽快地答应;还时看也不看;珠宝店只卖过盒子……)

这个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其一,从个人看,所有的付出显得毫无价值,所找回的自我,忽然间变得渺茫……

其二,从社会看,为什么她就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所追求的一切,只有幻想呢?佛来思节夫人和她比,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却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出生地位的不公平,社会没有给人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

其三,从人生看,她的付出,真的就被彻底否定了吗?也不尽然,社会需要人们去奋斗,去改变,然而,这正说明了玛蒂尔德的可贵之处

这样的结尾,留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采用的是空白的艺术手法。

结论三:悲剧是社会的。

(二)评价人物

【活动四】再认识

品读: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这件事,究竟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

除了偿还,她还可以怎样?(联系现实)

[提示]祈求、耍赖、凭借美丽的外表……但是,她却选择了……。

师:我们怎么认识看?

【活动五】:谈感受

说出你的想法来:

她是一个        ?        的人,因为……(每个人都说,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结论四:人物是多元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人物是多元的,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多元化。我们不能静止的分析人物。本文主人公仅玛蒂尔德一人吗?在她的背后一直有一个人在默默的支持着她、关心着她,我们又怎么理解这一人物呢?一个为了爱而舍得放弃一切的路瓦栽……

课文作业(二选一):1、路瓦栽之我见;2、赏析“玛蒂尔德的陶醉”。

 

附: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

【设计】

线索: 项链

情节: 借——丢——赔——识

人物:玛蒂尔德(路瓦栽)  析—评

【思路】

一、导入、复述课文

二、分析人物

剖析:只得(梦想)——懂得(现实)

评价:人本身、社会

 

【评析】

 一、从教学设计上看:课堂要筋少肉多。筋少,于是线索清晰,脉络分明,学生活动空间也较大;肉多,则课堂饱满内容充实,便于集中力量突破重点。筋少那就最好是一条筋 ------四字串起全文,教学总体设计思路较为清晰。以情节梳理串起全文,用情节分析作为课堂学生活动的切入口。这种思路是新大纲、新课程要求的体现。本课的设计,就把目标定位在“人物分析”上。优秀的小说,大多是以人物刻画取胜。我想,《项链》一课,我们把握住了人物,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设计时,又力求找到一点新路子,既实用,又新颖。整篇文章设计重点在人物。文章是读出来的,我在备课时,把文章反复的读,不知多少遍。看电影,听录音,读课文,反反复复。头脑里慢慢就只剩下“只得”“懂得”“显得”等词语。经过同事提醒、老师指点,再精简,最后用了“只得”和“懂得”两个词来贯穿整个分析过程。由“只得”这一现实过渡到“梦想”,在由此而回到“现实”,才使她“懂得”了那一切。

二、教学策略:主要以人物命运、性格探讨为线索,扣住人物活动,分析评价。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活动活跃而有质量,关键是教师设计了一个符合文本特点又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在评价人物的时候,学生的评价有一个倾向:那就是对于玛蒂尔德的人格中闪光的一面挖掘的比较多。比如她诚信、可敬、有责任心、坚强、通情达理、勇敢;而对于她身上的缺点分析的不够,仅仅是谈到:虚荣、可怜、可悲。而更多的挖掘则不多。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师生讨论,各抒己见。充分让学生的活动来说话,是本课的一大特色。结论性的话由学生得出。首先,人物分析的切入点很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这节课通过只得”“懂得”“显得几个关键词的深度挖掘,让学生能够不枝不蔓地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了解人物命运的变化给女主人公带来的变化。

其次,还注意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无论是人物剖析还是人物评价,都要求或有意识引导学生要从文本出发。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第三,学生的活动灵活多样,有声有色。或指名回答,或引导学生主动发言,或按坐位发言。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教学方法:体现了师生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特点。在了解了学生掌握的现有知识的前提下,注意提高学生的鉴赏与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和三维目标,这个目标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将课文重点和难点设置在人物形象分析上,对整个单元其他小说的学习和鉴赏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节课紧扣文本,抓住了只得”“懂得”“显得几个词,展开情节,挖掘出了新东西,即隐藏在这几个词后面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变化,没有架空分析,值得借鉴。

还有从角色转换的角度讲,我们一直倡导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复述课文情节入手,自然过渡到了人物性格分析上,脉络清晰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挖掘出了文字后面的东西,学生活动空间大,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是否能让学生至少知道鉴赏小说,要以情节人物为突破口,学到方法是最重要的。

 

语文课,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难免有很多遗憾。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精彩之处的反复品味,都还做得不够,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等,都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语文课,永远的求索!

 

                                    备注:本文获2006年度宁波市教科所教学创新三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