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94)】·潮汕嵌瓷工艺大师何翔云
(2017-08-21 08:50:23)
标签:
潮汕嵌瓷工艺浮雕造型杂谈 |
分类: 潮汕文化 |
【潮汕文化(94)】·潮汕嵌瓷工艺大师何翔云
2003年08月17日
在潮汕、闽南、台湾城乡以至东南亚一带的许多祠堂庙宇等建筑物的屋脊、檐下、照壁上,人们可看到许多五彩缤纷用彩色瓷片镶嵌的各种平面或浮雕的造型图案。这就是俗称“聚饶”、“贴饶”、“扣饶”,台湾叫“剪黏”。潮汕嵌瓷是我国艺苑中稀有的特种传统工艺。
嵌瓷创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在制作嵌瓷作品之前,要先用砂根灰打底,再用糖灰进行批、塑、雕成坯后,专门用烧制低温彩色瓷碗,再经过剪取,将色彩斑斓的瓷片一片一片镶上去。
嵌瓷大师何翔云,不仅在潮汕地区出名,在我国台湾以及泰国、柬埔寨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何翔云(1880~1953年),本名金龙,广东省普宁人,出身贫苦,从师陈武州学画艺,他勤学苦练,学有所成。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汕头兴建存心善堂,他随师陈武州应聘赴汕,同潮阳、澄海嵌瓷工匠竞技。他在师傅的指引下,匠心独运,在屋脊上设计、制作嵌瓷锦图,栩栩如生,受到赞赏。何翔云创作的屋脊嵌瓷“双凤朝牡丹”自成一体。此后,汕头多处庙宇、祠堂和大型民间建筑的装饰多出自他师徒之手。如汕头李氏会宗祠、林家祠兴建时,均聘何翔云作嵌瓷装饰。在普宁市,如流沙的“引祖祠”、果陇的“东祖”、湖寨的“郑氏界公祠”和惠来、潮阳都留下他的嵌瓷作品。
清光绪末年,他移居汕头。后来到过我国台湾、泰国和柬埔寨金边。他在驻地仍继续从事嵌瓷装饰工艺,在当地留下潮汕嵌瓷的杰作。何翔云并工诗书画,名声远播,至今沈氏书堂留有其作品。柬埔寨王族修王宫时,曾受聘承担其中雕梁画栋的设计和嵌瓷工艺。何翔云培养的门徒多人,其中陈子秋、王维丰、杨清泉、周俊兴、陈如逊等人都继承了他的艺术风格,成为潮汕颇有名气的嵌瓷艺人,何翔云1953年在柬埔寨去世,享有73岁。
台湾人称何翔云为“金龙司”,作品落款“翔云”或“雨池氏”。
他在台有6年之久(1927~1933年),留下丰富嵌瓷的作品,先后制作7处嵌瓷。其中有台南“学甲慈济宫”(1927年)、台南的“佳里金唐殿”(1928年)、台南的“谢宅大厅彩绘(1929年)、台南“竹溪寺”(1930年)、台南的“昆沙宫”(下太子庙)(1931年)、台中市的“天后宫”(1932~1933年),完工后返回潮汕。
除了嵌瓷作品外,何翔云还有彩绘、水墨画、交趾陶等作品存世。他多才多艺,被称为“拿笔的师傅”。其中有谢宅正厅内的彩绘壁画。内容有“仁贵回窑”、“得迂仙姬”、“凤三侠”、“姜诗进鲤”、“渭水写笔”、“历山耕田”等,画风多模仿青藤道人、吴友然、高奇峄等人的手笔,并加饰轴样,犹如一幅真的书画,落款署名为“翔云”或“雨池氏”。
何翔云到台后,虽然名声远播,却不轻易将绝学外传,唯一收的徒弟王石发(台南人)。当时王石发正从事油彩工作,因见何翔云师傅制作嵌瓷技艺高超,心生仰慕,才转行学嵌瓷,跟随何翔云到潮汕学艺,通过王石发,何翔云在台门人已有五代。何金龙成为当时台湾剪黏界的代表之一。
台湾嵌瓷研究学者,对何翔云(金龙)的事迹和作品作出评价,称“今日重新审视金龙司与其作品,不管是历史意义或艺术风格的角度,对台湾剪黏发展的脉络而言,可能是‘空前绝后’,仅此一人。金龙司为台湾剪黏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值得我们肯定其历史地位,其来台湾时间虽然短暂,造成的影响却是如此深远,可谓一代大师。”
注:何翔云(金龙)在台湾事迹,是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古迹保存研究所研究生张淑卿2003年4月向笔者提供资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