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赏析

标签:
诗词文化文史文学常识 |
分类: 诗词文赋 |
《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赏析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
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
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
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表达了苏轼、苏辙兄弟分别的依依不舍之
情,同时劝苏轼早日退隐,实现“相约”早退的约定。
译文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
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
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
就怕像王安石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赏析
此词作于公元1077年(熙宁十年),一题为“徐州中秋”,又题为“徐州中秋作”
。
读苏轼兄弟的传记知道,他们的手足之情可谓深矣!东坡写给朋友的诗中就说“
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里,更浸透着兄弟异
地相思的情感!兄弟二人,正如子由曾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
,宦游四方,各奔西东,又常处在不得意的心态里,情深手足之念,就常常使他们梦
魂相牵。公元1077年(熙宁十年),苏轼从山东密州离任赴徐州任;这年八月苏轼的弟
弟也将赴南京(今商丘)任签书判官,似乎上天有意安排了他们兄弟的相聚,子由四月
来徐州,一直到这一年中秋的第二天离开徐州,这就是他们传记里所说的“徐州逍遥
堂相居百余日”的美谈佳话。在这一百多天的时日里,兄弟二人游山玩水,吟诗唱和
,其乐融融。这年八月十五日夜,是他们相聚的最后一个夜晚,次日即将分别。此夜
月圆夜朗,苏轼遂在逍遥堂与好友张继重、李公铎置酒给弟弟子由饯行,几人赋诗饮
酒赏月,彻夜未眠。席间苏辙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有感而发,则次其兄上年密州《水
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之韵作《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一首。如果以今人观念观
之,别说是兄弟之间,就是夫妇之间为了生存、事业计,聚少散多的人生经历亦不乏
其人其事,然只要是自我抉择,尽管有生离的痛楚,毕竟还有事业成就的宽慰。以此
观照苏轼兄弟词中的情感抒发就会发现,在诉说别离之苦中那一份无法主宰自身的绝
对无奈!当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苏轼“明月几时有”词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本来是既合情又合理的自我安慰,然而到了第二年苏辙(
子由)写《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的一词中,读者就可以发现短暂相聚的快乐,根
本替代不了依旧“离忧”的难以忍受的疼痛。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之长、之痛,兄弟之
间的怀念之情,这在兄长上年当晚,在山东密州(即东武)的词中,已经感受到了;好
在此年此晚,他们却相聚于彭城(徐州),泛舟“清河古汴”,又有音乐和美酒相伴何
等惬意(七年来兄弟俩第一次共赏中秋月)!然在“惬意”之中,已经蕴涵着离别的凄
楚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
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
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凉州”,指《凉州词》。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
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此处所
用,意味深长。
如果说上片所写还是在相聚欢乐情感的抒发里,透露出离别的无奈与痛楚,那么
,下片就是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头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
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一,“素娥无赖西去
,曾不为人留”,“素娥”,即嫦娥,指明月,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二,“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
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妙!三,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
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汉末时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写
过有名的《七哀》诗,年轻时就怀有济世志,曾躲避战乱,来到荆州投奔刘表,然滞
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
思乡愁,文思涌泉,一吐为快,便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后人以“王粲登
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
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
,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苏轼曾在这首词的下面有注:“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
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
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也许为了安慰苏辙,透露自己的心声,在
这中秋之夜,苏轼和词一首,那就是赠子由的《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明月明年何处看?”尽管冀
怀了对未来的希望,然而后来带给他们的却是仕途更为坎坷与险恶,兄弟从此再也没
有一同过过中秋,这成为兄弟二人的终生遗憾。
【知识来源于积累 快乐来源于分享】
关注公众号:wsgy-sxty(文史古韵之书香听雨每天都有美文古韵推荐),您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让我们快乐分享成长。
前一篇:文学常识之建安文学解密
后一篇:唐宋八大家之颍滨遗老苏子由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