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标签:
2014侨中同学秋游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旅游杂谈 |
分类: 【神州风采】 |
759年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到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在此居住了将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唐末诗人韦庄在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今天的草堂仍保留着明清的建筑格局,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诗句描述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
柴门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了如此命名。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
工部祠是五重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一重。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宇称为工部祠。
工部祠前有清人何绍基撰写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工部祠内,正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侧分别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殿内还存有两通杜甫石刻像,正中是明人何宇度所作,刻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石刻把杜甫刻得体形丰满、气度雍容。另一通是清朝人张骏临摹南熏殿本所刻“诗圣杜拾遗像”。石刻之杜公像面容清癯,目光深沉。把诗人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满腔愁肠表现无遗。除此之外殿内还有两通草堂石刻全景图,分别为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93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所刻,石刻清楚地勾勒出当时的草堂风貌。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的标志性建筑,内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
杜甫草堂博物馆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