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碎吧现实,崩裂吧精神——读约翰·迪克森·卡尔《燃烧的法庭》

(2022-05-31 20:54:37)
标签:

读书

美国

侦探小说

推理

约翰·迪克森·卡尔

分类: 读书笔记

这是一部很对我胃口的作品,将作者擅长的营造诡异哥特气氛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作者对历史上的巫术,尤其是女巫审判案件娓娓道来,将相关资料深入浅出、流畅自然地穿插进整个故事当中,小说从始到终笼罩着迷人的惊悚和邪恶,不断挑逗着读者的敏感神经,令人欲罢不能。

故事讲述一位小说编辑在阅读神秘作者写成的关于各种奇谈怪案书稿时,发现数十年前因肆意毒杀他人而被斩首的女犯的照片,竟与自己的妻子别无二致,无论是长相、神态,甚至首饰,都一模一样。接着,朋友的伯父被怀疑遭毒杀,四人半夜三更挖坟验尸,棺中却空空如也,只有涉及巫术迷信的绳结,而目击证人的证言也是诡异莫测,死去之人的身影若隐若现,长生不老的传说随处可见,种种怪相令人不知所措。最后神秘怪人现身揭露真相,但小说的最后,作者却跟所有读者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侦探小说发展多年,根据写作手法和内容,分出了不同的流派,《燃烧的法庭》听起来像是法庭派,以证据罗列、法庭争辩为主,但实际仍属于本格派,注重逻辑推理(也可能不是),“燃烧的法庭”仅是欧洲巫术史上的一个名词。

本书的封面书腰推荐语说本书是“欧洲‘新本格’开山之作”“以最后一章的解答合理性引发超越半世纪的巨大争议”。

所谓“本格派”“新本格派”,是日本推理小说的说法,指的是以逻辑解谜为主的推理侦探小说,又叫古典派、传统派,无疑,侦探小说黄金时代三巨头的作品基本都属于这一范畴。而“新本格”,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广告噱头,这类作品仍是以逻辑推理为主,但故事的基础却是虚构的,简单理解就是“抛开事实不谈”,故事走向只要符合作者在作品中设定的逻辑即可。

但本书实际上也不能称作新本格。新本格是遵守幻想世界的逻辑,而本书则是要放逐现实世界的逻辑。若无最后的大反转,本书只是普通的杰作,有了这一段,顺理成章引爆了争议,在人们的评价中,不是臭名昭著,就是至高神作,达到了两个极端。

本人的看法,作者的这部侦探小说,就如同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一样,将一个类别写到极致,前路已断,反而呈现出“物极必反”的态势。《鹿鼎记》的主角韦小宝始终是一个没什么武功的小泼皮无赖,武功高强的正道大侠们反而显得无力而渺小。这部《燃烧的法庭》则在最后将所有侦探小说的逻辑推理过程进行肆意嘲讽,这是作者一个恶劣的玩笑,但一点也不好笑。

这又涉及到侦探小说常用的套路“多重解答”,根据作者留下的线索和故布疑阵,侦探的同伴们可以从中推导出不止一个结论,然后睿智的侦探帅气地指出其中的破绽,再提出自己能够弥补所有漏洞的推理,获得一片赞赏。但本书的可恶之处,在于即使是将故事中所有漏洞都能堵上的推理,仍然可能不是真相,而真相本来就全是漏洞。

著名的侦探小说写作规范“范达因二十则”中有一条:“缺乏凶杀的犯罪太单薄,分量太不足了,为一桩如此平凡的犯罪写上三百页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毕竟,读者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必须获得回馈。”这一条最关键的在最后所言,读者在阅读后需要获得等价回馈,不能让读者感觉浪费时间。现代网络小说中也有个类似的说法,即不能以主角大梦一场起结尾,否则读者会骂娘。(当然这些规范并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教条,但对规范侦探小说创造确实影响深远。)

本书最后一章就很好地让读者的时间精力落了空,所有的脑力运转,所有的怪诞畏葸,所有的精密逻辑全都成了笑话一场,梦醒时分,现实粉粹。

 

以大反转结尾,逻辑成空,抛弃反转,则结尾略显单薄,人生果然难以两全。

 

 

(《燃烧的法庭》(The Burning Court),美国作家约翰·迪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著,石葱译,吉利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8月出版。)

 

 

2022531日星期二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