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月娥)

(2018-06-27 23:32:47)
分类: 精品教案、反思、评课

教学目标:

一、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二、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小说三要素。

二、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三、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  (三)离故乡

四、问题设置: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围绕故乡景、故乡人、故乡情)。

(一)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象?有哪些人?这些人有何特征?

(二)现实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象?有哪些人?这些人有何特征?

(三)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呢?

五、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小结: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 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但是又觉得很渺茫。

七、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故乡景                                忧虑人与人之间隔膜

故乡人   二十年前 对比二十年后    打破隔膜

故乡情                                探求人生新路

 

《故乡》教学反思

《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课文,《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 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 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这篇文章浓郁的抒情,生动的人物,精巧的结构, 个性化的语言,近乎完美的结合地一起。在九年级(11)班的学生共度45分钟,完成《故乡》一个课时的教学。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

教学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这堂课放在八年级下学期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我根据小说三要素设置了学案,准备通过故乡人、故乡景、故乡情的前后变化来凸显主题,强化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课堂上我从明确小说三要素导入新课,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刻画的就是两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学生也根据提示“什么人做什么事”概括出了小说故事情节——“我”回乡搬家,并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为:(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  (三)离故乡 。紧接着提问“故乡有哪些人,这些人有何变化,这些人有何性格特征?”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完成学案,引出对比。

这篇文章对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文字量稍大,课前我作了尝试,专心读完要17分钟。少部分学生课前预习过,但多数学生是一头雾水。我只专注于自己的课前设计,忽视了学清,在学生遇到文本生疏的难题时,我应该停下脚步,给学生时间熟读文本,而不是拖着学生一味奔跑。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太过于追求完整和统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扩散。学生整节课都被我的学案套住了,他们40分钟都在寻找,寻找我要的答案。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关注和鼓励不够,点拨也不到位,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够自信,声音不够洪亮。这堂课,学生通过填表虽然学有所得,但学得匆忙,没有体会到语言的美。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有得到落实。回想这堂课,遗憾满满。

鲁迅文章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自己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一定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在今后的家教学中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无定法,只要自己始终用心,始终有一份责任心在,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