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品教案《虽有嘉肴》吴光景

(2018-06-25 08:28:47)
分类: 精品教案、反思、评课

精品教案《虽有嘉肴》

吴光景

 

课题

虽有佳肴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博闻强识 ” “因材施教这些成语吗?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不用说,就是出自我们古代儒家经典《礼记》。“ 教学相长”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虽有嘉肴》。现在,我们就来仔细读读,这课向我们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预习检查(出示课件)

1、给下列红字注音:

佳肴 jiā yáo   qiǎng

   命( yuè    半(   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即使             (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 好处   

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   自我勉励     自反(反省自己            

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先听教师范读或音频朗读,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3.读准节奏

(出示课件,完成节奏划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半。/此之谓乎?

4.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出示课件)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即使

: 美味的菜

:

: 吃,品尝

: 代:它的

: 甘美,味之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 好处,益处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内食,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是故:所以、因此

困:理解不了,困惑不懂。

然后:这样以后

自反:反省自己

也;知困

.自强:自我勉励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故曰:所以说

长:促进

兑:同“说”,傅说,人名,殷商贤相。

《兑命》:书名,傅说所作。

学(教人)学(学习)半

其:语气助词,表推测,大概

此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谓乎?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1、想一想: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1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这篇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了几层意思呢?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出真知;第二层是说在学习实践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道理:教与学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益深,学因教而日进。这就叫作“教学相长”。

 

6、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从教学的不同角度分析

  教者的角度:

(体会1):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学者的角度:

(体会2):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

(体会3):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体会4):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教学相长 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你就可以知困自强

 

五、写作特色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主题归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了解自己作品

 

 

 

 

 

 

识记重点

 

 

 

 

 

 

 

 

 

 

 

 

 

 

读准音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了解自己作品

 

 

 

 

 

 

 

 

 

 

 

 

 

 

 

 

 

 

 

 

 

 

积累基础

 

 

 

 

 

 

 

 

 

 

 

 

 

 

 

 

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课堂小结

提问:学了这篇短文后,你对老师的“教”与同学们的“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讨论交流后明确)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受益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促进老师提高教学水平。两者在课堂活动中展现着自身的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应一面教,一面学,否则也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发现不懂的问题,才能有所长进。

 

小组交流讨论,组长总结发言

 

 

 

 

新知巩固与运用

 

 

 

 

 

 

巩固提升

课件展示,完成练习

(见《巩固练习》)

 

 

 

 

 

 

课堂延伸

 

 

 

 

 

 

 

 

 

 

 

 

 

 

 

 

 

 

 

 

 

 

布置作业

 

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识记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之称始于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五经之称始于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

 

二、来自《学记》的教与学方法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三、出自《礼记》的成语

半途而废           博闻强识        孤陋寡闻          教学相长         嗟来之食           特立独行        温柔敦厚          先人后己           心不在焉          移风易俗         谨言慎行          美轮美奂           温文尔雅          文治武功         行远自迩           一成不变           师道尊严          明辨是非         瑕不掩瑜

四、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可见其仍然是一种间接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根据提示,快速默写课文

 

 

 

 

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课文内容强化记忆

 

 

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强化记忆

板书

板书设计附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