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虽有嘉肴》吴光景
(2018-06-25 08:28:47)分类: 精品教案、反思、评课 |
精品教案《虽有嘉肴》
吴光景
课题 |
虽有佳肴 |
单元 |
第六单元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八年级 |
学习 目标 |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
||||||
重点 |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
||||||
难点 |
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同学们,听说过“博闻强识 ” “因材施教”这些成语吗?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不用说,就是出自我们古代儒家经典《礼记》。“ 教学相长”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虽有嘉肴》。现在,我们就来仔细读读,这课向我们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
听 |
|
讲授新课 |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二、预习检查(出示课件) 1、给下列红字注音:
佳肴( jiā ) ( yáo )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 ( 不通,理解不了) 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先听教师范读或音频朗读,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3.读准节奏 (出示课件,完成节奏划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出示课件)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 即使 嘉 肴: 美味的菜 弗:不 食: 吃,品尝 其: 代:它的 旨: 甘美,味之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 好处,益处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内食,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是故:所以、因此 困:理解不了,困惑不懂。 然后:这样以后 自反:反省自己 也;知困 .自强:自我勉励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故曰:所以说 长:促进 兑:同“说”,傅说,人名,殷商贤相。 《兑命》:书名,傅说所作。 学(教人)学(学习)半 其:语气助词,表推测,大概 此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谓乎?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新知讲解 1、想一想: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1)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这篇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了几层意思呢?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出真知;第二层是说在学习实践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道理:教与学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益深,学因教而日进。这就叫作“教学相长”。 6、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从教学的不同角度分析 (体会1):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体会2):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 (体会3):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体会4):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教学相长” 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你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五、写作特色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主题归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
了解自己作品
识记重点
读准音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
了解自己作品
积累基础
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
课堂小结 |
提问:学了这篇短文后,你对老师的“教”与同学们的“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讨论交流后明确)
|
小组交流讨论,组长总结发言
|
新知巩固与运用
|
巩固提升 |
课件展示,完成练习 (见《巩固练习》) |
|
|
|
|
|
|
课堂延伸
布置作业
|
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识记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之称始于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来自《学记》的教与学方法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三、出自《礼记》的成语 半途而废 四、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可见其仍然是一种间接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根据提示,快速默写课文
|
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课文内容强化记忆 |
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强化记忆 |
板书 |
板书设计附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