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伊凡《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06-22 22:42:3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文的内容是描写了如瀑布般茂密盛开的紫藤萝,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人生不幸的豁达态度。本文的特点是选择了个性化的内容——生机勃勃的、茂密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活泼、俏皮、富有动态美;表达个性化的情感——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的喜爱之情以及由此自然引出的对人生不幸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
学生需要从《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中学习到的是:作者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的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读写能力,提升对生命中不幸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对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情感上,对人生中的不幸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习本文,需要学生采用诵读法、评点法、入情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2)能解释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3)能阐述通感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2.过程和方法
(1)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喜爱之情;
(2)能体会作者对人生中不幸的豁达态度。
(二)教学重点
能解释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
(1)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2)能体会作者对人生中不幸的豁达态度。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校园里有许多美丽的花,当我们面对它时,我们很想把它描写下来,也很想表达自己的感想或感悟。大家见过紫藤萝瀑布吗?如果你看到这种花,会怎样描写呢?会怎样发表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写紫藤萝的美文《紫藤萝瀑布》。
(二)走进紫藤萝
每个学生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在诵读完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以‘紫藤萝瀑布’为题?是在写瀑布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证明。
教师的基本理解: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全文写的是紫藤萝花,通过比喻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以瀑布的壮观、有气势、有光彩的特点来形容和显现一树气势非凡、壮观无比、动感十足的紫藤萝花。表现了花的茂盛、花藤之长。
(三)感知紫藤萝
每个人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以____花、____花、____花的形式进行概括,在空格里面填上一个动词。
每人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并按要求相互评判,形成最佳答案。
教师的基本理解:赏花、忆花、悟花。
(四)品读紫藤萝
将目光聚焦到赏花和忆花这两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里包含了许多十分有个性或有新意的描写类语言,用心品读,认真体会,然后选择其中的三四句描写,用自己的话点评它的特点与好处,参考句式是:用了……手法,写出了……特点,这样表达的好处是……;边思考边在学习纸上写来点评的关键词语。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然后由每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篇课文描写紫藤萝的语言,特别有个性,特别有新意。把紫藤萝比作瀑布,比作船,比作人,在流动,在航行,在欢笑,在挑逗。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下面找几个句子来揣摩体会。
第1句:“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真是奇妙无比!瀑布的特点是壮观、有气势、有光彩,而且是流动的,用瀑布来形容,就把一树紫藤萝花写得气势非凡,壮观无比,流动感十足。
第2句:“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把静的写活了,说它在流动;又赋予了人的感情,说它在欢笑;又让它处在动态中,说它在不停地生长。把一树紫藤萝花写得生机勃勃,而且可爱无比。跟这句话类似的还有后面的段落中的“‘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我第一次独到这两句话时,非常惊讶,作者的想象竟如此丰富!又如此独特!所以我们在运用拟人手法和比喻手法时,要写出精彩,离不开丰富、独特的想象和联想,也离不开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第3句:“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前面几句是从整体上写花,写一树的紫藤萝花给人的总体印象,而这句话是着眼于局部来写花,把“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比喻成“点点银光”,接着又用拟人手法写它们“和阳光互相挑逗”。写得活泼又机灵。
第4句:“每一朵盛开的话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句话继续写局部,把花描摹得更加细腻,也更加形象,把盛开的花比作张满的白帆,把花下面的尖瓣比作船舱,这样的比喻,够形象,也够独特;而后半句的比喻更独特,把花比作笑容,多么新奇的比喻!把花写得多么美好,多么惹人喜爱。
第5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写紫藤花,前面写的是花的光彩,这里写的是花的芳香,所以我们在苗雪时要从多方面进行。写花的芳香,同样很有个性化,说它也是浅紫色的——这是用视觉来写嗅觉,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通感;再说它梦幻一般,也是运用了通感,写出了花香给作者的美好感觉。
第6句:“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句话又很独特,把花和人融合起来了,先写一树紫藤萝花像瀑布,然后很自然地写“流着,流着”随后再往前一步:“流向人的心底”。多么妙然天成的表达!这样写,既写出了一树繁花的壮丽和活力,又写出了美好景物对人的心情的感染和影响。可以想象,作者面对这一树紫藤萝,心情是多么的灿烂。
(五)研析紫藤萝
除了描写类语言,文章还有一处最典型的议论类语言。请同学们用心品读这句话,认真体会,然后用简要的语言评价它的特点和好处,参考句式是:这句议论的意思是……,特点是……,好处是……;边思考边在学习纸上写下点评的关键词语;要求准确、细致、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是1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并按三级要求相互评判,说说到达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在此基础上相互完善,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然后由每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课文典型的议论语言只有一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意思是说:花和人遇到的不幸只是生命过程中一是一会的,生命是要继续生长、继续向前的,不必因为一时的不幸而驻足不前,一蹶不振。这一句话非常精辟,充满了人生哲理,令人回味,给人启发,胜过无数无病呻吟的议论句。
它的特点是:第一,有高度,由花及人,写到了人的生命,没有停留在写花上。
第二,自然,不牵强。从前面花的辉煌、花的命运,再悟到人的生命,水到渠成,没有突兀感。
第三,真诚,不虚假。作者此时正为“生死迷、手足情”而“焦虑和悲痛”,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但是看到如此灿烂美好的紫藤萝花,她深受感染,并深受启发,变得淡定豁达了。
第四,有层次,不单一。虽然直接点题的评论就这么一句话,但它经过了前面两层的铺垫,第一层是作者心情“焦虑和悲痛”,第二层是作者沉浸在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第三层才是这句“生命长河”的议论和点睛。
第五,有呼应,不孤单。课文第一段是:“我不由地停下了脚步。”最后一段则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首尾两句与精辟的议论句相互呼应,使这句议论更显出分量和光彩。
(六)体悟紫藤萝
作者用他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活泼可爱的紫藤萝花,那么,作者对它的究竟怀有怎样的情感呢?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是2分钟左右。
教师的基本理解是:喜爱之情。
这一步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纤细的感受力。
(七)走出紫藤萝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情况,深化学习,提升认知——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后来调到《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得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于1987年问世,获得好评。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八)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学习的收获或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学习之上写下来。时间是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六人左右(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各两人)向全班介绍。
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比喻和拟人等手法要用得新奇、独特,不仅需要作者丰富和独特的想象和联想,还需要作者拥有饱满的情感。巧用、妙用比喻和拟人等常规手法,会让语言显得更精彩。
(九)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极具个性、新意的散文。相较于个性化的内容、个性化的情感,其个性化的语言则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对这篇文章语言的赏析,成为了我较为核心的教学任务。
但是,关于其中的一个环节品读,我产生了疑惑:由于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在文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因此,是否有必要专门开设一个环节来引导学生体悟“喜爱之情”,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其实,在品读语言的时候,作者的那份喜爱之情就能细细品味出来。直接结合语言来感受作者的那份对紫藤萝的情感,会不会比现在更好呢?还在迷惑中。感觉这一环节应该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