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群文阅读教案及反思(陈菲)
(2017-01-04 21:53:05)| 分类: 精品教案、反思、评课 |
借猫抒情——《猫》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体会郑振铎《猫》的思想感情,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四篇写猫文章的比较,体会作者借猫抒发的情感及独特的生活感悟,学习作家们借猫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家们从琐碎生活中领悟人生道理的自省精神,学会善待动物、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四篇写猫文章的比较,体会作者借猫抒发的情感及独特的生活感悟,学习作家们借猫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家们从琐碎生活中领悟人生道理的自省精神,学会善待动物、关爱他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振铎的《猫》,了解了三只猫在“我”家的际遇,最终都是——亡失。第一只小猫病死了,我的感受是——一缕酸辛;第二只小猫被过路人捉走了,我的感受是——怅然的、愤愤地,诅骂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第三只猫呢?对于它的亡失,“我”却“更难过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追问: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2、“我”为什么会冤枉第三只猫呢?
追问:仅仅凭着它对芙蓉鸟的“凝望”和“嘴里好像吃着什么”就断定是它吃了鸟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分析课后第一题的表格)
示例:通过“来历”对比,一、二只猫是因为喜爱要来的,第三只猫是因为可怜捡来的。情感基础不同、来历不同,在家的地位也自然不一样,这样为写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作了厚实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请学生任选一项进行比较。
小结:比较法是文本分析手段,是把两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对,以鉴别双方优劣,凸显事物本质。对比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目的是让被对比的事物本质特征更加突出,从而让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和思索。二者只是读者角度与作者角度的不同。凡有对比之处,都可以用比较法进行分析。
其实它最需要关爱。所以,对于它的亡失,除了因为冤枉了它、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外,还有什么原因让“我”更难过呢?
3、作者通过反省自己对第三只猫施暴甚至冤死它的行为,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课外联读
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
1、检查阅读任务单完成情况。
2、默读三篇文章,思考:这些文章中作者借猫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比较四篇文章,说说这四篇文章的作者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你从中有什么发现、感悟?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谈收获——着力身边事,滴水见人生
《猫》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17课《猫》有这么一道课后练习——“ 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群文阅读议题,借着这次机会挑战自我。
从字面上看,似乎群文阅读就是一组文章加以阅读,其实不然。将一组文章放在一起,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们根据一个主题,从课外拉进几篇文章,进行组合式阅读,这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组合进来的文章进行一番浏览,也是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议题,有需要的将一组文章引进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的有效阅读。这就需要我们将一组课文,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这四篇文章作者都是借猫抒发不同的感情,我让学生精读文章,体会每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比较作家们的写法,归纳他们都借助了哪些写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是这样的阅读真的需要大量的时间,绝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而且课外的三篇每篇文章都很长,我觉得只是靠两张阅读记录单也还远远不够。学生在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时也表现出吃力,仅有小部分理解感悟能力较好的学生能比较快速地从文中提取概括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一点,我想我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侧重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