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集体备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陈秀飞
(2011-11-21 12:49: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集体备课九年级 |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对比与层层深入)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并完成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解题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
所恶(渎Wù,动词,厌恶)
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
有……者有所……何不……
所……者亦不……乎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
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
愿意接受。(注:“而”相当于“地”或“着”。)
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分步品味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四、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五、走出课堂,读活课文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