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集体备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陈秀飞

(2011-11-21 12:49:39)
标签:

杂谈

分类: 集体备课九年级

    《鱼我所欲也》         

                          陈秀飞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对比与层层深入)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并完成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位伟大人物:他生活的时代,正是“诸子异政,百家异说”的战国时期;他的文章气势丰沛,纵横恣肆;他的为人刚直不阿、磊落恢宏;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

二、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

所恶(渎Wù,动词,厌恶)

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难句点拨:

  (1)、句式:.

有……者有所……何不……

所……者亦不……乎

  (2)、重点句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

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

愿意接受。(注:“而”相当于“地”或“着”。)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四、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五、走出课堂,读活课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在儒家为“圣人”,而孟子则给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增添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概念:大丈夫。这种大丈夫人格的获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懦夫有立志”。读了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谈谈你的感想。

 六、课堂小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孟子,留给了我们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全班同学齐读《鱼我所欲也》结束课。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人生取向:正确取舍

          道理论证              追求高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