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动点型问题复习(周家明)

标签:
教育 |
分类: 开课讲座 |
中考动点型问题复习
教学内容:动点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点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伴随的数量关系、图形位置等进行分析探究,学会寻找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并借助三角形有关的知识点来解答问题。
2.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点问题中的动中求静,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动点问题的实质是变动为静、寻找不变的量。
3.使学生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图,体会归纳总结的思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动中求静,分类讨论,画出图形。
教学过程:
数学中考动点型问题类型
知 识 点 |
名师点晴 |
|
动点问题中的特殊图形[] |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
利用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求解动点问题 |
相似问题 |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求解动点问题 |
|
动点问题中的计算问题 |
动点问题的最值与定值问题 |
理解最值或定值问题的求法 |
动点问题的面积问题 |
结合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动点问题 |
|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问题 |
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的 |
结合函数的图象解决动点问题 |
归纳
基础知识归纳: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基本方法归纳:动点问题常与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特殊图形相结合,解决此类问题要灵活运用这些图形的特殊性质
注意问题归纳:注意区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
【例1】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B=5cm,AC=3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BC边的长;
(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3)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
![]() |
归纳
基础知识归纳:动点问题的计算常常涉及到线段和的最小值、三角形周长的最小值、面积的最大值、线段或面积的定值等问题.
基本方法归纳:线段和的最小值通常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来解答,面积采用割补法或面积公式,通常与二次函数、相似等内容.
注意问题归纳: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与相似、锐角三角函数、对称、二次函数等内容的结合.
【例2】如图,在Rt△ABC中,∠ACB=90°,AC=6,BC=8,AD是∠BAC的平分线.若P,Q分别是AD和AC上的动点,则PC+PQ的最小值是(
练习:(2013•日照)问题背景:如图(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C,使AC与BC的距离之和最小,我们可以作出点B关于l的对称点B′,连接AB′与直线l交于点C,则点C即为所求.
(1)实践运用:如图(b),已知,⊙O的直径CD为4,点A在⊙O上,∠ACD=30°,B为弧AD的中点,P为直径CD上一动点,则BP+AP的最小值为
(2)知识拓展:如图(c),在Rt△ABC中,AB=10,∠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E、F分别是线段AD和AB上的动点,求BE+EF的最小值,并写出解答过程.
归纳
基础知识归纳:动点问题经常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相结合.
基本方法归纳: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函数图象是双曲线,二次函数图象是抛物线.
注意问题归纳:动点函数的图象问题可以借助于相似、特殊图形的性质求出函数的图象解析式,同时也可以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
【例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点E在边AD上,∠ABE=45°,BE=DE,连接BD,点P在线段DE上,过点P作PQ∥BD交BE于点Q,连接QD.设PD=x,△PQD的面积为y,则能表示y与x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归纳4:函数中的动点问题
基础知识归纳:函数中的动点问题的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基本方法归纳:一是利用动点(图形)位置进行分类,把运动问题分割成几个静态问题,然后运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函数和方程问题;二是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将所解决图形的性质(或所求图形面积)直接转化为函数或方程。
注意问题归纳:化动为静,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
【例4】(2015年江苏盐城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抛物线
(1)求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
(2)如图①,若点Q在直线AB的下方,求点Q到直线AB的距离的最大值;
(3)如图②,若点Q在y轴左侧,且点T(0,t)(t<2)是直线PO上一点,当以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AT相似时,求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
巩固练习:
1.
2.
3.
(1)小明发现DG⊥BE,请你帮他说明理由.
(2)如图2,小明将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B恰好落在线段DG上时,请你帮他求出此时BE的长.
(3)如图3,小明将正方形ABCD绕点A继续逆时针旋转,将线段DG与线段BE相交,交点为H,写出△GHE与△BHD面积之和的最大值,并简要说明理由.
(1)求正方形ABCD的边长.
(2)当点P在AB边上运动时,△OPQ的面积S(平方单位)与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②所示),求P,Q两点的运动速度.
(3)求(2)中面积S(平方单位)与时间t(秒)的函数关系式及面积S取最大值时点P坐标.
(4)若点P,Q保持(2)中的速度不变,则点P沿着AB边运动时,∠OPQ的大小随着时间t的增大而增大;沿着BC边运动时,∠OPQ的大小随着时间t的增大而减小.当点P沿着这两边运动时,使∠OPQ=90°的点P有 个.
作业:
1.(2015盐城)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剪去一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CEFG,动点P从点A出发,沿A→D→E→F→G→B的路线绕多边形的边匀速运动到点B时停止(不含点A和点B),则△ABP的面积S随着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2.(2015乐山)如图,已知直线
A.8
3.(2015咸宁)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是边BC上的动点,BF⊥AE交CD于点F,垂足为G,连结CG.下列说法:①AG>GE;②AE=BF;③点G运动的路径长为π;④CG的最小值为 是
4.(2015年江苏徐州8分)如图,在矩形OABC中,OA=3,OC=5,分别以OA、OC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D是边C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C、B重合),反比例函数
(1)连接OE,若△EOA的面积为2,则k=
(2)连接CA、DE与CA是否平行?请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点D,使得点B关于DE的对称点在OC上?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求k的值;
(2)求△BMN面积的最大值;
(3)若MA⊥AB,求t的值.
6.
(1)写出点A的坐标;
(2)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是否存在点P使得△OQB与△APQ全等?如果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点M在直线l上,且∠POM=90°,记△OAP外接圆和△OAM外接圆的面积分别是S1、S2,求
教学反思:动点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解决这类问题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一般方法是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以不变应万变。首先根据题意理清题目中的变量找出与它相关的常量;第二,按照图形中的几何性质及相互关系,找出一个基本关系式,把相关的量用一个自变量的表达式表达出来,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第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相应的图象。解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然后运用数形结合等思想进行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