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概念教学课,对因式分解知识的学习郑老师安排了一个课时,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的以学生为主体,对“因式分解”概念进行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深入研究活动,整个过程中,郑老师始终是参与者、组织者和引领者。
1、教师的创新。有勇气选择概念课进行教学,说明郑老师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研究用了整一节课,这是一种大胆尝试。先以一组“抢答题”引出问题,让学生觉得计算时用简便方法,能更快更好的得出答案,进而对新知识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然后以整式的乘法和分解质因数为知识基础,让学生先初步产生“分解因式”的印象,再通过一组组练习有目的的设置,让学生从中感悟“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的过程,“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对一个多项式进行分解”等等,此过程中,练习的设计是化功夫精心研究的,每一组都有其不同的目的,对完善概念,生成概念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教师的主导。本堂课更令人佩服的是郑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教学理念的更新直接影响课的构思与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系列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探究欲,启发全体学生开展思考、讨论、交流,包括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一组组练习的判断,不断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的机会,从而完善概念,生成新知识。
3、教师的素养。郑老师具有很好的数学素养,基本功扎实,课堂中语言科学正确,富有感染力;板书正确,设计明了;教态自然大方,富有激情和活力。同时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恰当把握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度”,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应变机智。
但是,这节课总觉得有些地方过于细致,有的地方对学生来讲实在是困难较大,特别是在概念教学中,抽象性较强,语言方面的精炼性要求相当高,所以,本堂课可以进一步作研究,既要突出对概念教学课的探究,又要不拘泥于某些细节,切实提高课的质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