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龙应台的《跌倒》有感 ----徐彩珍
(2016-06-18 23:29:39)分类: 读书心得 |
读龙应台的《跌倒》有感
徐彩珍
在本学期,我抽空看了龙应台的《目送》一书,对其中的《跌倒》一文颇有感慨。
我赞同作者对于“跌倒”的认识,是行远的力量,是人生的修行。只是,社会所提供的所谓“失败教育”“耐挫教育”还不够,不过确实比原来已经有所进步,但不知道是否是各类悲剧愈发增多而带来的结果。而同时,更应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里承受能力,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修行、跌倒。我们已经习惯用很崇高的视角去审视外物,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卓越,出人头地。我们仰视伟人,崇拜那种伟岸,尤其是那种对苦难的蔑视。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挣扎在自己的生活里,起起伏伏,山重水复。正如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谈及:只有在寻常苦难中坚持下去的人,才是我的兄弟姐妹。或许,放低些心态,不是所有人都是会涅槃的凤凰,沿着人生轨迹,勇敢向前走,就是对孤独修行路的一份坚守。
“生与死,苦难与苍老,蕴藏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柴静在《看见》中如是写到。而遭逢时个人的抉择就决定了在人生岔路口往左亦或是往右。记得她曾经对“药家鑫事件”做过报道,她曾经认为他是十恶不赦的恶魔,但最后却将其归为“人性的悲哀”。很少有人去关注他压抑的童年,关注他难以言尽的内心世界,几乎所有电视台在转播他的公开解释时,用了“农村人难缠”,而切掉后半句“我怕她总来缠着我的父母”。在书中,柴静的一名朋友如此评价,他不过是没有熬过这几年。人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的引导,而压抑太久,突然有了一个缺口,所有的恐惧、慌乱乃至愤恨,会全部倾泄而出,而这一时的非理智将带来怎样的后果,无人能料。
一时很喜欢“向死而生”这个词,或许只有真正懂得死亡的意义,才会对生命有莫大的留恋吧。
t;mso-char-indent-count:2.0; line-height:150%'>总之,这节课陈老师,环节相扣,设计巧妙,再加上教师的语言也极为亲切,听起来特别舒服,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高涨,学习效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