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的影响精品教案与反思--李月娥
(2016-01-19 16:21:43)分类: 精品教案反思、评课 |
季风的影响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月娥
1. 教材分析:
《季风的影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山川秀美》的第二框题,本框题的课程目标要求是,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从教材内容来看,教材首先阐述了我国气候的总体特点,之后总结出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影响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关键在于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降低季风的危害。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及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山川秀美打下基础。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读图得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生对本地气候的体验、,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地图。充分利用冬季风图、夏季风图,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等,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一个单元里已经学过世界气候,对气候类型及特点等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分析我国的气候特点及影响时,只要指导一下,接受起来困难不会太大。但读广州和利雅得气温降水柱状曲线分布图时,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相对来说应该是难点,要进行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判读。从学生学习能力来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逻辑能力正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想象、记忆能力也逐渐发展,地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尤其是地图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学生学习动力来分析,七年级上册学的是地理知识,新教材的设计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身边的地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性比较高,加上开卷考试,要求识记的不多,运用的较多,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效率也较高。
3.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4. 确定重点、预测难点:
重点:季风气候及其影响;
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根据本课的标题及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确定重点为季风气候及其影响。基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对于季风的形成比较难理解,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接触了较多种的地图,但气温和降水柱状曲线图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分析,所以确定季风气候的形成,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为本课的难点。
5. 教学过程:
播放温州电视台栏目《百晓讲新闻》的主题曲《温州是个好地方》,问:“温州地区风光秀丽,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回答:“地形,气候……”追问:“什么气候,有何特点呢?”答:“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电视台栏目主题曲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这是用温州本地话唱的,学生耳熟能详,还能跟着唱,使得一上课就显得饶有兴味,而且还能直接点题,引出课题。用问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有用地理的内容,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地理。
季风气候不仅影响了地区的风光,还影响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风的影响》。
展示反映中国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展示图3-16中国的气候类型,要求学生联系景观图片,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各小组简单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师总结: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追问:有人说,中国的气候类型是:3:2。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其实这体现了我们气候分布的显著规律: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3)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2)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归纳,培养学生的读图、听说、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板书:我国的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是怎么形成的呢?影响我国的又有哪些季风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带着问题请看视频《季风的形成》。
学生问答问题,这种以一年为周期,风向随着季节的更替发生改变的风叫季风。季风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影响我们的有冬季风和夏季风。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结合冬夏季风示意图,完成综合探究单一。
一、完成冬夏季风比较表
|
风向 |
源地 |
性质 |
冬季风 |
|
|
|
夏季风 |
|
|
|
归纳:什么是季风?
回顾视频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思考:
为什么亚洲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特别显著呢?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总结: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特别显著,所以季风气候当然也特别显著。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共同完成探究单及对冬夏季风图的分析判读,引导学生在归纳整理中完成了对难点一的突破。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季风的利用。出示冬夏季风示意图,结合图来思考:为什么明朝大航海家郑和,每逢下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必安排在冬季启程,夏季返航?
答:利用冬夏季风的风向,出发和返航都顺风顺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但是不是我国所有的地方都有这种便利呢?问:古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请问这里的春风指的是什么风?“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原因是什么?(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不度:吹不到。 )
生答:原因在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及山脉阻挡,受不到夏季风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古典文学中也蕴含着很多地理、历史知识,重视对知识的运用和积累。
师:那么,夏季风都能影响我国的哪些地方呢?
看图3—17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图3—12 中国的地形,读图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主要是以什么为界?
答:一系列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教师在中国地形图上,用闪动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对地图的综合运用分析,提高运用地图的能力。
总结: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区域我们叫季风区,不能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叫非季风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在景观上就明显的表现出来。
辨别一下,下列图片哪些是季风区,哪些是非季风区的自然景观?随之展示我国的部分景观图片。
学生在景观图展示的同时作答。教师追问:“为什么会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出现不同的景观呢?”
答:季风起了巨大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有关材料的能力。
那它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展示图3-18 季风的功劳。提问:
1、广州和利雅得在气温和降水上有什么不同?
2、由此可见,广州的气候在夏季有什么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气温和降水的柱状曲线图,要求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纬度大致相同。然后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主要从图上读出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如广州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归纳得出结论:
追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季风区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再问:大胆想象一下:在两地所处纬度范围内的西亚、北非和中国在北纬20°N-30°N的地区,气候景观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珠江流域一带绿野相连,城市集中,人口密集,西亚一带则沙海连绵,荒漠广布。
教师评价,补充两地的景观图片来说明。
再问:为什么处于同一纬度,西亚、北非是一片浩瀚的沙漠,而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呢?
答: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了阅读第一次接触的气温和降水柱状曲线图,培养学生读图表和数据分析能力,从表中获取知识的技能。而且通过由浅至深的分析,在学生在步步深入的追问中,突破了教学的第二个难点,并在对地图的对比和判读中加深了对季风及其影响的认识。
可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季风有很大的功劳,那到底有哪些功劳呢?
展示阅读卡《季风的功劳》,《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及中国的人口密度图,问:对比两副图,联系上节课内容思考:夏季风对人口、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
答: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基本上是我国人口稠密、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对比能力,并能从中获取到自己所需的知识。
追问:季风给我们带来的是否只有好处呢?请边看边听边思考,展示地理相声:冬季风和夏季风,叫两位学生声情并茂的来读读。
地理相声:冬季风与夏季风
(旁白:有一时间,夏季风与冬季风又见面了。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块……)
冬季风:“夏老弟,最近看来身体不舒服,手掌冒汗,还很烫人,是不是虚火上升了……”
夏季风:“冬大哥,我看你才有病,手掌冰凉冰凉的,真像个活僵尸……”
冬季风:“好好,彼此彼此,别互相损人了,不过,有件事要提醒你,你别老是在我身上拉尿拉屎,搞得我浑身不自在。”
夏季风:“这该怪我吗?没有你的帮助,我拉得出来吗?再说,我哪里是拉给你看,我拉的是风调雨顺。”
冬季风:“哼,风调雨顺,那98年的洪灾,2001年的旱灾,你干嘛不风调雨顺?”
夏季风:“马有失蹄,人有失手,总允许我犯个错误吧。再说,只要我两兄弟在,才有人类的绿草如茵,稻谷飘香,功应该大于过吧!”
冬季风:“哈哈。这句话我最爱听。”……
之后,学生自然从中得出结论:季风有功也有过。
问:季风有哪些过?又是怎么造成过的呢?
展示图片《大雨袭击广州》《98救灾》《华北干旱》《洪水下的水头街道》等,提问请从季风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
生答,教师帮助归纳:
不稳定
夏季风来得迟,去得早__旱灾
功:
过:
季风气候的影响:
1、气候湿润适宜人类生存
2、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形成洪涝灾害和旱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合作完成探究单,既突出了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说写、归纳能力。
聪明的人类总是通过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为自己所用,下面请大家来出谋划策:面对季风造成的水灾、旱灾,请你出谋划策,应采取哪些对策,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完成探究单三)
面对季风造成的水灾和旱灾,请你出谋划策,应采取哪些对策,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呢?
对策: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相应评价。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强化知识的运用。这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本课内容的深化,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了防灾减灾的意识。
学习小结:
我国复杂的地形特点,造就了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我国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的热力差异使我国深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而这种气候深深地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博大精深的伟大文明。
1.温州地区属于什么气候?
2.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季风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学生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踊跃发言,教师适当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强化地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并能在学习知识中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师生齐读快板;
我国气候杂又多,季风气候最显著,
热带温带亚热带,东部地区影响大,
冬季风,陆上来,风向偏北冷飕飕,
夏季风,海上来,风向偏南暖烘烘,
话说季风功与过,事实说明功大于过,
功-大于-过。
设计意图:用朗朗上口的快板让学生更好记记住并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再次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特点。
6. 板书设计:
我国的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 |
季
影响
不利影响:夏季风的不稳定会带来涝灾和旱灾
7. 作业设计:
布置作业:课外小调查,并写成小论文。
了解当地的农民是怎样利用季风的特点来进行农业生产的?
(提示:可以从播种、收割的时间、种植的农作物等方面去考虑。)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自己的调查结果来补充、丰富课本知识,提高自己学以致用,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及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8.教学反思
综合来看,本课有这么几个亮点:
1、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了:动脑思考、动嘴说、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写等,做到了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本设计形式多样,利用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且利用了种类多样的地图,让学生在判读、对比中探究知识、培养能力,还利用小组讨论、观看视频、完成探究学习单等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本课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头、结尾及课堂中多次让学生联系温州本地的实际来进行分析、学习,同时还注重了对知识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学问,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精神”。
但在设计中也觉得有一些问题老困惑着自己:
1、要不要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和材料?这会不会影响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2、作业如何设计才合理?光用作业本来布置作业好不好?在本课设计中我直接在课堂中采用了一些作业本的题目,课外作业就布置了一个社会小调查。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基本上就布置学生完成作业本,但老觉得效果不是很好。
9.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历史与社会卷》 海南出版社,2003年10月
《新课程教学设计――历史与社会(修订版)》首师大出版社,2009年5月
历史与社会教学网:http://www.lsy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