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及反思——叶其斌

(2015-06-07 19:59:10)
分类: 精品教案反思、评课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叶其斌

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2.活动建议: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地貌,气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及受其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

难点: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以困惑一到困惑四的展开为主线,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模拟旅游的路线,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教学地图。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查阅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某校七年级1班的学生李杰想在暑假的时候去古城西安旅游,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他和同伴们出发了……出发之前,李杰要做哪些准备?

(2)他可以选取什么样的交通方式出行?

(1)地图,衣物,相机,钱物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2)选择火车出行或飞机出行。

(1)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2)通过本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有关信息,找出主要的交通方式,并通过比较几种交通的优劣,选择较为合理的交通方式,知道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困惑一

困惑一:第二天,他们来到了距离不远的黄河支流——渭河岸边,他惊呆了,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1)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2)这样黄土覆盖的区域到底有多广,包括哪些地区?

(1)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2)学生读图6—10,找出黄土高原所在的区域及包括的省份。

通过展示困惑的方式,结合旅游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包括的范围,形成的原因。

 

困惑二

困惑二:李杰和同伴们沿着渭河岸边继续边走边看,眼睛所到之处尽是沟壑纵横的地貌,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等。让学生阅读图6-14分组讨论结合黄土高原的土壤特点,分析降水特点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人为原因:过度开发

让学生阅读图6-14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一环节由连环的情境导入,继续抓住学生眼球。该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图表的介入和严密的分析才是突破的关键。此环节提供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机会。

困惑三

困惑三:第一天晚上,从渭河岸边回来的李杰决定去逛逛西安的街道,不远处传来了强烈的声响,循声望去,原来是几个艺术家在练嗓子。

由情境引出秦腔,突出它是黄土高原人的爽朗性格的集中体现,接着展示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安塞腰鼓、皮影戏、庆阳剪纸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比,黄土高原的文化给你 哪些不停地感受?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通过本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的文化的典型特点,另一方面尝试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这些独特地域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

 

困惑四

困惑四:又是新的一天,李杰决定去西安郊外走走,发现这里的人们住房很有特点,居然住在洞里,后来听人们说,这是“窑洞”。李杰于是寻思:是什么原因让这里的人们可以住在窑洞里呢?

由情景中引出黄土高原人们住窑洞的原因: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塌陷。窑洞隔音、隔热、保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窑洞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引导学生结合史地要素综合考察窑洞的历史、建造原因等,由此体会人类的居住形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

在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下,这里的人们造就了独特的文化、民俗。同时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们不仅要传承这灿烂的文化,更要保护好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让她永远散发出动人的魅力。

在旅游结束的时候,李杰在旅程中结识的新朋友也很想了解李杰家乡的情况,请你以简单的及句话来介绍自己的家乡。

联系复习南北差异,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以一次模拟旅游作为载体,以困惑展开为主线。在一个又一个的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和延伸课外,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2)本节课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黄土高原之旅”为载体,积极探究,层层深入,一步步得出结论。

2.败笔之处

(1)困惑二涉及的内容是难点,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讲的过多,应多让学生参与。

(2)本课的设计适合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再某些环节还要改变策略,降低难度,促进其积极参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